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世界近代卷
世界近代史是資本主義產生、確立和發展的曆史,它是人類文明史上歐洲占優勢地位的一段曆史。資產階級不但從政治經濟上摧毀了封建專製製度,而且也摧毀了中世紀以來的扼殺個人自由和社會生機的神權統治、君主製製度和文化專製主義,建立了比封建社會先進得多的有利於生產力發展,有利於科學技術、文化教育進步的資產階級民主製度。
資本主義是曆史的一大進步,它創造了極其雄厚的物質財富,同時,它在藝術和社會政治思想等方麵也給我們留下了豐厚的精神遺產。
資產階級的統治是通過革命或改革在英國、美國和法國等一些歐美先進國家先確立的,它為資本主義的進一步發展掃清了道路。18世紀下半葉,從英國開始,一場工業革命的浪潮席卷歐美各國,帶有現代工廠特點的資本主義大機器生產出現,人類開始由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轉變。資本主義在歐美各國取得進展的同時,資產階級還對世界各地展開殖民掠奪,在19世紀的最後三十年內,將整個世界瓜分完畢,形成了一個統一的資本主義世界體係。
歐美國家的殖民掠奪帶有雙重性,一方麵,它破壞了當地古老的傳統社會,加重了殖民地人民的苦難;另一方麵,它又帶來了先進的資本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給這些地區向近代社會的轉變奠定了基礎。日本正是以西方的侵略為契機,通過明治維新,實現了向近代社會的轉變,成為亞洲強國。
資本主義代替封建社會雖然是一個曆史的進步,但它隻是一種剝削製度替代另一種剝削製度,無產階級和廣大人民群眾反對資產階級統治的鬥爭從來沒有停止過。1848年2月,由馬克思和恩格斯起草的《共產黨宣言》發表,國際共產主義運動開始成為一種時代潮流。
整個近代史,大致可以分為兩個階段。從1640年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到1870年普法戰爭前夕為第一階段,是“自由”資本主義轉變為帝國主義即壟斷的資本主義時期。
19世紀末20世紀初,帝國主義重新瓜分世界的鬥爭引發了第一次世界大戰。一戰削弱了歐洲的優勢地位,使美、日崛起;俄國則爆發了十月革命,建立了人類曆史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資本主義世界體係被打破。英國女王伊麗莎白
在世界近代史上,是英國率先開拓了資本主義產業革命的先河。而在新舊交替的過渡進程中,1558年即位的女王伊麗莎白一世,為英國的強大做出了非凡的貢獻。
亨利八世繼位後,英國的中央集權在他統治時期得到了進一步的加強。亨利八世娶過六位王後,卻隻有一個太子和兩位公主,伊麗莎白是次女。亨利八世去世前曾留下遺詔說:“我身後即由太子愛德華繼承王位大統;若愛德華身後無嗣,繼而以長女瑪利繼承王位;若瑪利身後無嗣,王位再由次女伊麗莎白繼承。”
太子愛德華9歲時被扶上王位,15歲時駕崩。公主瑪利比愛德華大20多歲,已近40歲才繼承王位。她是個虔誠的天主教徒,對羅馬教皇懷著一顆赤誠的忠心,因此繼位之後,就三番五次頒布法令,先後廢除了愛德華六世時代以及亨利八世時的一係列宗教改革措施,把英格蘭教會獨立於教廷之外,重新隸屬於羅馬教廷。更令人發指的是一項暴虐措施,就是恢複使用人稱“火刑柱”的刑具,並用這種刑具燒死大批新教領袖。瑪利此舉遭到了全國百姓的反對,於是獲得了“血腥瑪利”的綽號。
伊麗莎白公主則被國人視為新教的象征。她與姐姐宗教信仰不同。瑪利暴虐成性,為人乖張,時刻提防伊麗莎白以恢複新教信仰相號召。這時,托馬斯·懷亞特爵士發動叛亂,公開打出廢黜暴君、恢複新教的旗號。由於計劃不周,被瑪利鎮壓下去。平叛以後,瑪利懷疑伊麗莎白是這場叛亂的幕後策劃者,因此才把她找來詢問。
這時,西班牙王太子腓力正與瑪利女王商談婚姻大事。這位太子是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查理五世的兒子。後來,他繼承了西班牙王位,世稱“腓力二世”。
腓力也是一個心狠手辣的人,為了得到瑪利女王的王位,他催促瑪利盡早處死伊麗莎白。於是,瑪利以弑君的罪名將伊麗莎白投入倫敦塔囚禁起來了。後來,經調查核實,證明伊麗莎白公主與叛亂沒有任何幹係。於是,瑪利手下留情,保全了她的性命。但仍將伊麗莎白軟禁在遠離倫敦的一處城堡中,言談舉止都在女王的監視之下。
伊麗莎白時刻麵臨著死亡的威脅,因此她非常警惕,凡事小心謹慎,從不越雷池一步。她咬緊牙關,忍受著難以煎熬的孤獨寂寞,煉就了堅強的性格,變得更加成熟了。
“血腥瑪利”隻在英格蘭統治了5年,於1558年11月17日病死。當天,樞密院宣布:“根據先王亨利八世遺詔,由公主伊麗莎白繼承英格蘭都鐸王朝王統,擇吉日良辰舉行登基大典。”
消息一經傳出,舉國上下歡呼雀躍,籠罩在人們心頭的陰霾立刻散去了。
瑪利的五年統治遺下了嚴重的後患,致使英格蘭王國傷痕累累。瑪利以血腥手段推行天主教,不僅將大批新教徒綁在火刑柱上燒死,還迫使更多的新教徒背井離鄉,逃亡到歐洲大陸避難。這些人對瑪利和天主教懷有深仇大恨,國內宗教矛盾空前激化。在國際事務中,瑪利追隨她的丈夫西班牙國王腓力二世,不顧國內朝野的呼聲,與西班牙結盟征伐法蘭西。這場遠征不僅使英格蘭國庫空虛,債台高築,而且造成加萊失守,導致百年戰爭以來就劃入英格蘭版圖的這一塊海外領地被法蘭西人奪去,英格蘭喪失了它在歐洲大陸的最後一塊橋頭堡。內憂外患,使國家聲望大大降低了。瑪利女王遺留下的就是這樣一個貧窮薄弱、人民怨聲載道的局麵。
伊麗莎白登上英格蘭王位後,雖然麵臨百廢待興的局麵,卻能分清輕重緩急,采取斷然措施解決內政外交的重重難題。
一天,年僅25歲的女王伊麗莎白,正在王宮裏籌劃解決宗教矛盾問題,一個外交大臣走上前來稟道:“陛下,西班牙國王腓力二世前來求婚。”
伊麗莎白聞聽,一雙深邃清澈的藍眼睛裏冒出了怒火。滿朝官員見此情景,都低下頭,不敢再看她。伊麗莎白心裏清楚,西班牙人是想通過聯姻,以保護西班牙的利益。
伊麗莎白估計得一點不錯。當時歐洲有兩大強國爭雄,一為西班牙,一為法蘭西。此時的蘇格蘭與法蘭西結盟,而西歐北部的尼德蘭又是西班牙屬地,因此英格蘭就恰好位於兩大國夾持之下的鉗口上。無論是西班牙還是法蘭西,哪一方爭取到英格蘭,都可以完成對另一方的包圍。在這種格局下,腓力二世急於與伊麗莎白聯姻,其用意是昭然若揭的。
伊麗莎白想到這裏,又搖了搖頭。她覺得自己還不能立刻回絕這門親事,腓力二世對自己還有用處。
原來,伊麗莎白雖然即位作了女王,但尚未得到國際社會的承認。當初,她的父親亨利八世與凱瑟琳鬧離婚,始終未獲得教皇批準。若有特殊情況需要離婚,必須先呈請羅馬教皇批準。因而亨利八世與安妮的婚姻也不能得到國際社會的承認。這樣,伊麗莎白作為亨利八世與安妮的女兒,在天主教徒眼裏不過是個私生女,而私生女是沒有繼承權的。
伊麗莎白眼珠一轉,臉上笑容可掬,說道:“此事可以考慮,待我想一想,再給你回話吧。”
伊麗莎白打上了腓力二世的主意,她想拖一段時間,使腓力二世對聯姻懷有希望,希望利用西班牙在國際事務中的影響力,敦促其他國家承認自己作為英格蘭女王的合法身份。於是,求婚一事拖了幾個月。直到伊麗莎白獲悉國際社會已承認她作為英格蘭女王的合法身份,她才一改過去幾個月的暖昧態度,明確告訴西班牙使節說:“由於我與貴國國王所持宗教信仰不同,他不能與我聯姻。”
西班牙使節聞聽,目瞪口呆,他不知該如何向國王交待。
伊麗莎白一直沒有結婚,直到1578年,她已經45歲時,法蘭西國王亨利二世的弟弟——年輕的阿朗鬆公爵親自登門向伊麗莎白求婚。這時,英格蘭急需借助法蘭西在尼德蘭戰爭中削弱西班牙,於是伊麗莎白又使出對求婚者虛與委蛇之計,玩弄外交遊戲。憑借風韻猶存,端莊典雅之氣溢於言表為資本,與阿朗鬆公爵周旋了5年。直到1583年,伊麗莎白才最後宣布不能納阿朗鬆為夫婿。
這是伊麗莎白最後一次借助聯姻施展外交手段。隨著阿朗鬆的遠去,再也無人前來向女王求婚,伊麗莎白也就更加堅定了她以英格蘭臣民為終生伴侶的決心,她認為如此才能保住英格蘭的獨立地位,如此才能避免重蹈瑪利女王的覆轍。
伊麗莎白小心翼翼地周旋於歐洲列強中間,為英格蘭的繁榮發展創造了和平環境。伊麗莎白發展工商業,製訂了一係列政策,為以後的英國經濟發展奠定了基礎。羊吃人的圈地運動
15世紀以前,英國的生產主要還是以農業為主,紡織業在人們的生活中,還是個不起眼的行業。隨著新航路的發現,國際間貿易的擴大,在歐洲大陸的西北角的佛蘭得爾地區,毛紡織業突然繁盛起來,在它附近的英國也被帶動起來。毛紡織業的迅猛發展,使得羊毛的需求量逐漸增大,市場上的羊毛價格開始猛漲。英國本來是一個傳統的養羊大國,這時除了滿足國內的需要而外,還要滿足國外的羊毛需要。因此,養羊業與農業相比,就變得越來越有利可圖。這時一些有錢的貴族開始投資養羊業。
養羊需要大片的土地。貴族們紛紛把原來租種他們土地的農民趕走,甚至把他們的房屋拆除,把可以養羊的土地圈占起來。一時間,在英國到處可以看到被木柵欄、籬笆、溝渠和圍牆分成一塊塊的草地。被趕出家園的農民,則變成了無家可歸的流浪者。這就是圈地運動。
當時一位著名的作家托馬斯·莫爾在一本叫作《烏托邦》的書中寫道:“綿羊本來是很馴服的,所欲無多,現在它們卻變得很貪婪和凶狠,甚至要把人吃掉,它們要踏平我們的田野、住宅和城市”。
圈地運動首先是從剝奪農民的公共用地開始的。在英國,雖然土地早已有主,但森林、草地、沼澤和荒地這些公共用地則沒有固定的主人。一些貴族利用自己的勢力,首先在這裏擴大羊群,強行占有這些公共用地。當這些土地無法滿足貴族們日益擴大的羊群需要時,他們又開始采用各種方法,把那些世代租種他們土地的農民趕出家園,甚至把整個村莊和附近的土地都圈起來,變成養羊的牧場。
曾經有一群農民在向國王控訴一個叫約翰·波米爾的領主的上訴書中寫道:“這個有權有勢的約翰·波米爾用欺騙、暴力占有您的苦難臣民——我們的牧場,這些土地是我們世代所擁有的。他把這些牧場和其它土地用籬笆圍上,作為自己所有。後來,這個約翰·米波爾又強行奪取了我們的住宅、田地、家具和果園。有些房屋被拆毀,有些甚至被他派人放火燒掉,我們被強行驅逐出來。如果有誰不願意,波米爾就率領打手包圍他的家。這些人手持刀劍、木棒,氣勢洶洶,凶猛地打破他家的大門,毫不顧忌他的妻子兒女的號哭。約翰·波米爾為了圈占我們的土地,不惜將我們投入監獄、毒打、致殘,甚至殺害,我們現在連生命都難保全。”在這種強行的圈地運動中,農民以前以各種形式租種的土地,無論是以前定下的終身租地,還是每年的續租地,都被貴族強行圈占了。這些成為牧場主的貴族們還互相攀比,使他們的牧業莊園變得越來越大。
農民的日子越來越艱難,於是反對“羊吃人”的圈地運動起義,在英國各地爆發起來。其中影響最大的,是發生在東部的凱特起義。凱特起義開始時集結的農民隊伍一度發展到2萬人,聲勢浩大。但凱特是個小貴族,他的反抗不徹底,由於向國王妥協,貽誤了戰機,起義失敗了。凱特及300多個起義農民被絞死。
凱特起義,是英國1381年泰勒起義後規模最大的一次農民起義。這次起義雖然失敗,但使圈地運動一度受到遏製。
英國的圈地運動從15世紀70年代開始一直延續到18世紀末。英國“光榮革命”後,圈地運動大規模地展開了。英國全國一半以上的土地都變成了牧場。在圈地運動的發展過程中,雖然英國國王也進行了一定程度的限製,頒布了一些企圖限製圈地程度的法令,但這些法令並沒起多大的作用,反而使圈地日益合法化。
為了使被驅逐的農民很快地安置下來,英國國王在頒布限製圈地法令的同時,也限製流浪者,目的是讓那些從家園中被趕出來的農民,去接受工資低廉的工作。凡是有勞動能力的遊民,如果不在規定的時間裏找到工作,一律加以法辦。通常,對於那些流浪的農民,一旦被抓住,就要受到鞭打,然後送回原籍。如果再次發現他流浪,就要割掉他的半隻耳朵。第三次發現他仍在流浪,就要處以死刑。
後來,英國國會又頒布了一個法令,規定凡是流浪一個月還沒有找到工作的人,一經告發,就要被賣為奴隸,他的主人可以任意驅使他從事任何勞動。這種奴隸如果逃亡,抓回來就要被判為終身的奴隸。第三次逃亡就要被判處死刑。任何人都有權將流浪者的子女抓去作學徒,當苦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