第一章
世界近代卷
德裏烽火
印度淪為英國的殖民地後,英國政府收買了大量的印度籍雇傭軍為它統治印度效力。這些雇傭軍雖然身穿英國軍服,但對英國殖民者占領自己的祖國早已是滿腹怨恨,他們迫切希望早日把殖民者全部趕走,印度獲得真正的獨立。不僅士兵有這願望,印度社會各階層包括不少封建王公們,對英國殖民者殘酷剝削、壓榨、肆意淩辱印度人民都含有巨大的憤慨情緒。
1856年,在印度農村中就開始傳遞烤燒餅,據說這也是反英起義的信號。印度士兵還組織了地下軍人委員會,傳遞荷花,密謀反英活動。德裏反英大起義開始主要是在士兵範圍內展開的,但它迅速帶動了其他社會各界,撳起了印度人民反對殖民統治的高潮。
本來印度雇傭軍作為英國殖民者的侵略工具,為英國全麵占領印度起到了巨大作用。但是,英國自從1849年全麵統治印度之後,對雇傭軍的政策與態度發生了很大變化,如遣散大批印度士兵,減少軍餉,取消他們的免稅權,命令印度士兵絕對服從英國軍官等,他們還強迫印度士兵渡海或者是到伊斯蘭教國家作戰,使這些士兵喪失了原來的種姓。這些都激起了印度士兵越來越高的不滿情緒。雙方矛盾一觸即發。
1857年,在印度士兵中盛行傳說著一種違背民族教規的事情。原來,印度教不許教徒吃牛肉,而伊斯蘭教不許吃豬肉,這是千百年來形成的教規。可是,英國人不管這些信仰,盡管在他們的雇傭軍中,有不少人信仰印度教,也有不少人信仰伊斯蘭教。可以說,雇傭軍是由印度教徒和伊斯蘭教徒組成的,按理英國殖民者應當尊重這兩種教徒的信仰,但是他們自恃強大,根本不把這些教規教徒放在眼裏,更不關心士兵們的信仰問題。所以,在印度士兵中,早就流傳著英國人侮辱印度士兵,拿虔誠的信仰開玩笑的事情,廣大印度士兵們是可忍不可忍了。
終於有了導火線,士兵們競相傳說,英國殖民當局新發下來的子彈塗上了牛油和豬油,因為子彈在使用時,必須用嘴咬開後蓋,所以這無異是讓印度兵吃他們忌諱的東西。這年3月,印度的一個叫曼加爾潘迪的士兵因與英國兵發生爭執,打死了三個英國軍官,次月,潘迪被公開處死。這兩件事情成為德裏大起義的導火索。他們約定,在5月31日舉行全國性民族大起義。
一個突然事件使起義提前了。5月9日,德裏附近密拉特城第三騎兵連的85名印度士兵拒絕使用新發的英國子彈。英國軍官把他們統統捆綁在操場上,硬把子彈塞到他們臉上,進行百般侮辱。同時還下達了判刑的命令,立刻把他們押送陸軍監獄囚禁。印度士兵再也按捺不住了,當夜送信到德裏城中,告訴那裏的印度士兵。信中寫道:“明後兩天內到達德裏,請速準備內應。”
第二天是星期天。下午5點,教堂鍾聲響了,英國軍官齊集在基督教堂裏靜靜地做祈禱。隻聽見“殺!”的一聲巨吼,印度士兵衝了進來,把英國軍官抓起來殺個幹淨。他們搗毀了殖民衙署和監獄,救出了被關押的同胞,隨即打開了兵工廠和火藥庫,武裝了前來參加起義的群眾,一齊向德裏進軍。臨行時,起義者在兵營裏點了一把火。熊熊的火焰卷走了英國殖民者苦心經營的堡壘,象征著印度人民必勝的信念。
起義部隊經過一個夜晚的急行軍,5月11日清晨到達德裏城邊。英國上校聞訊率軍迎戰。當兩支部隊相互接觸的時候,密拉特印度士兵看出德裏英軍士兵都是印度人,立即振臂高呼:“打倒英國統治!”
“打倒英國統治!”德裏的印度士兵馬上響應,他們把槍口轉過來,對準英國軍官。“砰!”“砰!”英國上校倒斃了,其他英國軍官也都倒斃了。兩支起義隊伍熱烈歡呼、擁抱,他們彙成一股洶湧的洪流,直向德裏城衝去。
16日,德裏全城光複,起義者組織了自己的政府,仍舊把莫臥兒帝國的皇帝充當名義上的國家元首。全國各地紛紛舉行起義,光複了從東海岸加爾各答到西北邊境白沙瓦的大片國土。
駐印度的英國總督肯寧坐立不安。他在辦公室裏來回踱著方步,皺著眉頭,嘴裏不住地輕聲喊著“唉!唉!”看來已經到了一籌莫展、焦頭爛額的地步了。這裏,一個叫肯貝爾的英國將軍未等侍衛報告就闖了進來。總督並未責怪他。
“我們這著棋走錯了,不該讓印度人當兵!現在這些‘土兵’一造反,我們還有什麼辦法?”將軍急得直跺腳。
總督不斷地抓著頭皮。忽然似有所悟地問:“進攻中國的英國皇軍現在到了哪裏?”
“新加坡。”
“趕快打電報給他們,命令立刻返航,在加爾各答登陸。”
司令一聽總督的這個意見,頓時喜笑顏開地說:“對,叫他們來。還有,駐伊朗的部隊也叫他們來,在孟買登陸。兩路夾攻印度人!”
“好!我立即向倫敦帝國政府請示。”接著,這個陰險的總督又想出了壞點子,派人帶重金到阿富汗和尼泊爾去行賄,網羅那裏的反動軍人,從東北、西北兩路向德裏進攻。
9月3日,英軍進抵德裏城下。14日,以50門大炮猛轟德裏。“轟隆!”一聲,城牆塌陷,英軍侵入城內。“給我衝!給我衝!”帶頭的兩個英國將軍耀武揚威地高舉指揮刀,吆喝侵略軍前進。“砰!”“砰!”突然從屋頂上傳來了槍聲。隻聽見“啊!”“啊!”幾聲怪叫,這兩個英國將軍已經躺在血泊中不動了。“砰!”“砰!”槍彈又從居民住房的窗口飛來,好幾個英國兵應聲倒地,嚇得侵略軍一個個膽戰心驚。
一支英軍跑到清真寺前麵。清真寺裏衝出上千名穆斯林,個個手持鋼刀,挺胸而立,擋住侵略軍的去路。英軍連忙舉槍發射,當場打死200多名穆斯林。但是,當英軍正想裝添子彈的時候,雪亮的大刀已經向他們的腦袋砍來。一場肉搏戰的結果,躺下了幾百具英軍屍體。
德裏起義軍頑強地戰鬥了六天,最後由於糧盡彈絕,被迫撤離。據統計,六天巷戰中英軍被打死的有將軍兩人,官兵5000餘人。莫臥兒的末代皇帝向英軍投降,這個王朝從此滅亡。而印度人民,繼續在全國各地進行遊擊戰爭,狠狠打擊英國侵略軍。
由於英國女王發布了保護印度封建主利益的詔書,印度抗英力量有了分化。封建主大部分投降英國,轉過來鎮壓起義軍。起義於1859年年底失敗。即之而來的是大屠殺,成批的起義英雄犧牲了。然而,他們的革命精神卻永遠鼓舞著印度人民。詹西女王葩依
詹西是印度中部的一個小城,19世紀50年代,這裏因一個女王的故事而使詹西名聞遐邇,流傳青史。
阿克希米葩依,1835年生於印度的貝拿勒斯。在三四歲的時候,她隨從父母前往馬拉塔最後一個首相巴吉拉奧二世的王府居住,同拉奧二世的養子納納薩希布和坦蒂阿托比結成了好朋友。葩依從小精通武藝,7歲就學會了騎馬。1852年,她17歲時嫁給了比她年紀大二三倍的詹西王公甘加達爾拉奧,成了詹西王後。
王公死時沒有兒子,葩依在王公臨死時所生的一個兒子不久之後又死去了,所以,按照當時英國所定的規矩,哪個王公死後,如果沒有兒子繼承王位,那麼就要廢除他的領地,收歸英殖民者所有。但是葩依已經領養了一個兒子,並已經以養子的監護人的身份行使王權了。
英殖民政府不管這些,強行兼並了詹西。葩依非常氣憤,曾當著英國官員的麵說:“我決不放棄我的詹西,誰敢占領詹西,決沒有好下場。”麵對英國人的無理行徑,詹西人民也全力支持葩依的要求,並表示願意和女王一道,與英國殖民者作堅決鬥爭。
1857年,印度爆發了反英民族大起義,全國上下都與英國侵略者展開了積極的鬥爭。詹西人民也在女王葩依的領導下參加了起義,配合其他地方的起義軍抗擊英殖民強盜。6月4日,女王率領詹西起義軍占領了軍火庫,打死了英國在詹西的最高指揮官鄧洛普,並最後重新占領了詹西,7月8日,英軍投降,女王葩依重登王位。在萬眾歡騰當中,女王鄭重宣布:“世界屬於上帝,詹西屬於阿克希米葩依!”女王重新執政後,為了配合印度各地的反英鬥爭,葩依率軍南征北戰,沉重地打擊了英國殖民的統治者。
1857年9月,英軍攻陷德裏,起義軍遭受重大損失。當英軍有了喘息的機會後,便調軍隊撲向詹西,次年1月,駐印英軍總指揮羅斯將軍率軍來到詹西。勇敢的詹西女王葩依早已率軍等候多時了,他們先把糧食運進城中,並在城牆上構築了工事,架起了大炮,作好了一切準備。
羅斯到達詹西以後,先派軍隊把詹西城圍了起來,接著在城南和城東南修築炮台,準備攻城。女王葩依看準了時機,一聲令下:“開炮!”霎時間,一發發仇恨的炮彈射向英軍陣地。英軍也急忙發炮還擊。雖然英軍的大炮比女王的炮威力大,但起義軍們個個英勇善戰,女王指揮果斷,連續兩天僵持不下。第三天,英軍猛攻南城門,試圖集中火力打開南門。女王見狀,急忙調轉炮位,英軍一座炮台不翼而飛。起義軍暫時壓住了敵人的火力。
戰鬥在激烈地進行,女王率兵大顯身手,使敵人遭到重大傷亡,但因為長時間地進行炮戰,起義軍也受到不少損失。英軍看到起義軍南門是個缺口,就重新集中火力猛攻,不久,南門缺口越來越大,詹西馬上就要被英國攻破了。這時,女王立即派人去與附近的起義軍領袖、她的好友托比聯係,請他火速增援。托比得到消息後,立刻發兵詹西,不料途中中了英軍埋伏,托比戰敗,隻好收兵。女王的處境越來越危險了。英軍趁機猛加大火力攻城,女王寡不敵眾,率軍棄城而走。英軍占領了詹西。
女王葩依將軍隊帶出詹西,同托比的部隊彙合在一起,進駐到另一個城市瓜遼爾,此時是1858年6月1日。瓜遼爾是印度中部的一個軍事重鎮,應該說,義軍占領瓜遼爾後,對其他地區的起義軍也非常有利。但由於德裏的莫臥兒王朝已投降英軍,各地起義軍群龍無首,盲目作戰。鑒於這種情況,葩依和托比推舉他們的另一位好朋友、當時也是起義軍一個重要領導人的薩希布為起義軍領袖。同時,還任命其他各部大臣。托比擔任起義軍司令。
羅斯看到起義軍到了瓜遼爾,就立刻率軍前來圍剿。女王奉命鎮守東門,抗擊英軍。羅斯來到後,命令部隊攻城,女王和她的女友曼達爾、卡希縱馬戰鬥。隻見女王身穿戰衣,手拿鋼刀,騎著一匹白色的戰馬,在戰場上縱橫馳騁。起義軍們見女王如此驍勇,信心倍增,士氣高昂,多次打退了英軍的進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