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堅持科學發展,營造幸福之源(1 / 1)

堅持科學發展,營造幸福之源

卷首語

幸福,大概是最近網絡上的最熱詞之一了,不僅將幸福作為施政目標的城市和地區已經遍地開花,社會各界也對幸福的含義作了各種解讀。在黨的十八大前後出現這股熱潮是不奇怪的,它反映了人們對黨的熱切期盼。而努力滿足人民群眾的新期待,也是我們在實踐中不斷豐富科學發展觀、推進理論創新和製度創新的重要契機。

幸福是個內涵豐厚的概念,它既包括個體幸福,也包括社會幸福;既有物質內容,也有精神內容。但作為發展中國家,人們感到不幸福的主要原因,依然是貧窮,是物質消費的低水平和缺乏安全感。因此,恩格斯講“追求幸福的欲望隻有極微小的一部分可以靠觀念上的權力來滿足,而絕大部分卻要靠物質的手段來實現”,對我國仍然是適用的。我們黨堅持發展是第一要義,堅持以人為本,關注和改善民生,努力使全體人民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使得黨的十六大以來的10年成為人民群眾得實惠最多的10年。這無疑是群眾幸福指數不斷升高的重要原因。

但作為一種精神現象,幸福不僅因人而異,也是相比較而存在的。和自己的過去比,絕大多數中國人都會感到幸福;但和其他人相比時,看到社會上還存在發展機會不均等、社會分配不公、以權謀私及腐敗等現象,有人又產生很大的失落感甚至痛苦感。隨著溫飽問題的解決,人們的精神文化需求也在提升、快樂生活的願望更加強烈。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講,幸福是一種比生存和發展更高層次的需求,它既包含安全需要、感情需要、獲得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實現的需要,也包括對實現社會公平正義的呼喚。因此,構建“幸福社會”也要把維護社會公平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依法逐步建立以權利公平、機會公平、規則公平、分配公平為主要內容的社會公平保障體係,要更加注重發揮法治在國家和社會治理中的作用,確保法律麵前人人平等,法律之外沒有特權,法律之內有最大自由。這是胡錦濤同誌“7.23”講話的一個重要亮點,也是讓科學發展觀更加深入人心、成為幸福社會建設的重要推動力的要求。在黨的十八大報告當中,胡錦濤指出,科學發展觀是馬克思主義同當代中國實際和時代特征相結合的產物,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係最新成果,是中國共產黨集體智慧的結晶,是指導黨和國家全部工作的強大思想武器。胡錦濤強調,科學發展觀是黨必須長期堅持的指導思想,必須把科學發展觀貫徹到我國現代化建設全過程、體現到黨的建設的各個方麵。

作為肉體凡胎,共產黨人也要食人間煙火,也有追求幸福的權利,其“幸福感”是和人民相通的。但作為無產階級先進分子,其“幸福觀”則要比一般人更高、更深、更久遠。幸福的高度在於,共產黨人一貫把人民的幸福視為自己最大的幸福,即馬克思所言:“那些給絕大多數人帶來幸福的人才是最幸福的”;幸福的深度在於,作為執政黨的黨員和幹部,始終在為人民幸福進行著創造性的工作,並以民生和幸福的需求使經濟社會轉型,實現科學發展的路徑與建成全麵小康社會、和諧社會也是幸福社會目標的對接;幸福的久遠在於,共產黨人的宗旨本來就是為人民造福,因此把如何更好地為之奮鬥作為自己的畢生使命和人生價值的最大實現,這也是今天我們討論幸福問題的一個重要意義所在。

(稿件來源:央視網評,略有刪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