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尚書
《尚書》是中國古代最早的一部曆史文獻彙編。最早時它被稱為《書》,到了漢代被叫做《尚書》,意思是“上古之書”。漢代以後,《尚書》成為儒家的重要經典之一,所以又叫做《書經》。這部書的寫作和編輯年代、作者已很難確定,但在漢代以前就已又了定本。據說孔子曾經編纂過《尚書》,而不少人認為這個說法不可靠。
《尚書》所記載的曆史,上起傳說中的堯虞舜時代,下至東周(春秋中期),曆史約1500多年。它的基本內容是古代帝王的文告和軍臣談話記錄,由此可以推斷作者很可能是史官。《尚書》作為我國最早的政事史料彙編,記載了虞、夏商、周的許多重要史實,真實的反映了這一曆史時期的天文、地理、哲學思想、教育、刑法和典章製度等,對後世產生過重要影響,是我們了解古代社會的珍貴史料。
《尚書》用散文寫成,按朝代編排,分成《虞書》、《夏書》、《商書》和《周書》。它大致有四種體式:一是“典”,主要記載當時的典章製度;二是“訓誥”,包括君臣之間、大臣之間的談話和祭神的禱告辭;三是“誓”,記錄了君王和諸侯的誓眾辭;四是“命”,記載了帝王任命官員、賞賜諸侯的冊命。《尚書》使用的語言、詞彙比較古老,因而較難讀懂。
流傳至今的《尚書》包括《今文尚書》和《古文尚書》兩部分。《今文尚書》共二十八篇,《古文尚書》共二十五篇。從唐代以來,人們把《今文尚書》和《古文尚書》混編在一起後來經過明、清兩代的一些學者考證、辨析,確認相傳由漢代孔安國傳下來的二十五篇《古文尚書》和孔安國寫的《尚書傳》是偽造的因此被稱為《偽古文尚書》和《尚書偽孔傳》。這個問題在學術界已成為定論。
現存二十八篇《今文尚書》傳說是秦、漢之際的博士伏生傳下來的,用當時的文字寫成,所以叫做《今文尚書》(《古文尚》用古代文字寫成)。其中《虞夏書》四篇,《商書》五篇,《周書》十九篇。我們選錄的是《今文尚書》,不包括書《古文尚書》。原文主要依據清代阮元校訂的《十三經注疏》注釋和譯文廣泛參考了研究《尚書》的各種專著。
堯帝功德滿天下
原文
日若稽古(1),帝堯曰放勳,欽明文思安安(3),允恭克讓(4),光被四表(5),格於上下(6)。克明俊德(7),以親九族(8)。九族既睦,平章百姓(9)。百姓昭明,協和萬幫,黎民與變時雍(10)。
注釋
(1)日若:用作追述往事開頭德發語詞,沒有實際意義。稽:考察。古:這裏指古時傳說。(2)欽:恭謹嚴肅。(3)允:誠實。恭:恭謹。克:能夠。讓:讓賢。(4)被:覆蓋。四表:四方極遠德地方。(5)格:到達。(7)俊德:指才德兼備德人。(8)九族:指同族的人。(9)平:辨別。章:使明顯。百姓:白官族姓。(10)黎民:民眾。於:隨著。使:友善。雍:和睦。
譯文
考查古代傳說,帝堯德名字叫放勳。他嚴肅恭謹,明察是非,善於治理天下,寬宏溫和,誠實盡職,能夠讓賢,光輝普照四麵八方,以至於天上地下。他能夠明察有才有德德人,使同族人親密團結。族人親密和睦了,又明察和表彰有善行德百官協調諸侯各國的關係民眾也隨著變的友善和睦起來了。
解讀
堯使古代傳說中的帝王,,也算得上使“開國元勳”。為帝王歌功頌德,使作為臣子的史官責無旁貸的職守,因為古代書寫曆史的人使官員,而不是學者,他必須站在官方的立場上維護最高統治者。這種做法後來相沿為習,很少有人脫出這個框框。
這樣一來,曆史就成為成功者的曆史,帝王功績德行的帳薄。曆史也顯得極端重要。他的價值主要在為統治者樹碑立傳。供後來的統治者學習借鑒,以便把好傳統發揚光大。
雖然我們無法知道我們最早的帝王長相如何,習慣、個性、個人生活如何,但我們明確地知道他英明偉大,功高德重,萬民擁戴,名垂千古。所以我們不得不敬仰,並為我們有這樣德祖先而自豪,慶幸自己是他的後代子孫。
春夏秋冬怎樣劃分
原文
乃命羲和(1),欽若昊天(2),梨想曆象日月星辰(3),敬授人時(4)。分命羲仲,宅崳夷(5),日暘穀(6)。寅賓出日(7),平秩東作(8)。日中(9),星鳥(10)以殷仲春厥民析(12),鳥獸孳尾(13)。申命羲叔,宅南交(14)。平秩南訛(15),敬致(16)。日永(17),星火(18),以正仲夏。厥民因(19),鳥獸希革(20)。分命和仲,宅西,曰昧穀。寅餞納日(21),平秩西成(22)。宵中(23),星虛(24),以殷仲秋。厥民夷(25),毛毨(26)。申命和叔,宅塑方,曰幽都(27),平在塑易(28)。日短(29),星昴(30),以正仲冬。厥民隩(31),鳥獸氄毛(32)。帝曰:“谘!汝羲暨和。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33),以閏月定四時(34),成歲。允厘百工(35),庶績鹹熙(36)。”
注釋
1)羲和:羲氏與和氏,相傳是世代掌管天地四時的官重黎氏的後代。(2)欽:恭敬。若:順從。昊:廣大。(3)曆:推算歲時。象:觀察天象(4)人時:民時.(5)宅:居住。崳(yu)夷:地名,在東方。(6)暘(yang)穀:傳說中日出的地方。(7)寅:恭敬。賓:迎接。(8)平秩:辨別測定。作。興起,開始。(9)日中:指春分。春分這天晝夜時間相等,因此叫日中。(10)星鳥:星名,指南方朱雀七宿。朱雀是鳥名,所以則星鳥。(11)殷:確定。仲:每個季度三個月中的第二個月。(12)厥:其.析:分散開來。(13)孳(zi)尾:生育繁殖。(14)交:地名,指交趾。(15)訛:運轉,運行。(16)致:到來。(17)日永:指夏至。”夏至這天白天最長,因此叫日永。(18)星火:指火星。夏至這天黃昏,火星出現南方。(19)因:意思是居住在高地。(20)希:稀疏。希革:意思是鳥獸皮毛稀疏。(21)餞:送行。納日。落日(22)西成:太陽在西邊落下的時刻。(23)宵中:指秋分。秋分這天晝夜時間相等,因此叫宵中。(24)星虛:星名,指虛星,為北方玄武七宿之一。(25)夷:平。這裏指回到平地居住。(26)毛毨(xian):生長新羽毛。(27)朔方:北方。幽都:幽州.(28)在:觀察。易:變化。這裏指運行。(29)日短:指冬至。冬至這天白天最短,所以叫日短。(30)星昴(mao):星名,指昴星,為西方白虎七宿之一。(31)隩(yu):奧,意思是內室。(32)氄(rong):鳥獸細軟的毛。(33)期(ji):一周年。有:又。(34)以閏月定四時:古代一年十二個月,大月三十天,小月二十九天,共計三百五十四天,比一年的實際天數少十一天又四分之一天。三年累計超過了一個月,所以安排閏月來補足,使四時不錯亂。(35)允:用,以。厘:治,規定。百工:百官。(36)庶:眾,多。熙:興起,興盛。
譯文
於是堯命令羲氏與和氏,恭敬地遵循上天的規律,根據日月星辰運行的情況來製定曆法,教導人民按照時令從事生產活動。堯又命令羲仲居住在東方的暘穀,恭敬地迎接日出,觀察辨別太陽東升的時刻。晝夜時間相等,黃昏時鳥星出現在南方,據此來確定仲春時節。這時民眾散布在田野上耕作,鳥獸開始生育繁殖。堯再命令羲叔住在南方的交趾,觀察辨別太陽向南運行的情況,恭敬地迎接太陽南來。根據白天最長,黃昏時火星出現在南方的天象,來確定仲夏時節。這時民眾居住在高處,鳥獸羽毛稀疏。堯又命令和仲住在西邊的昧穀,恭敬地為太陽送行,觀察辨別太陽西落的情況。根據晝夜時間相等,黃昏時虛星出現在南方的天象,來確定仲秋時節。這時人們回到平原居住,鳥獸的羽毛重新生長。堯還命令和叔住在北方的幽都,觀察太陽向北運行的情況。根據白天時間最短,黃昏時昴星出現在南方,來確定仲冬時節。這時人們住在室內避寒,鳥獸長出了細軟的毛。堯帝說:“唉!你們羲氏與和氏啊,一周年有三百六十六天,用增加閏月的辦法來確定春夏秋冬四時,這就成為一年。以此來規定各種事情就都會興盛起來。”
解讀
這一段記載了神明的堯帝製定曆法的情況。細節是否真實並不重要,重要的是這樣一些信息:中國遠在民族部落時代就已有了劃分春夏秋冬四時和周年的曆法,通過對天體運行的變化和地上物候變化的仔細觀察,來確定時令。我們現在已很難想象這件事對人類進步文明的巨大價值和意義。這標誌著人們有了比較深刻的時間遷移感,同時也初步有了空間方位感。
時空意識的產生,導致了對時間流動的劃分、確認和記錄,對方位變化的辨認,在人們生存的層麵上,時間和空間的確立有助於人們遷徙定居,從事農業生產,商業貿易等物質生產活動,也有利於人們的生活:春種秋收,夏避洪水酷熱,冬避嚴寒冰雪。在意義的層麵上,時空感使人確認人自身在天地萬物間的位置,體驗人在天地間存在的意義和價值。從堯帝製定曆法的情況看,對自然現象的仔細觀察和對自然變化規律的準確把握,是第一位的。這個立足點帶來的結果是對自然的重視、崇敬和順從,把人的存在納入自然的軌道,使人的生產、生活、思維合乎自然法則,因而最具有意義的生活,便是順應自然的生活。
我們的民族崇尚自然的傳統,大概就始於堯的時代。崇尚自然的意識,囊中體現在“敬天”的觀念上。“天”是萬物的主宰,它既是神靈意誌的體現,又是自然法則的體現;作為自然的一部分的人,必須敬重上天,服從上天。帝王是上天派到人間的代表,他以上天賦予的絕對權力來統治人世間,因此被稱為“天子”。冒犯天子,就是冒犯天神、自然法則,罪該萬死。小人真要冒犯天子起來造反,也要打著“替天行道”的旗號。
把“天”、自然、神靈同權力、特權和專製結合起來,也算是民族傳統之一,即把自然塗上權力意誌的色彩,敬重、順從自然,也就是敬重、順從權力。個人存在的意義和價值便在敬天、順應自然、服從權力中消解了。這也是儒--------------------家要把《書》作為經典的原因之一。
堯帝挑選接班人
原文
帝曰:“谘!四嶽。朕在位七十載,汝能庸命(1),龔朕位(2)?”
嶽曰:“否德添帝位(3)。”
曰:“明明揚側陋(4)。”師錫帝曰(5):“有鰥在下(6),曰虞舜。”
帝曰:“俞(7)!予聞,如何?”
嶽曰:“瞽子(8),父頑,母囂,象傲,克諧。以孝烝烝(9),乂不格奸(10)。”
乂帝曰:“我其誠哉!女於時(11),觀厥刑於二女(12)。”厘降二女於媯汭(13),嬪於虞(14)。
帝曰:“欽哉!”
慎微五典(15),五典克從(16)。納於百揆(17),百揆時敘(18)。賓於四門(19),四門穆穆(20)。納於大麓(21),烈風雷雨弗迷。
帝曰:“格(22)!汝舜。詢事考言(23),乃言凪可績(24),三載。汝陟帝位(25)。”舜讓於德,弗嗣。
注釋
(1)庸命:順應天命。(2)襲:用作“踐”,意思是履行,這裏指接替帝位。(3)否(PT):鄙陋。添(tian):辱,意思是不配。(4)明明:明察賢明的人。揚:選拔,舉薦。側陋:隱伏卑微的人。(5)師:眾人,大家。錫:賜,這裏指提出意見。(6)鰥(guan):困苦的人。(7)俞:是的,就這樣。(8)瞽(gu):瞎子,這裏指舜的父親樂官瞽瞍。(9)烝烝:形容孝德美厚。(10)乂(yi):治理。格:至,達到。奸:邪惡。(11)女:嫁女。時:是,這個人,這裏指舜。(12)刑:法度,法則。二女:指堯的女兒娥皇和女英。(13)厘:命令。媯(guT):水名。汭(rui):河流彎曲的地方。(14)嬪:嫁給別人作妻子。,(15)徽:美善。五黃:五常,指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16)克:能夠。從:順從。(17)納:賜予職位。百接;掌管一切事務的官。(18)時敘。承順,意思是服從領導。(19)賓:迎接賓客。(20)穆穆:形容儀容齊整。(21)麓:山腳。(22)格到來,來。(23)詢:謀劃。考:考察。(24)乃:你。凪(zhi):求得。(25)陟:升,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