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世界古代卷

哥白尼與《天體運行論》

“月亮繞著地球轉,地球繞著太陽轉”,這個在今天的人們看來最為簡單的常識,在450多年前,卻視為大逆不道的“異端邪說”而遭到壓製。這是為什麼呢?

日月星辰東起西落,在圓穹形的天上不停地繞著地球旋轉。古代的宇宙論用生動的神話去解釋人們的這種直觀印象。比如在古埃及法老陵墓的壁牆上,我們可以看到一幅彩色漫畫:地球上方的空氣之神支撐著蒼穹圓拱。太陽神白天泛舟橫越地球上方的天空,晚上又駕船穿渡地球下麵的水域,回到他每天旅程的起點。

公元前300年古希臘哲人亞裏士多德首次提出“地心說”,認為運行的天體是物質的實體,地是球形的,是宇廟的中心。公元2世紀,希臘人托勒密在他的《天文學大成》一書中進一步完善了地心說:地球是宇宙中心,月亮、水星、金星、太陽、火星、木星、土星圍繞地球旋轉,並依次排列,形成七重天。七重天外,是布滿恒星的恒星天。

中世紀的歐洲,教會統治著一切。托勒密的“地心說”正符合宗教神學對宇宙的解釋:靜止的地球是宇宙的中心,恒星天外是第九重天,上帝就住在那裏。上帝為照亮白天,造了太陽,為照亮黑夜,又造了月亮。這樣一來,地心說便成了教會維持其神權統治的工具。人們就在“地心說”的迷霧下度過了漫長的1400多年。

15世紀末葉,歐洲資本主義興起,文藝複興、遠洋航行和宗教改革等一係列的曆史變革,震撼了整個歐洲大地,也推動著天文學的革命。波蘭天文學家哥白尼(1472—1543)首當其衝,吹響了向神權挑戰的號角,成為這個偉大時代的中心人物。

1473年2月,尼古拉·哥白尼誕生在波蘭一個叫托倫的村莊一個烤麵包的家庭裏。他10歲時,父親死了,便跟著舅父過活。他舅父是一個主教,哥白尼要舅父給他講太陽和星星的故事。舅父給了他一些天文學方麵的書,他如饑似渴地讀著,然後又轉回到天空這本開卷的“書”上——不斷地觀察著有趣而神奇的星宿變化。

18歲時,哥白尼進了克拉科夫大學。在那裏,他獲得了醫生證書,並學會了繪畫,還鑽研了托勒密的天文學理論,學會了使用天文儀器。從此,他對天文學的興趣更濃厚了。

1495年,哥白尼前往文藝複興的搖籃意大利,先後在波倫亞大學、帕多亞大學和斐拉拉大學學習醫學、法學、神學和天文學。1499年,26歲的哥白尼應聘當了羅馬大學的天文學教授。

在羅馬大學,他一直按照托勒密的“地球中心說”來教天文學。“地球中心說”是古希臘哲學家亞裏斯多德提出來的,公元2世紀,羅馬天文學家托勒密又加以推演論證,使它係統化。托勒密認為,宇宙是一個有限的球形體,天空像是一隻翻轉過來的碗,地球靜止不動地處於這個碗的中心,而日月星辰都圍繞著地球運轉。這種理論後來被教會所利用,他們胡說,上帝創造的地球居於宇宙的中心,而日、月、星、辰都是上帝創造出來點綴宇宙的裝飾品,正如地球上的江河、森林、五穀都是上帝創造的一樣。因此,托勒密的“地球中心說”被教會奉為經典。

哥白尼照這種理論教了三年以後,越來越懷疑了。早在2000年以前,古希臘哲學家畢達哥拉斯就同亞裏斯多德進行過辯論。他指出,宇宙的中心不是地球而是太陽,地球隻是環繞太陽運行的星星之一。哥白尼被畢達哥拉斯的說法深深吸引住了。於是,他毅然放棄了羅馬大學的教授席位,回到波蘭,在弗洛恩堡大教堂擔任教士。從此,他獲得了比較充裕的時間來從事科學研究活動。

在教堂西北角的圍牆上,有一座小小的閣樓。哥白尼為了研究工作的方便,就選定閣樓做宿舍,並在那裏設置了一個小小的天文台,用自製的簡陋儀器,堅持觀察天體30餘年。他所著的《天體運行論》一書中,選用了27個觀測事例,其中25個就是他在這個閣樓上親自觀察記錄下來的。

《天體運行論》是一部長達六卷的巨著。在這部書裏,哥白尼大膽地指出:太陽是宇宙的中心,所有行星都圍繞太陽運轉;人們每天看到太陽由東向西運行,是因為地球每晝夜自轉一周的緣故,而不是太陽在移動;同樣,天上的星體看上去在不斷移動,也是因為地球本身在轉動,而不是星體圍繞著靜止的地球轉動。

“在所有這些行星中間,太陽傲然坐鎮,在這個最美麗的廟堂中,我們難道還能把這個發光體放到其它什麼更恰當的位置上使它同時普照全體嗎?人們正確地把太陽最稱為‘巨燈’、‘智慧’、‘宇宙之王’……太陽就這樣高踞王位之上,統治著圍繞膝下的子女一般的眾行星。”

哥白尼在他的《天體運行論》中用這段優美的文字生動形象地勾勒出了太陽在“宇宙”(更科學地說,應是在“太陽係”)的地位,創立了“日心說”。

盡管由於時代的局限,哥白尼的日心說把太陽當作宇宙的中心,看作是靜止不動的天體,是錯誤的,而且也沒有超出天體沿正圓軌道作勻速運動的傳統觀念。但是他的《天體運動論》,推翻了1400多年占統治地位的地心說,描繪出了一幅太陽係的真實圖景,為近代天文學奠定了基礎,並從根本動搖了歐洲中世紀宗教神學的基礎,將科學從神學的桎梏中解放出來。

隨著自然科學的發展,哥白尼學說的不足之處不斷得到修正,其中最有成就的是德國科學家開普勒。開普勒突破傳統觀念的束縛,通過分析歸納得出行星運動三定律。

哥白尼的書籍印數不多,加上教會誣蔑攻擊,他的學說流傳不廣。直到1600年布魯諾獻身,死於火刑架下,才使哥白尼的“日心說”廣為人知,並引發了一場哲學革命。恩格斯稱哥白尼的天文學說是向神學發出的挑戰書,是自然科學的獨立宣言。麥哲倫環球航行

人類曆史上第一次環球航行,是由葡萄牙航海家麥哲倫完成的。正是由於他的成功航行,以確鑿的事實證明了地球是圓形的。這在科學史上、航海史上,都是不可磨滅的功勳。

麥哲倫1480年生於葡萄牙北部的一個破落的騎士家族。10歲左右進入王宮服役,充當王後的侍從。16歲時進入葡萄牙國家航海事務廳,因而熟悉了航海事務的各項工作。

當時哥倫布已經發現了美洲新大陸,達·伽馬也從印度返航並帶回了巨大的東方財富。懷著對東方財富和遠洋探險的向往,麥哲倫1505年參加了海外遠征隊,從此開始了遠洋探航的生涯。在這次遠征印度、馬六甲、馬來群島的過程中,為了與阿拉伯人爭奪貿易地盤、取得亞洲南部海洋的霸權,遠征隊與阿拉伯商人和沿途的居民打過幾仗,麥哲倫因而也三度負傷。

麥哲倫傷愈後,在返回葡萄牙的途中船隻觸礁。在大家心灰意冷之際,麥哲倫挺身而出,帶領幸存的海員克服重重的困難,直到得到援救。由於這次事件,麥哲倫被提升為船長,被留在了印度。此後,麥哲倫在印度和東南亞一帶參加了殖民戰爭,並在這一帶進行了探索和遊曆。

他從實地了解到在東南亞群島的東麵是一片汪洋大海。他堅信地球是圓形的,並猜測在這片大海的東麵,肯定是哥倫布發現的美洲大陸。他下定決心一定要做一次環球探航。1513年麥哲倫回到葡萄牙。他一再請求國王允許他組織船隊進行環球探險,然而國王卻不理睬他,絕望的麥哲倫隻好在1517年離開祖國,投奔西班牙塞維利亞城的要塞司令。要塞司令非常欣賞他的才能和魄力,不僅把女兒嫁給他,還向西班牙國王舉薦了他。麥哲倫的環球航行的計劃得到西班牙國王的批準,與他簽署了遠洋探航協定。

按照協定,麥哲倫被任命為探險隊的首領,所率船隊的船隻由國家提供,航海費用由國家負擔。探險過程發現的任何土地,全部歸國王所有,麥哲倫充任總督,新發現的土地的全部收入的二十分之一歸麥哲倫所有。為了監督麥哲倫,國王又派了皇室成員作為船隊的副手。

1519年9月,麥哲倫率領一支由200多人、5艘船隻組成的浩浩蕩蕩的船隊,從西班牙塞維利亞城的港口出發,開始了環球遠洋探航。經過兩個多月的海洋飄泊,船隊越過大西洋來到巴西海岸。船隊沿海岸向南繼續航行,在第二年一月來到了一個寬闊的大海灣。

“海峽找到了!”“海峽找到了!”海員們高興地歡呼起來,以為已到達了美洲的南端,可以進入新的大洋了。然而隨著船隊在海灣中的前進,發現海水變成了淡水,原來此處隻是一個寬廣的河口,這就是今天烏拉圭的拉普拉塔河的出口處。

船隊繼續向南前進。南半球與北半球的季節剛好相反,三月的南美洲已臨近冬季,風雪交加,航行極其困難。月底,航隊來到聖胡利安港,並在這裏拋錨過冬。由於幾次探索海峽的失敗,大多數海員都感到灰心喪氣,有三個船長也借機反對麥哲倫。麥哲倫下計謀平定了這次叛亂,避免了探航半途而廢的結局。

經過近5個月的休整,到了8月,又到了這個地區春暖花開的季節,麥哲倫又率領船隊出發了。由於有一艘船在5月份的探海中沉沒,此時隻剩下4條船了。兩個月後,船隊在南緯52度處又發現了個海口。這個海峽彎彎曲曲,忽窄忽寬,港汊交錯,波濤洶湧。麥哲倫派出一艘船去探航,然而這艘船卻調轉船頭逃回了西班牙。麥哲倫隻好率領著剩下的3條船象鑽迷宮似的在海峽中摸索著前進。麥哲倫以堅強的意誌率領船隊前進。在這個海峽迂回航行1個月後,他們終於走出海峽西口,見到了浩瀚的大海。向來以沉著、堅定著稱的麥哲倫激動地掉下了眼淚。

為了紀念麥哲倫這次探航的功績,後人把這條海峽命名為“麥哲倫海峽”。如果你打開世界地圖,就可以在南美洲的南端,南緯52度的地方找到它。船隊在這片大洋中航行了3個多月,海麵一直風平浪靜。因此,他們就為它取了個名字叫“太平洋”。

1521年3月初,在水盡糧絕、人人疲乏虛弱之際,航隊來到了富饒的馬裏亞那群島,受到當地居民的熱情款待。3月底船隊來到了菲律賓群島。當麥哲倫原來從馬六甲帶走的仆人亨利用馬來語與當地土人對上話時,麥哲倫是多麼激動啊!他的環球航行的夢想終於要實現了,他從西方向西航行終於到達了東方,他以不可辯駁的事實證明了,地球的的確確是圓形的。

為了征服這塊盛產香料的富饒土地,這個堅韌果敢卻滿懷野心的麥哲倫,企圖利用當地部族間的矛盾來到達他的目的,然而在一次與當地部族的衝突中,麥哲倫被殺害了。最後,麥哲倫的助手燒掉一條破爛不堪的船,帶領僅存的兩條船滿載香料越過馬六甲海峽,經印度洋,過好望角,輾轉一年多,終於在1522年9月回到了西班牙。這時,整個船隊僅剩一條船與18名船員了。

從1519年9月到1522年9月,麥哲倫和他的船員們,花了整整3年的時間,終於完成了人類的第一次環球一周的航行。麥哲倫雖然死去了,但是他對後世航海和科學事業所做的貢獻,卻是讓我們每一個人都不能忘記的。馬基雅維裏和《君主論》

一位學者曾對影響世界的書作過統計,他認為具有突出成就的有十六本,其中排在首位的就是馬基雅維裏的《君主論》。《君主論》經常被稱為是“獨裁者的手冊”,馬基雅維裏在《君主論》中給一國之主提供了統治手段。學者羅伯特·良斯是這樣評價該書的:“毋庸置疑,在卡爾·馬克思之前,還沒有一個人像馬基雅維裏那樣對人類政治思想產生如此之大的影響,他被譽為‘政治學之父’是當之無愧的。”

馬基雅維裏在政治理論方麵的影響是無可爭議的。在他之前,人們總是把倫理學和神學與政治纏繞在一起,而馬基雅維裏認為曆史和政治是在獨立的體係下進行的。馬基雅雅裏是近代政治思想的主要奠基人之一。

馬基雅維裏1469年生於意大利的佛羅倫薩,他的父親是個律師,門第顯赫,但已經破落。當時,14至15世紀的意大利出現了資本主義的最初萌芽,工商業日益蓬勃發展,文藝也出現了空前的繁榮,但是意大利分裂的局麵限製了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1494年,西班牙人侵意大利,曆時六十年的“意大利戰爭”爆發了。1498年佛羅倫薩成為了共和國,生活在這個年代的馬基雅維裏以一個智者的眼光注視著現狀,國家的衰弱使他心痛。馬基雅維裏從小就接受人文主義思想教育。29歲時,他曾任佛羅倫薩第二國務秘書處首腦,處理外交與軍事事務。多年的外交生涯讓他大開眼界,使他意識到一個國家的強大首先應提高國力,於是他開始探討拯救意大利的措施。他常以一種獨特的觀點讓人大吃一驚,可惜的是沒多少人支持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