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論語學而篇第一

【導語】

主要講“務本”的道理,引導初學者入“道德之門”。

子曰①:“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②!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③,不亦君子乎!”

【注釋】

①子:古代,對有地位、有學問、有道德修養的人,尊稱為“子”。這裏是尊稱孔子。

②說(yuè月):同“悅”。高興,喜悅。

③慍(yùn運):怨恨,惱怒。

【今譯】

孔子說:“學習了而時常溫習,不也高興嗎!有朋友從遠方來,不也快樂嗎!別人不了解我,我並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嗎!”

有子曰①:“其為人也孝弟②,而好犯上者,鮮矣③;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④。”

【注釋】

①有子:魯國人,姓有,名若,字子有。孔子的弟子。比孔子小三十三歲,生於公元前518年,卒年不詳。另說,比孔子小十三歲。後世,有若的弟子也尊稱有若為“子”,故稱“有子”。

②弟(tì替):同“悌”。弟弟善事兄長,稱“悌”。

③鮮(xiān顯):少。

④與:同“歟”。語氣詞。

【今譯】

有子說:“做人,孝順父母,尊敬兄長,而喜好冒犯長輩和上級的,是很少見的;不喜好冒犯長輩和上級,而喜好造反作亂的人,是沒有的。君子要致力於根本,根本確立了,治國、做人的原則就產生了。所謂‘孝’‘悌’,可為‘仁’的根本吧。”

子曰:“巧言令色①,鮮矣仁。”

【注釋】

①令色:麵色和善。這裏指以恭維的態度討好別人。

【今譯】

孔子說:“花言巧語,一副和氣善良的臉色,這種人是很少有仁德的。”

曾子曰①:“吾日三省吾身②: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③?”

【注釋】

①曾(zēng增)子:姓曾,名參(shēn身),字子輿。曾皙之子。魯國南武城(在今山東省棗莊市附近)人。孔子的弟子。比孔子小四十六歲,生於公元前505年,卒於公元前435年。其弟子也尊稱曾參為“子”。

②省(xǐng醒):檢查反省自己。

③傳:老師傳授的知識、學問。孔子教學,有“六藝”:禮,樂,射,禦,書,數。

【今譯】

曾子說:“我每天多次檢查反省自己:為別人出主意做事情,是否忠實呢?和朋友交往,是否真誠講信用呢?對老師所傳授的知識,是否複習了呢?”

子曰:“道千乘之國①,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

【注釋】

①道:同“導”。領導,治理。乘(shèng勝):古代稱四匹馬拉的一輛車為“一乘”。古代軍隊使用兵車,每輛兵車用四匹馬拉,車上有身著盔甲的士兵三人,車下跟隨有步兵七十二人,另有相應的後勤人員二十五人,因此,所謂“一乘”的實際兵力就是一百人,並非單指四匹馬拉一輛車。按規定,“八百家出車一乘”。古代衡量一個諸侯國的大小強弱,就是看它擁有多少兵車,所謂“千乘之國”,“萬乘之尊”。

【今譯】

孔子說:“治理擁有一千輛兵車的諸侯國,要嚴肅慎重、專心認真辦理國家的政事,又嚴守信用;節約財政開支,又愛護部下和人民;按照農時的忙閑去役使人民。”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①,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注釋】

①出:外出,出門。一說,離開自己住的房屋。弟:同“悌”。尊敬兄長。

【今譯】

孔子說:“孩子們,在家要孝順父母,出門要尊敬兄長,做人言行要謹慎講信用,廣泛地與眾人友愛,親近有仁德的人。這樣做了還有餘力,就要用來學習各種文化知識。”

子夏曰①:“賢賢易色②;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③;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

【注釋】

①子夏:姓卜,名商,字子夏。孔子的弟子。比孔子小四十四歲,生於公元前507年,卒年不詳。

②賢賢:第一個“賢”做動詞用,表示敬重,尊崇;第二個“賢”是名詞,即“聖賢”的“賢”,指有道德有學問的高尚的人。易:輕視,不看重。一說,“易”釋為“移”,移好色之心而好賢德。

③致:做出奉獻。

【今譯】

子夏說:“尊重有賢德的人,而看輕貌美的女色;事奉父母,能盡力而為;為君主做事,能有獻身精神;和朋友交往,說話誠實能講信用。這樣的人即使是說沒學習過什麼,我也一定要說他是學習過了。”

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①。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②。過則無憚改③。”

【注釋】

①固:鞏固,牢固。一說,固執,閉塞不通。

②無:同“毋”。不要。友:做動詞用。交朋友。

③過:錯誤,過失。憚(dàn旦):怕。

【今譯】

孔子說:“君子[舉止]不莊重,就沒有威嚴,[態度]不莊重,學習的知識學問就不鞏固。做人主要講求忠誠,守信用。不要同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如果有了過錯,就不要害怕改正。”

曾子曰:“慎終①,追遠②,民德歸厚矣。”

【注釋】

①終:壽終,指父母去世。

②遠:遠祖,祖先。

【今譯】

曾子說:“要謹慎地辦理好喪事,虔誠地追祭祖先,[這樣做了,]人民的道德就會歸複忠厚老實。”

子禽問於子貢曰①:“夫子至於是邦也②,必聞其政,求之與,抑與之與③?”子貢曰:“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諸異乎人之求之與④?”

【注釋】

①子禽:姓陳,名亢(kàng抗),字子禽。一說,即原亢。陳國人。孔子的弟子(一說,不是孔子的弟子)。子貢:姓端木,名賜,字子貢。衛國人。孔子的弟子。比孔子小三十一歲,生於公元前520年,卒年不詳。

②夫子:孔子的弟子敬稱孔子。古代凡做過大夫官職的人,可稱“夫子”(孔子曾任魯國司寇)。邦:諸侯國。

③抑與之與:“抑”,連詞,表示選擇,“還是……”。“與之”,給他。最後的“與”,同“歟”,語氣詞。

④其諸:或者,大概。

【今譯】

子禽問子貢:“我們老師每到一個諸侯國,一定會了解那一國的政事,是他自己求來的呢,還是別人主動告訴他的呢?”子貢說:“老師是靠溫和、善良、恭敬、儉樸、謙讓來了解政事的。[也可以說是求來的,但是,]老師求得的方法,大概與別人求得的方法不相同吧?”

子曰:“父在,觀其誌;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①,可謂孝矣。”

【注釋】

①三年:按照周禮的規定,父親死後,兒子要守孝三年。這裏也可指一段較長的時間,或多年以後。

【今譯】

孔子說:“[看一個人,]當他父親在世的時候,要看他的誌向;父親死後,要考察他的行為,如果三年都不改變他父親所堅持的準則,這樣的人可以說是做到了孝。”

有子曰:“禮之用①,和為貴。先王之道②,斯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③,亦不可行也。”

【注釋】

①禮:指周禮。周代先王留下的儀禮製度。

②先王:指周文王等古代的賢王。

③節:節製,約束。

【今譯】

有子說:“禮的應用,以[遇事做到]和諧為可貴。古代賢王治理國家的方法,可貴之處就在於此。小事大事,都依著這個原則。如果有的地方行不通,隻知道為和諧而和諧,不用禮來調節和約束,那也是不可以的。”

有子曰:“信近於義①,言可複也②。恭近於禮,遠恥辱也③。因不失其親④,亦可宗也⑤。”

【注釋】

①近:符合,接近。義:合理的,有道理的,符合於周禮的。

②複:實踐,實行。

③遠:避免,免去。

④因:依靠.憑借。

⑤宗:尊奉,尊崇,可靠。

【今譯】

有子說:“講信用,要符合於義;這種符合於義的信約諾言,才能去實踐、兌現。恭敬,要符合於禮,[這樣做,]就能避免恥辱。所依靠的,應當是親近自己的人,[隻有這些人]才是可尊崇而靠得住的。”

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①,可謂好學也已。”

【注釋】

①就:靠近,接近。

【今譯】

孔子說:“君子吃飯不追求飽足,居住不追求享受安逸,做事勤快敏捷,說話小心謹慎,向有道德的人看齊,時時改正自己的缺點錯誤,[這樣做,]就可以說是一個好學的人了。”

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子貢曰:“《詩》雲:‘如切如磋,如琢如磨。’①其斯之謂與?”子曰:“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②。”

【注釋】

①“如切”句:出自《詩經·衛風·淇奧》篇。“切”,古代把骨頭加工成器物,叫切。“磋(cuō搓)”,把象牙加工成器物。“琢(zhuó濁)”,雕刻玉石,做成器物。“磨”,把石頭加工成器物。

②“告諸”句:“諸”,“之於”的合音。“往”,已發生的事,已知的事。“來”,尚未發生的事,未知的事。這裏孔子是誇子貢能舉一反三。

【今譯】

子貢說:“貧窮而不去巴結奉承,富裕而不驕傲自大,[這種人]怎麼樣呢?”孔子說:“也算可以了,[但是,]還不如貧窮仍然快快樂樂,富裕而愛好禮義的人。”子貢說:“《詩經》說:‘要像加工骨頭、牛角、象牙、玉石一樣,經過切磋琢磨[才能成為精美的器物]。’就是講的這個意思吧?”孔子說:“端木賜呀,我可以開始同你談論《詩經》了。告訴你已經發生的事,你就可以知道未來的事。”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①,患不知人也。”

【注釋】

①不己知:“不知己”的倒裝句。“知”,了解,理解。

【今譯】

孔子說:“不怕別人不了解自己[的長處好處],怕的是自己不了解別人[的好歹]。”為政篇第二

【導語】

主要講治理國家的道理和方法。

子曰:“為政以德,譬如北辰①,居其所而眾星共之②。”

【注釋】

①北辰:北極星。距地球約782光年。由於太遠,從地球上看它似乎不動,實際仍在高速運轉。

②共:同“拱”。環繞。

【今譯】

孔子說:“[國君]治理國家,用道德教化來推行政治,就像北極星一樣,處於它一定的方位上,而群星都環繞在它的周圍。”

子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①,曰:‘思無邪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