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世界古代卷
馬其頓的興起
馬其頓原是個貧困落後的國家,在腓力二世執政期間,馬其頓很快由弱變強。可以說,腓力二世是個了不起的人物。
馬其頓地處希臘半島的東北邊緣地帶,分上下兩個地區。上馬其頓山嶺縱橫,森林密布,適於牧業,是馬其頓人的主要居住地。下馬其頓依山臨海,地勢平緩,適於農業。整個馬其頓窮困落後,在希臘沒有政治地位。馬其頓人民風粗獷,尚武善戰,喜歡豪飲,被當時的希臘人視為異族蠻人。
馬其頓立國較遲,公元前六世紀才形成國王統治的國家。希波戰爭時迫於形勢,依附波斯,派兵加入波斯入侵軍。但身在波斯,心在希臘,不時向希臘人提供情報。戰後,馬其頓在希臘大國之間仍不受重視。
進入公元前四世紀,馬其頓王室發生權力之爭,國王派迪卡爾遺下的幼小的兒子繼位。國家三麵受敵,北有派奧尼人威脅,東有色雷斯軍隊進逼,西麵的伊利裏亞人也要大舉進攻,馬其頓危在旦夕。馬其頓國王的叔叔腓力受命於危難之際,成為攝政王。
腓力當時不過二十四歲,卻顯出了雄才大略。他早年經曆坎坷,曾因國弱而有過受辱的經曆。十七歲那年,他被當作人質留在底比斯名將埃帕米儂達家中。他在民主政體的底比斯耳濡目染,學了不少軍事和政治經驗。由於受不了當地人對人質的鄙視,他逃回馬其頓,立誌要振興國家。
腓力做了攝政王後,為了安定國家,他先花錢讓色雷斯人退兵。當時,馬其頓是個窮國,王室也不富裕。周圍的人見腓力把本國本來就缺少的黃金送給敵人,都有些不滿。腓力立刻召開公民大會講清道理。人們聽他言之有理,又見敵人果真退兵了,也就不再說三道四了。
不久,馬其頓的王位覬覦者阿爾蓋烏斯在雅典獲得支持,企圖借外部勢力奪取王位。雅典人為保護自己的糧道和造船、建築材料來源,也對靠近色雷斯的馬其頓頗為關注,便派出一支艦隊和三千名重裝步兵護送阿爾蓋烏斯回國登基。腓力心知立足未穩,部隊又欠訓練,不是雅典的對手,便以屈求伸,讓出自己占領的色雷斯沿海要塞安菲波裏,作為雅典拋棄阿爾蓋烏斯的交換條件。雅典前方將領果然上鉤,在阿爾蓋烏斯和安菲波裏之間選擇了後者。腓力輕而易舉了擊敗了阿爾蓋烏斯。
隨後,腓力又打退派奧尼人和伊利裏亞人,消除了外部襲來的危險。腓力不僅樹立起個人的威望,而且培養起一支聽命於他的軍隊,可謂名利雙收。
腓力當初任攝政王時,的確有輔佐幼主的打算。但當他名聲大振,權勢炙手可熱時,野心便澎漲來。他整飭內政,把貴族會議和公民大會變成聽命於他的工具,然後廢黜幼主,自立為王,進行了曆史上有名的“腓力軍事改革”。腓力深知軍隊既要有鐵的紀律,又要有嚴格的訓練。所以他的士兵被禁止使用車輛運載輜重,出征作戰時要自馱30天的糧食。與希臘各邦不同之處在於同是重裝步兵,馬其頓的比其他邦的在戰術上要靈活些,裝備上也十分獨特。馬其頓方陣的基本單位中“斯佩拉”,由256人組成,近似現代一個營的兵力,其隊形可依戰場敵方陣式而改變,或縱深32排、16排、8排。陣內每一士兵手持一根名副其實的長矛,矛身長六米三,臨戰時戰士左手在前,握在矛身一米八處,右手在後,握在長矛尾部。圓盾則用皮革套在左臂和脖子上。士兵在方陣中,前後排間隔90公分。戰鬥開始時,前5排橫端長矛,依次貼著前邊士兵的右側伸向前方。5排後的士兵因尚未進入戰鬥,將長矛豎起,視前排戰況依次將長矛放下端平。這種超長的武器能在遠距離先行打擊敵人。為避免長矛折斷後敵人前來近戰,每一士兵還佩有半米長的短劍。步兵的作用在於頂住敵人的攻擊,必要時衝垮敵陣。
戰鬥的結局一般仰賴優勢騎兵對敵陣兩翼的衝擊。腓力是希臘中第一個賦予騎兵重要意義的人。經過幾年臥薪嚐膽般的努力,腓力訓練出一支紀律嚴明、無堅不摧的軍隊,一投入戰場就顯出了它的實力。
公元前333年,腓力拿下北希臘平原,次年夏天進逼中希臘的咽喉要衝溫泉關,嚇得雅典急遣一彪兵馬搶先占據關口,這才化險為夷。
事後,中希臘的政治家們都出了一身冷汗,這才知道北方興起了一個不可等閑視之的強敵。他們剛要聯合,腓力卻仿佛知道他們的心思似的,很快退回馬其頓。以後幾年,他專門收拾近鄰國家,把雅典的盟友和不肯歸順的地方部落一個個臣服了。
麵對馬其頓的威脅,雅典公民分成了主張姑息和鬥爭的兩派。反馬其頓派以著名政治演說家德摩斯提尼為代表,認為唇亡齒寒,號召支援盟友。姑息馬其頓派以埃斯奇來斯、恩布魯斯為首,反對雅典介入不必要的國外戰爭,在公民大會上鼓噪隻有溫泉關與赫倫斯滂海峽、博斯普魯斯海峽、才是雅典的生命線。正當雅典陷入無休止的爭論時,腓力已經掃清了周邊國家,隻給雅典留下了色雷斯的軍事基地凱爾索奈斯。雅典無奈,隻好采取和談政策,於公元前346年與腓力簽訂了一項和約,雙方保證維持現有控製區。雅典的和平使團帶著腓力對條約的保證興高采烈地返回雅典,全城陶醉在和平成功的喜悅中。哪裏想到腓力這位梟雄,根本不按常規辦事。條約墨跡未幹,他就著手入侵中希臘了。中希臘的小邦弗西斯的部隊此時正把守溫泉關,該邦正缺錢花。腓力摸準守將是個見錢眼開的小人,便用重金買下關隘。大軍兵不血刃便進了關,輕取弗西斯,建起了進可攻、退可守的橋頭堡。
雅典人這才如夢方醒,於是八方串連,組成反馬其頓同盟,使腓力進一步南下的陰謀暫時受挫。
腓力能屈能伸,不逞一時之勇。他見南下困難,便轉而避實就虛,矛頭一轉,折向赫倫斯滂海峽,圍打扼黑海與地中海交通咽喉的派林圖斯與拜占廷兩邦。
雅典聞訊,帶頭出兵,與友邦組成聯合艦隊,大敗馬其頓海軍,解了拜占廷等城之圍。腓力失利,退回馬其頓。
雅典人不敢有絲毫懈怠,在德摩斯提尼倡議下,公民大會經過激烈辯論,決定把公民的福利之一觀劇津貼轉用於軍事開支,並令一千二百名最富有的公民分成若幹捐獻組,負責提供造艦的款項。雅典如同希波戰爭時一樣,成為希臘人反馬其頓入侵的中堅。
腓力馬上派外交團赴底比斯,陳述了馬其頓想要結好的願望,一再保證腓力絕無征服希臘的野心。但底比斯的公民早有預見,堅決與雅典結盟了。
底雅雙方旋即集結軍隊,撥出一部分兵力堵住自弗西斯進入彼奧提亞的道路,另一部分扼守科林斯灣附近的通道,防止腓力進入海灣。公元前338年夏天,腓力的軍隊擊敗由雅典將軍卡萊斯率領的阻擊部隊,奪取科林斯灣附近的安菲薩,威脅著聯軍的後方。
聯軍撤至喀羅尼亞平原,想要襲擊進犯底比斯的敵軍。一場決戰即將開始。雅典和底比斯聯軍得到科林斯、墨加拉等邦的增援,總計約3萬。馬其頓步兵3萬,騎兵二千,兵力稍多於對方。會戰在8月的一天早晨開始。經過一番激戰,雅典軍隊大敗,隻有底比斯的軍隊寸步不讓,同馬其頓騎兵直戰至最後一人,贏得了不朽的榮譽。隨著喀羅尼亞會戰的結束,反馬其頓聯盟也就破產了。
底比斯的精銳損失殆盡,隻好屈服於腓力的長矛之下,民主政體被廢除,允許馬其頓軍隊駐紮城內。中希臘各邦紛紛倒戈,隻有雅典像希波戰爭時一樣,實行總動員,準備堅決抵抗。但腓力並未對雅典過分進逼,而是以誘人的條件呼籲和平。雙方討價還價,雅典不僅保住了獨立,並保住了大部分海外領地。
解決了中希臘問題之後,腓力沒有絲毫懈怠,於同年秋進入伯羅奔尼撒半島,將斯巴達大片土地分割給科林斯、美塞尼亞、鐵該亞等國,確立了自己對整個希臘的霸權。亞曆山大東征
亞曆山大大帝公元前356年生於馬其頓首都培拉。他是古代最著名的征服者。亞曆山大的父親菲利普二世是一位有卓越才能的人,由他重組的馬其頓軍隊,為亞曆山大繼位後的東征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亞曆山大從小興趣廣泛又聰明勇敢。在他12歲的時候,父王得到一匹未經馴練的烈馬。在馴馬時,幾名馴馬好手都被烈馬摔得狼狽不堪。亞曆山大見了卻偏不服勁,走上前去使勁扯過馬韁繩,飛身上了馬背。烈馬頓時暴跳如雷,但掀了幾掀沒有把亞曆山大掀下馬來,最後隻得服服貼貼接受了這個新騎手。在場的人見了這驚心動魄的一幕,無不為小皇子的勇敢而折服。
13歲時,腓力二世為兒子請了當時希臘最有名的學者亞裏士多德當老師。亞曆山大向這位學者學習了三年的曆史、哲學和數學知識,使這位王子學識大長。之後,腓力二世又讓他熟悉和掌握“馬其頓方陣”的戰法。
馬其頓方陣是腓力二世征服希臘各城邦時創立的軍隊隊形,縱深達16—20排重騎兵和重步兵。亞曆山大以他的聰穎和勇敢很快地掌握了這種戰法。18歲時,老國王就任命他當了馬其頓軍隊的副統帥。
當腓力二世遇刺身亡,亞曆山大剛剛繼位之時,希臘各城邦蠢蠢欲動起來,企圖借此擺脫馬其頓的控製。亞曆山大把軍隊悄悄開到雅典的底比斯城,當底比斯人剛一起義之時,亞曆山大的大軍一下子攻入城內,使這座古城變成了一堆瓦礫,全城的居民都淪為奴隸。至此,希臘各城邦才知道亞曆山大的智勇遠遠超過其父。一個月後,希臘各城邦在科林斯召開大會,亞曆山大宣布自己是希臘——馬其頓聯軍的最高統帥。
從此,亞曆山大雄心勃勃。公元前334年春,他率領35000軍隊和160艘戰艦遠征波斯。行前,他把自己所有的地產收入、奴隸和畜群分贈給他人,一位將軍不解地問:“陛下,您把財產分光了,給自己留下什麼呢?”
“希望。”亞曆山大說,“我把希望留給自己,它將給我無窮的財富!”
將士們被亞曆山大的雄心激勵了,他們決心隨他到東方去掠奪更多的財富。
公元前333年,亞曆山大在伊索城附近大敗波斯王大流士三世,大流士三世的母親、妻子和女兒成了他的俘虜。次年,他切斷波斯陸軍與海軍的聯係,長驅直入埃及,埃及人向他俯首稱臣。於是,他在尼羅河三角洲親自選地,親自規劃,建起了一座亞曆山大裏亞城,用以宣揚他的卓越戰績。此城至托勒密王朝時人口達到70萬,成為古代世界名城。公元前331年9月,亞曆山大高加米拉與波斯軍決戰,波斯軍號稱百萬,但終因缺乏戰鬥力和指揮不當而失敗。大流士三世逃跑至大夏被殺,亞曆山大一舉攻下波斯都城巴比倫,從此波斯降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