楓涇古鎮,潛伏在上海的豔遇
作者:馬婧婧
走進上海市郊的楓涇古鎮, 宛如走進一幅真實的水墨畫。人們常說:天下美景,“三分山水七分打扮”,而楓涇卻是“九分美景一分打扮”。這兒隻見古園小橋流水,風情婉約靈秀,幾條靜靜的小河貫穿小鎮,兩邊的民宅依河而建。雖然磚塊已經代替了木頭,但是那份淡淡的安逸,讓我沉迷。身入其中,令人有暈然陶醉之感:滿眼的素雅清新,滿鼻的花香宜人,隨手一抓,仿佛也能捏住一大把厚重的文化積澱來。
“楓涇”的前世今生
原來地處上海西南的金山區楓涇,是上海通往西南各省的最重要的“西南門戶”, 金山區楓涇古鎮成市於宋,建鎮於元,已有1500多年曆史,最早興起於唐朝晚期,到元、明時,楓涇已是江南有名的古鎮。宋代屯田員外郎陳舜俞隱居於此,後人慕其高風亮節,又稱此地為清風涇,後簡稱風涇,之後又演變為楓涇。由於棉紡織業的興起,楓涇在明清時期已是棉紡織業重鎮,共享“衣被天下”的榮譽。古時有“三步一座橋、一望十條巷”之譽,楓涇與江蘇的周莊、同裏等,並列為全國六個著名古鎮之一。這兒是讓人返璞歸真的棲息地,2005年被冠以“中國曆史文化名鎮”的稱號。
盡管楓涇遊人不少,依然感覺有一種遠離城市喧鬧的幽靜。這種靜,是置身古韻水鄉的景色中,仿佛進入了時光隧道,頭腦中那些久遠又熟悉的渴望紛至遝來。
東方威尼斯:小橋、流水、人家
江南古鎮都離不開水,水是古鎮的靈魂,河邊的建築,大都是臨水而建,有的牆身直插河水裏,與水中的倒影連起來,江南水鄉“小橋、流水、人家”在這裏得到很好的詮釋。在楓涇,碼頭三步一設。既然身著土布藍褂子的船娘熱情招呼,那麼就蕩舟一回好了。坐穩當後,船娘甩開繩子。碧綠的河水聞上去有一股水草的味道,陽光射到水麵上,再打到臉上也顯得溫潤起來,微微晃過眼睛,然後逃開。船娘自得其樂哼起小曲, 乘著船,看著流過眼前的景色,吃著當地的特產,聽著咯吱、咯吱的搖船聲,隨著櫓的蕩漾,我的心也一起蕩漾。
楓涇素有“三步兩座橋,一望十條港”之稱,橋很多,建造得也考究,是進出小鎮的門戶和紐帶。楓涇鎮清朝時有52座石橋,現在還保留了十多座。曆史最悠久的是南大街旁的致和橋,據今有近700年曆史,建於元代,古樸蒼勁,橋身石縫長出了青藤,兩頭橋堍下都築有石級水碼頭。從橋梁上望去,兩岸綠樹翠叢、老屋河埠,前有虹橋平臥,後有石橋橫跨,處處小橋流水人家。走到虹橋,市河成丁字形垂直,向三麵河道望去,一望三座橋,三望九座橋。
楓涇最有名的當屬小巧玲瓏、構築典雅的楓涇三橋。周莊在八十年代初是以陳逸飛所畫的《雙橋》而出名的,其實楓涇三橋也是別有風味的,它是楓涇古鎮旅遊區的標誌性景觀之一。漫步三橋是同裏最具人氣的旅遊項目,清風橋、竹行橋、北豐橋,三橋相連,連接河岸茶樓、長廊,串起眾多的景觀,三橋景區的兩岸,老屋河埠、石橋流水、濃厚的古色古香味道。據說每有居民婚娶,更要讓新娘、新郎在喧天鼓樂聲中過三橋,保佑夫妻白頭偕老。
從和平路登上鎮東的泰平橋,這座古鎮上最高最寬的單孔拱橋,最早建於明代後期,因為北麵是城隍廟,所以當地老百姓又稱為城隍廟橋,站在橋上俯視橋廊風光,長長黑色廊棚逶迤地沿河鋪展開來,大紅燈籠高懸屋簷,雕梁畫棟,倒映在流動的河水中,廊下有人家門戶敞開,聊天、做生意,一幅幅平實的生活場景。避開白天洶湧的人潮,在黃昏時分踱上石橋逗留著,感覺自己愛上了了這個從容的小鎮。
三百園:私家收藏沒商量
和平街上有個“三百園”,石砌院門,三進大院,房子就是謝氏家以前在楓涇的舊宅。謝家是書香門第,四代為官,謝墉、謝恭銘父子倆在清乾隆年間都做過大官,謝墉在當年位列內閣中書、吏部左侍郎,相當於現在的國家組織部副部長,之所以稱三百園,這是謝家根據孔子所說的“《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而來的,這表明謝家要做知書達理之家,品行純正之人。
“三百園”門頭上方的“三百園”三個字是由漫畫大師丁聰所題的,現在的“三百園”賦予了新的含義, 是三個收藏展出百樣民俗用品的收藏館的合稱,分別是百燈館、百籃館、百行館。在館裏,像平常用的燈和籃子這麼家居的東西,也被細心的當地人搜羅來。煤油燈、馬燈、探照燈,什麼年代的燈具都有,現在看起來還都很有味道。籃館設在中間一排樓房,前有庭院,一隻巨大的古代元寶藍仿製品,擺放在庭院一側中央,成為百籃館的標誌。百行館中那個案頭放著一個豬頭正在切肉的張飛竟被尊為屠宰行的祖師爺,著實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