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下篇
第十五卷詩賦為文人興到之作,不可為典要
一
元朝丞相在《連昌宮詞》中寫道:“深夜中月亮高懸弦樂齊鳴,賀老的一曲琵琶使場屋安靜下來。”根據《隋書·音樂誌》中記載:每年正月十五,“在端門外、建國門內,連綿八裏的地方被列為聽戲的場所。文武百官在路兩旁搭成棚台,從黃昏到第二天早晨一直都在聽戲。”這就是被稱為“場屋”的原因。現在錯把場屋稱為策試選拔人才的場所。
二
現在的人動輒就以“勾欄”稱教坊。《甘澤謠》書中對此辨正說:“漢代有座顧成廟,廟中設欄杆供老年人扶持。勾欄並不是指教授歌舞樂伎的場所。”勾欄被稱為教坊,開始於唐明皇,因為女藝人不能隸屬於太常寺來管理,便為她們專門設立了教授歌舞樂伎的場所。王建的《宮詞》、李長吉的《館娃歌》中都用“勾欄”來形容皇宮禁地的華麗裝飾。自從李義山在《倡家詩》中寫下了“竹簾輕輕帳幕重重一片金黃色的勾欄”的詩句,於是“勾欄”這個詞就借指妓院了。
三
現在的人把荷包作為隨身攜帶裝零散東西的小包,大概是取自劉偉明的詩:“西清地方的人為了表示正直把荷花作為口袋,東蜀地方的人為了招引別人的關注把錦緞作為衣服。”按:紫荷,是用紫色的布縫製的雙層布袋,放在衣服外,挎在左肩上,這是周公背負成王時所穿的服飾,另一個名稱是“契囊”,可參見由張晏注釋的《丙吉傳》。《宋書·禮誌》中說:“官服上有紫色的雙層布袋,背在官服外俗稱為‘紫荷’。用來盛放奏章。”因此,這裏的紫荷很明顯不是指現在的荷包。隻有《三國誌》中說:“曹操喜好佩帶小皮囊。”有些類似今日的荷包。
四
柴欽之年紀輕輕長得漂亮,他寫詩自誇說:“我是當今的秦叔寶神采清秀又年輕,有幾個人敢像我一樣去坐羊車?”我下按語:《漢書》注解說:“羊車,是指定張車,而不是羊拉的車子。”不過晉武帝在皇宮中乘坐羊車四處遊走,宮妃們用撒了鹽的竹葉來引誘羊希望得到武帝的寵幸。這裏的羊車是用羊拉的車。就像如淳注解的那樣:“《楚歌》,是指《雞鳴歌》;而不是楚人所唱的歌。”不過漢高祖對戚夫人說:“你為我唱楚人的歌曲,我為你跳楚人的舞蹈。”這裏的楚歌又分明是指楚人的歌曲。
五
《魏書·禮誌》中說:“僅僅唱歌而不用樂器伴奏叫做謠,僅僅吹奏樂器而不唱歌叫做和,伴著音樂而歌唱以至於手執鳥羽和犛牛尾裝飾的旗杆與盾牌大斧跳舞就叫做樂。”那麼用悲哀的琴聲來表示有人逝世,用吹笙來宣布喪事,是不可以稱為樂的。宋朝的王黼傳遇到宋欽宗的喪事時,還召來樂手和舞妓,但隻起舞卻不歌唱,被叫做“啞樂”。因此,我在題息夫人廟中有“歡迎時不能吹簫擊鼓隻有采用啞樂的形式”的詩句。
六
有的人懷疑蘇東坡的一首詩:“三十九歲時就已經龍鍾,勞累的一生已經過了一半多。”以為三十九歲不應該稱為“龍鍾”。按:蘇鶚在《演義》中說:“龍鍾,是說精神麵貌不夠煥發、不夠高昂。”《廣韻》中說:“龍鍾,是竹子的名稱。老人往往像竹子一樣搖擺不定,難以自己穩定自己。”唐朝人在《談錄》中記載:“裴晉公沒有中舉時,經過洛陽地區,有兩個老人說:‘蔡州還沒有被平定,必須要等這個人做了宰相後才能平定。’仆人聽到後,便告訴了裴晉公。他笑著說:‘他們見到我龍鍾的樣子,因此和我開個玩笑。”王忠嗣把女兒嫁給了元載,時間長了,元載被輕視了,他在秦地遊學時,作詩說:“時間長了誰不討厭龍鍾態?雖然是在侯爺的府上也好似不能相容。”這兩個人都是在少年還沒有中舉時,自己說自己龍鍾。
七
張平子在《歸田賦》中寫道:“春季第二個月,時節溫和天氣清爽。”大概是指農曆二月份。謝眺在詩中因襲了這種說法,因此他寫道:“剛入夏季天氣還清爽溫和,芬芳的花草也沒有衰敗。”現在的人把詩中的“猶”字刪去,竟然把四月份說成是“清爽和暖”。
八
現在動輒就用“苜宿”、“文義”來稱呼負責校勘書籍的官員。我認為不是這樣。
唐朝開元年間,東宮太子手下的官僚十分清苦,薛令之任左庶子之職,寫詩悲歎說:“早晨圓圓的太陽升起,照到了先生手中的盤子。盤子中有些什麼東西?是縱橫交錯的苜蓿草。”詩中的先生大概是指東宮中的詹事等官員,而不是指現在所謂的學識淵博之人。這種說法可參見宋林洪的《山家清供》。
杜甫的詩中說:“各位王公大臣身著繡有卷龍的禮服前往富麗堂皇的皇宮禁地,唯獨廣文館的先生們冷冷清清。”按:《唐書》上記載:“唐明皇愛惜鄭虔的才華,想讓他跟隨在自己左右,因為他不願做事,便為他設立了廣文館,封鄭虔為博士。鄭虔接到任命後,卻不知廣文館的官署在何處司職是什麼,便向宰相詢問。宰相告訴他:‘皇上為了加強國學,設置了廣文館以廣招賢人學者。今後世人說起廣文博士是從你開始的,不是很好嗎?’鄭虔才接受了廣文博士的官職。”這裏的“廣文”官職,是唐明皇為鄭虔特別設立的學館,而不是現在的學官。
九
現在的人動輒把翰林院稱為“金馬玉堂”。我下按語:宋玉在《風賦》中說:“在庭院中徜徉,又登上了白玉殿堂。”《古樂府》中說:“你的大門是黃金做成的,殿堂是用白玉做成的。”這裏的玉堂泛指富貴人家,而不是指翰林。
漢武帝常常命令文人才子,在金馬門等待詔書。“金馬”這兩個字,和文官稍有些關係。至於在永穀向成帝獻策中說:“削減椒房、玉堂等寵幸宮妃的規模數量。”顏師古注解說:“玉堂,是皇帝寵幸的妃子的寢宮。《三輔黃圖》中說:‘未央宮中有三十二試殿堂樓閣,椒房、玉堂都是其中之一。”這裏的“玉堂”是指後宮嬪妃的住所,和翰林毫無關係。宋太宗淳化年間封賜翰林院“玉堂之署”四個大字,試想是否從此“玉堂”就專指翰林了呢?
十
現在把調動官職稱為“鶯遷”,這是出自《詩經》中“遷移到喬木上”的意思。按:《伐木》一章中寫道:“鳥兒嚶嚶地鳴叫著,從幽靜的山穀中飛出,落到高高的喬木之上。”這裏的“嚶”字不是“鶯”字。“嚶”是指鳥兒的鳴叫聲。《詩經》中“遠遠飛翔的黃鳥”,應當是指黃鶯;但是又沒有“遷移到喬木上”的字句。但唐朝人有題為《鶯出穀》的詩,《盧正道碑》有“大雁落在巨大的石頭上,黃鶯落到了高高的喬木上”的文字,那麼把“嚶”當做“鶯”,自從唐朝就已經如此了。
十一
《詩經·生民》中說:“後稷滿十月而生。”《毛箋》中說:“誕,是大的意思。彌,是終結的意思。”這句詩的下文還有八個“誕”字:“把他放到狹窄的小巷中”,“把他放到廣漠的平林中”。朱熹認為“誕”字是發語詞。現在把生日說成誕辰,真可笑!我又下按語:古人把酒宴享樂作為禮節儀式,而把誕辰作為其中的一個片段。因此《詩》、《書》中所說,每天都可以過壽。現在的人把生日作為禮節儀式,而把酒宴作為其中一個部分,因此必然要在生日那天祝壽。
十二
《珍珠船》中說:“萱草,是指妓女。人們把它比做母親,這是錯誤的。”這種說法大概是來源於魏國人吳普的《本草》。按:《毛詩》中說:“如何才能得到萱草,種在北麵的屋子旁。”注解說:“背,是指北麵的屋子。”人們大概是因為“北堂”這個詞而附會於母親上。《風土記》上說:“婦人懷孕後,佩帶萱草就會生男孩。因此萱草被稱為宜男草。”《西溪叢語》中說:“現在的人多用“北堂萱堂”來稱呼獨居的鰥夫,這是因為萱草的花從未開過兩朵的緣故。”這似乎和比喻為母親的含義差得很遠。
十三
戴震在《鼠璞》中說:“《魯頌》中所提到的‘泮宮’,泮,是指魯水,而不是指學宮。若是把泮水當做半水,那麼下文中的‘泮林’,豈不就成了半林了嗎?何況《魯頌·泮宮》詩,寫的是魯僖公獻功演武的場所,而不是尊尚文字的地方。《王製》中說:‘天子的學宮叫辟雍,諸侯的學宮叫泮宮。’這是漢朝的儒者錯誤地理解了《魯頌》,而到如今也就因襲了這種說法。”
十四
杜甫的詩中有“太夫人的行動起居坐的是八抬大轎”的句子。現在就把八人抬的大轎稱為八座。按:南朝宋、齊所說的“八座”是:五位尚書、二位仆射、一位尚書令。《唐六典》中記:“後漢設尚書令、仆射、六部尚書稱為八座。現在把二丞相、六部尚書稱為八座。唐朝時沒有設置尚書令。”考證《宋書》、《唐六典》等書中的記載,所謂的“八座”,是八省的官職;不是八人抬轎而走的稱謂。南齊的王融說:“座車前若是沒有八匹駿馬,怎麼能稱得上大丈夫呢?”這裏和現在所稱的“八座”有類似的地方。
十五
“老泉”這個詞,眉山姓蘇人家的墳墓旁有一個老人泉,蘇軾把它作為自己的名號,因此蘇轍在《祭子瞻文》中說:“老泉山旁,屍骨埋葬在那兒。”而現在的人都用“老泉”指他們的父親蘇洵的名號,大概因為梅都官作過《老泉詩》而產生的錯誤。
十六
現在的人把戲曲藝人中扮女妝的稱為“花旦”是錯誤的。黃雪槎在《青樓集》中說:“凡是用墨點麵的妓女都被稱為花旦。”花旦大概是善歌舞的女妓的名稱,而不是現在對戲曲藝人的稱呼。《鹽鐵論》中有“胡蟲奇妲之語”。方密之把“奇妲”理解為小旦。我按《漢書·郊祀誌》中記載:“樂人中有飾女妓的”。這就是如今的小旦、花旦。“奇妲”二字,也未必就作小旦理解。
十七
程綿莊說:“孔子廟中有欞星門,這個錯誤由來已久,不可以不知道。《詩經小序》中說:“《絲衣》這篇文章,是祭奠死去的客人而作的。”高子說:“這是指靈星的屍體。”從漢高祖開始命令天下祭祀靈星。《後漢書》的注解中說:“靈星,就是天田星。想要祭祀上天的人,就要先拜祭靈星。”《風俗通》中說:“縣令問主簿:‘靈星出現在縣城的東南方,是什麼道理?’主簿回答說:‘靈星所以出現在東南方的原因,我也不知道。”《宋史·禮誌》上記載:“仁宋天聖六年,在南郊築建祭壇,外圍築了一圈矮矮的土牆,設立了靈星門。”把郊祭的祭壇外牆當做靈星門是用它來象征天的形狀,把它用在聖廟中,大概是取尊崇上天也尊崇先皇的意思。它被移用是從宋朝開始的。《景定建康誌》、《金陵新誌》中都說:“聖廟中設立靈星門。”隻有《元誌》中誤把“靈”寫成“欞”,後沿襲並使用了這個說法,卻不知它的含義所在。《晉史·天文誌》中說:“東方的兩個星星是天關,中間是天門。”和《後漢書》的注解正好相互印證。俗儒解釋“欞星”,認為養育要先於教育,總算知道“欞”就是“靈”。現在竟然把它理解為疏通的意思,那就大錯特錯了!我開玩笑地題詩一首:“祭祀靈星譜有專門的樂章,特地把聖廟比做天門。為什麼要理解為疏通的意思?這種說法就像鑽入窗欞登上了講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