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原文】

孟子曰:“舜之居深山之中,與木石居,與鹿豕遊,其所以異於深山之野人者幾希;及其聞一善言,見一善行,若決江河,沛然莫之能禦也。”

【譯文】

孟子說:“舜居住在深山之中時,跟樹木、石頭一塊作伴,和麋鹿野豬一同交往,他跟深山中的野人差不多;可是等到他聽到一句有益的話語,看見一種良好的行為,便立即采納施行,從中獲取力量,就好像決了口的江河,聲勢浩大得沒有誰能阻擋得了。”

第十七章

【原文】

孟子曰:“無為其所不為,無欲其所不欲,如此而已矣。”

【譯文】

孟子說:“不要做不該做的事,不貪圖不該要的物,一個人能做到這樣就夠了。”

第十八章

【原文】

孟子曰:“人之有德慧術知者,恒存乎疢疾①。獨孤臣孽子②,其操心也危,其慮患也深,故達。”

【注釋】①疢(chèn)疾:疾病,引申為災患。②孽子:庶子,指妾所生的兒子。

【譯文】

孟子說:“人之所以具有德行、智慧、學術、才能,往往是因為經常想到災患。隻有那些不受重視的遠臣庶子,他們心裏發愁的是危難,考慮禍患也是深遠,所以能通曉事理,洞達人情。”

第十九章

【原文】

孟子曰:“有事君人者,事是君則為容悅者也;有安社稷者,以安社稷為悅者也;有天民者,達可行於天下而後行之者也;有大人者正己而物正者也。”

【譯文】

孟子說:“有事奉君主的一種人,他們事奉這些君主就專以容色取寵的人;有安邦定國的臣子,這種人是以安定國家為樂事的人;有高深涵養的天民,這種人是以大道能在天下行得通才去實行的人;有聖賢品格的大人,這種人是以先端正自己而後再自然地端正外物的人。”

第二十章

【原文】

孟子曰:“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父母俱存,兄弟無故①,一樂也;仰不愧於天,俯不怍②於人,二樂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

【注釋】

①無故:沒有事故,沒有災難病患。②怍(zuò):慚愧。

【譯文】

孟子說:“君子有三樣樂趣,而統一天下這事不包括在內。父母全都健在,兄弟沒災沒病,這是第一樣樂趣;上無愧於天,下無愧於人,這是第二樣樂趣;得到天下的優秀人才而培育他們,這是第三樣樂趣。君子有以上這三樣樂趣,而統一天下這事不包括在內。”

第廿一章

【原文】

孟子曰:“廣土眾民,君子欲之,所樂不存焉;中天下而立,定四海之民,君子樂之,所性不存焉。君子所性,雖大行不加焉,雖窮居不損焉,分定故也。君子所性,仁義禮智根於心,其生色也睟然①,見於麵,盎於背②,施於四體,四體不言而喻。”

【注釋】

①睟(cuì)然:顏色潤澤的樣子。②盎(ànɡ)然:盛大流行的樣子,引申為顯現的意思。

【譯文】

孟子說:“擁有廣大的領土、眾多的百姓,是君子所追求的,但樂趣不在這裏;執政於天下的中央,使四海的百姓安定,君子以此為樂,但本性不在這裏。君子的本性,即使顯貴通達不因而增益,即使窮困隱居不因而減損,因為這是本分已定的緣故。君子的本性,仁、義、禮、智深深植根於在他的心中,顯現於外表則神色潤澤和順,流露於顏麵,充溢於肩背,遍及到肢體,肢體的動作不必言說就能使人了解。”

第廿二章

【原文】

孟子曰:“伯夷辟紂,居北海之濱,聞文王作,興曰:‘盍歸乎來!吾聞西伯善養老者。’太公辟紂,居東海之濱,聞文王作,興曰:‘盍歸乎來!吾聞西伯善養老者。’天下有善養老,則仁人以為己歸矣。五畝之宅,樹牆下以桑,匹婦蠶之,則老者足以衣帛矣。五母雞,二母彘,無失其時,老者足以無失肉矣。百畝之田,匹夫耕之,八口之家足以無饑矣。所謂西伯善養老者,製其田裏①,教之樹畜,導其妻子使養其老。五十非帛不煖,七十非肉不飽。不煖不飽,謂之凍餒。文王之民無凍餒之老者,此之謂也。”

【注釋】

①田裏:指田畝和住宅。

【譯文】

孟子說:“伯夷躲避紂王,住在北海邊上,聽到周文王興起的音訊,說:“何不歸附西伯那裏去啊!我聽說他是善於贍養老者的人。’太公薑尚躲避紂王,住在東海邊上,聽到周文王興起的音訊,說:‘何不歸附西伯那裏去啊!我聽說他是善於贍養老者的人。’天下有善於贍養老者的人,那麼仁人便把他當做自己的歸宿。五畝宅田,在牆下種植桑樹,婦女養蠶紡絲,老年人就可穿上絲綿襖。每戶人家養五隻母雞,兩頭母豬,不耽誤飼養時機,老年人就可以不缺肉食。百畝田地,丁男耕種它,八口之家足以吃飽。所謂文王西伯善於贍養老人,就因為他製定了土地和住宅製度,提倡人們耕種畜牧,教導百姓的妻子兒女奉養老人。年到半百,沒有絲綿就穿不暖;年到七十,沒有肉食就吃不飽。穿不暖,吃不飽,就叫做受凍挨餓。文王的百姓中沒有受凍挨餓的老年人,說的就是這個意思。”

第廿三章

【原文】

孟子曰:“易其田疇①,薄其稅斂,民可使富也。食之以時,用之以禮,財不可勝用也。民非水火不生活,昏暮叩人之門戶求水火,無弗與者,至足矣②。聖人治天下,使有菽粟如水火。菽粟如水火,而民焉有不仁者乎?”

【注釋】

①易其田疇:朱熹注:“易,治也。田疇,耕治之田也。”②矣:用法此處同“也”。

【譯文】

孟子說:“耕種好田地,減輕點賦稅,便可使百姓富足,按時令飲食,按禮儀花費,財物就不會用完的。百姓缺乏水和火就不能生活,黃昏黑夜敲打別家的門戶尋求水和火,沒有不給的,因為相當充足。聖人治理天下,就應使人擁有豆、粟如同水、火那樣充足。百姓家的豆、粟如同水、火那樣充足,哪還會有不仁愛的呢?”

第廿四章

【原文】

孟子曰:“孔子登東山①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故觀於海者難為水,遊於聖人之門者難為言。觀水有術,必觀其瀾。日月有明,容光②必照焉。流水之為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之誌於道也,不成章不達。”

【注釋】

①東山:魯城東之高山,在今山東蒙陰南的蒙山。②容光:透光的小縫隙。【譯文】

孟子說:“孔子登上東山就覺得魯國小了,登上泰山就覺得天下也小了。所以,對於觀看過大海的人,難以讚歎一般的水流,在聖人門下遊學過的人,難以注意一般的言論。觀看水有講究,必須得觀看它無比壯闊的波瀾。太陽和月亮都有耀眼的光輝,對小小縫隙必能照射到。流水這種東西,不流滿窪地它不再向前進;君子所誌向的大道,不到一定的程度就不能通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