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大學
一、“經文”章
【原文】
大學之道①,在明明德②,在親民③,在止於至善④。
【注釋】
①道:指道理、原理、原則、綱領,含有人生觀、世界觀、政治主張和思想體係。
②明明德:前一個“明”為使動詞,即使……顯明。後一個“明”為形容詞,清明的、光明的之意。
③親民:親,當作“新”,為使動詞,即使……革新。
④至善:最好的思想境界,善的最高地步。
【譯文】
《大學》的原理,在於使人們的美德得以顯明,在於使天下的人革舊更新,在於使人們達到最好的理想境界。
【原文】
知止①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②。物有本末③,事有終始,知所先後④,則近道矣。
【注釋】
①知止:能夠知道所當止的地步。指上文所說的“止於至善”。
②得:獲得(至善)。《孟子·告子上》:“心之官則思,思則得之,不思則不得也。”
③本末:指樹的根本與樹梢。
④知所先後:意指能夠知道和把握道德修養的先後次序。
【譯文】
知道所應達到的理想境界是“至善”,而後才能有確定的誌向,有了確定的誌向,而後才能內心寧靜,內心寧靜而後才能泰然安穩,泰然安穩而後才能行事思慮周詳,行事思慮周詳而後才能達到最好的理想境界。
世上萬物都有根柢和末梢,天下萬事都有結局和發端,能夠明白它們的先後次序,那麼,就能夠接近這《大學》的原理了。
【原文】
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①;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②;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③;致知在格物④。
【注釋】
①先齊其家:齊,有治理之意。家,指家族。意為使家族齊心協力、和睦平安。
②修其身:指修養好自身的品德。
③先致其知:致,至。知,認識。先使認識達到明確。
④格物:推究事物的原理。據朱熹解釋:“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窮其理也。”(《四書集注》)
【譯文】
古時候,想要使美德顯明於天下的人,先要治理好他的邦國;想要治理好自己邦國的人,先要整治好他的家族;想要整治好自己家族的人,先要努力提高自身的品德修養;想要提高自身品德修養的人,先要端正自己的內心;想要端正自己的內心,先要他自己意念誠實;想要自己意念誠實,先要達到認識明確;而達到認識明確的方法就在於推究事物的原理。
【原文】
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自天子以至於庶人①,壹是②皆以修身為本。
【注釋】
①庶人:西周起稱農業生產者。春秋時,其地位在士以下,工商皂隸之上。秦漢以後泛指沒有官爵的平民。
②壹是:壹,一。一切,一律,一概。
【譯文】
隻有推究事物的原理,而後才能達到認識明確;隻有達到認識明確,而後才能意念誠實;隻有意念誠實,而後才能心思端正;隻有心思端正,而後才能提高自身的品德修養;隻有提高了自身的品德修養,而後才能整治好家族;隻有整治好家族,而後才能治理好邦國;隻有治理好邦國,而後才能使天下太平。
從天子開始,一直到下麵的老百姓,一律都要把搞好自身的品德修養作為根本。
【原文】
其本亂①,而末治者②,否矣。其所厚者薄③,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④。
【注釋】
①本亂:亂,紊亂,破壞。本亂,意為本性敗壞。
②末治:意指家齊、國治、天下平。
③其所厚者薄:厚,重視,尊重。薄,輕視,蔑視。
④未之有也:即未有之也。之,代詞。
【譯文】
一個人,他自身的品德修養這個根本敗壞了,卻要做到家齊、國治、天下平,那是不可能的。正如他所尊重的人反而輕蔑他,他所輕蔑的人反而尊重他,這樣的事情是從來不會有的。
【朱熹提示】
右經①一章。蓋②孔子之言,而曾子③述之。其傳④十章,則曾子之意,而門人記之也。舊本頗有錯簡⑤,今因⑥程子所定,而更考經文,別為序次如左。
【注釋】
①右:指前麵。經:經典。漢代開始將被尊崇為典範的著作稱為經或經典。本章據傳是“孔氏之遺書”,儒家的典範著作,故稱為經。
②蓋:大概。
③曾子:即曾參(公元前505—前436)。字子輿,山東武城(今山東棗莊市附近)人,孔子的學生。
④傳(zhuòn):解釋經書的文字。
⑤錯簡:古代的書是寫在竹簡上按次序串聯編成的,竹簡前後次序錯亂叫錯簡。後來古書文字顛倒錯亂也叫錯簡。
⑥因:依照。
【譯文】
朱熹說:以上是“經”一章。大概是孔子的言論,由曾參口述的。十章“傳”文,則是曾參的見解,又由他的學生記錄下來的。舊的版本文字多有錯亂顛倒,現在依照程頤的校正,再考證經文,特確定分出章節次序如下。
二、釋“明明德”章
【原文】
《康誥》①曰:“克明德②。”
《太甲》③曰:“顧諟天之明命④。”
《帝典》⑤曰:“克明峻德⑥。”皆自明也。
【注釋】
①《康誥》:《尚書·周書》中的篇名。《尚書》是中國上古曆史文獻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跡著作的彙編。分為《虞書》、《夏書》、《商書》、《周書》四部分。《康誥》是周公封康叔時所作的文告。周公在平定三監(管叔、蔡叔、霍叔)武庚所發動的叛亂後,便封康叔於殷地。這個文告就是康叔上任之前,周公對他所作的訓辭。
②克明德:克,能夠。明,崇尚。《康誥》篇原句為:“惟乃丕顯考文王,克明德慎罰。”是讚揚文王的話。
③《太甲》:《尚書·商書》中的篇名。太甲,商代國王,商湯的嫡長孫,太丁之子。傳說太甲即位後,因破壞湯法,不理國政而被伊尹放逐。後回國複位。太甲被放逐期間,生活在民間,了解人民疾苦。複位後,勵精圖治,做到“諸侯歸殷,百姓以寧”。
④顧諟天之明命:這是伊尹告誡太甲的話。顧:回顧、想念、思念。諟:是,此。明命:光輝的命令,即明德。古人認為是天所賦予的,故稱為“天之明命”。據《太甲》篇原句為“伊尹作書曰,先王顧諟天之明命,以承上下神祗”。伊尹是商朝初年的大臣,曾放逐仲任的侄子太甲,自立為王,後又讓太甲複位。
⑤《帝典》:即《堯典》,是《尚書·虞書》中的篇名。主要記敘堯、舜二帝的事跡。
⑥峻:《堯典》中原作“俊”,是“大”的意思。據《堯典》原句為“帝典曰若稽古帝堯……克明俊德,以親九族”。
【譯文】
《康誥》裏說:“能夠有崇尚光明的德性。”《太甲》裏說:“經常思念上天賦予的闡明美德的使命。”《帝典》裏也說:“能夠使偉大崇高的德性顯明。”這些書上說的都是要使自己的美德得以發揚和弘揚美德的意思。
【朱熹提示】
右傳之首章,釋“明明德”。
【譯文】
朱熹說,前麵一段是傳文的第一章,解釋“明明德”的。
三、釋“新民”章
【原文】
湯之《盤銘》①曰:“苟日新②,日日新,又日新。”
《康誥》曰:“作新民③。”
《詩》曰:“周雖舊邦,其命維新④。”
是故,君子⑤無所不用其極⑥。
【注釋】
①湯之《盤銘》:湯,指商湯。商朝的開國君主叫成湯。盤:青銅製的沐浴用的器具。銘:是鏤刻在器皿上用以稱頌功德或申明鑒戒的文辭,後來成為一種文體。
②苟日新:苟,假如,如果。新:指身體上洗滌汙垢,煥然一新。引申為品德修養上的棄舊圖新。
③作新民:作,振作,鼓勵。新民,使民自新。原句為:“己,汝惟小子,乃服惟弘王,應保殷民。亦惟助王宅天命,作新民。”此句證明“經”一章裏的“在親民”應為“在新民”。
④《詩》曰句:《詩》,指《詩經》,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此處所引的兩句詩,出自《詩經·大雅·文王》,這是一首歌頌周文王的詩。周,指周國。自從後稷開國,經曆夏、商兩朝,都是諸侯國。到文王時,國力強大,武王時滅掉商朝,建立周朝。邦,古代諸侯封國之稱,舊邦,古老的國家。其命,指周朝承受的天命。維,助詞。
⑤君子:此指統治者。
⑥其極:盡頭,頂點。其極指“至善”。
【譯文】
商湯時的青銅器盤上鏤刻警辭說:“如果能在一天內洗淨自己身上的汙垢,煥然一新,那麼就應當天天清洗,棄舊圖新。每日不間斷,永遠保持,做到天天新、每天新。”
《康誥》裏說:“振作商的遺民,使他們悔過自新。”
《詩經》裏說:“周國雖是一個古老的諸侯國,但由於文王秉承天命除舊布新,所以它終能自我更新。”
因此,那些執政者在新民方麵,總是時時處處用盡心力,追求達到美好完善的最高境界。
【朱熹提示】
右傳之二章,釋“新民”。
【譯文】
朱熹說,前麵一段是傳文的第二章,解釋“新民”的。
四、釋“止於至善”章
【原文】
《詩》雲①:“邦畿千裏,維民所止②。”
《詩》雲:“緡蠻黃鳥,正於丘隅③。”子④曰:“於⑤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鳥乎?”
《詩》雲⑥:“穆穆文王,於緝熙敬止。”為人君,止於仁;為人臣,止於敬;為人子,止於孝;為人父,止於慈;與國人交,止於信。
【注釋】
①《詩》雲句:見《詩經·商頌·玄鳥》。邦畿(jī),古代指直屬於天子的疆域。即君王居住的京城及其管轄的周圍地區。千裏,方圓千裏。
②維:猶“為”。止:居住。這兩句詩引自《詩經》。原是一首祭祀時所唱的歌,也是一首簡短的史詩,詩中敘述了殷商始祖契誕生的傳說,以及成湯建立王業,武丁中興的功績。這裏引這兩句詩,是想說明,一切事物都應有個著落。
③緡蠻:鳥叫聲。緡,原詩為“綿”字。見《詩經·小雅·綿蠻》。止,棲息。丘隅,多樹的土山丘陵。
④子:孔子。孔子這段話的意思為,鳥都知道在應該棲息的地方棲息,那麼人更應當努力達到美好的最高境地。
⑤於:同於,烏的古字,歎詞。
⑥詩雲句:文王,周文王。穆穆,儀表堂堂,端莊恭敬的樣子。緝,繼續。熙,光明。止,語氣助詞。這兩句詩引自《詩經·大雅·文王》篇。
【譯文】
《詩經》裏講:“京都幅員廣闊方圓千裏,許多百姓都願在那裏居住。”
《詩經》裏講:“黃鳥鳴叫著‘緡蠻’,棲息在那多樹的丘岡。”孔子讀了這兩句詩感慨地說:“唉,黃鳥起居時,都知道棲在它所應當棲息的地方,難道人反而不如鳥嗎?”
《詩經》裏講:“儀表堂堂端莊謙恭的周文王,他光明的美德使人們無不崇敬。”作為國君,他的言行要做到仁政,作為屬臣,他的言行要做到恭敬;作為兒女,他的言行要符合孝道;作為父親,他的言行要體現慈愛,與國人交往要做到堅守信義。
【原文】
《詩》雲①:“瞻彼淇澳,菜竹猗猗②。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③,瑟兮侗兮,赫兮喧兮。有斐君子,終不可諠兮!”“如切如磋”者,道學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瑟兮侗兮”者,恂慄也④;“赫兮喧兮”者,威儀也;“有斐君子,終不可誼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