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1 / 3)

第十五章

上海淪陷

11月初,國民黨軍最高統帥部及第三戰區長官部對日軍在杭州灣北岸可能登陸的企圖,未能及時作出準確的判斷並適時謀求對策,而將作戰重心放在了蘇州河南岸的防禦。杭州灣北岸之獨山、全公亭、金山衛、漕涇鎮至柘林80餘公裏地段的海岸防禦,原部署兵力為右翼軍的第六十二、第六十三師和獨立第四十五旅,卻在11月3日前將主力調進了上海附近,該處僅留第六十三師第三七三團防守。日軍為迅速解決淞滬戰事,並進而攻占南京,遂由國內和華北急調部隊,準備在杭州灣北岸登陸,企圖迂回鬆江、青浦,截斷京、滬、杭間聯係,配合正麵部隊包圍、殲滅淞滬地區守軍,迅速攻占上海,爾後向南京發展進攻。

4日夜,日軍第六、第十八師團及國崎支隊海運接近杭州灣。5日拂曉,以濃霧作掩護,用小汽艇、橡皮船等秘密進至全公亭、金山衛、金山咀、漕涇鎮等處沙灘;天明霧散後,日機數十架輪番向上述地區守軍岸灘陣地實施了火力突擊,艦炮火力也不斷瀉向海岸陣地。守軍兵力薄弱,日軍僅遭小規模零星抗擊,乘隙順利登陸。第三戰區得知日軍側後登陸的情況後,急令第六十二師、第一八六旅折返柘林,獨立第四十五旅也向南橋急進,並令第七十九、第一〇七、第十一師等部增援,但為時已晚。援軍在開進途中,遭日軍空、地火力攔擊,行動遲緩,未能及時趕到,已難以挽回危局。5日黃昏,登陸日軍先頭部隊到達米市渡,守軍未抵抗即撤退,日軍迅速在米市渡、得勝港等處順利渡過了黃浦江。至8日,登陸日軍進逼鬆江城郊;一部兵力在20架飛機支援下,向楓涇鎮發起了猛攻,切斷了蘇嘉路。9日,鬆江城失陷,直接威脅上海守軍的側後安全。至此,日軍已達成了迂回包圍上海守軍的企圖。

日軍在杭州灣北岸登陸成功後,上海正麵部隊同時發起了強大攻勢。守軍已陷入了極為不利的地位,軍心十分動搖。8日21時,第三戰區根據蔣介石的旨意,下達了退卻命令,規定當夜開始行動。各部隊毫無準備時間,以至集團軍以下各級司令部連命令、計劃都來不及擬定和下達,又是在與日軍直接接觸的情況之下,於9日開始倉促向西撤退。9日1時,蘇州河南岸的右翼軍左翼部隊(原中央軍)首先向青浦、白鶴港之線撤退;右翼軍也隨之西撤。日軍當即在優勢航空兵支援下,以第九、第十一、第十三師團沿京滬鐵、公路跟蹤追擊,並以海軍沿長江實施超越追擊。

南翔經昆山、吳縣至無錫一帶係水網稻田地區,河流縱橫交錯,除公路外,部隊運動十分困難。西撤的國民黨軍均沿京滬公路爭先恐後搶道開進,公路上擁擠不堪,車輛堵塞,加上日軍航空兵的不斷襲擊,各級指揮官完全失去了指揮和控製。此時,日軍又編組了幾個小規模的挺進部隊,滲透至南翔至昆山公路附近襲擾,致使西撤的國民黨軍更趨混亂,潰退中死傷、逃亡不計其數。12日,上海失陷,更使爾後的正麵戰場抗戰呈現了危機嚴重的不利局麵。

淞滬會戰是中日雙方在抗日戰爭初期投入兵力較多,也是傷亡較大的一次戰役。日軍先後增兵,共動用了十個師團,戰車300餘輛,艦艇130餘艘(其中航空母艦3艘,占其總數的一半),飛機200餘架,總兵力達22萬餘人,作戰中傷亡6萬餘人。國民黨軍先後動用五十六個師、七個旅,海軍二個艦隊,飛機200餘架,總兵力達60餘萬人,作戰中傷亡達25萬餘人。南京保衛戰

1937年11月13日至12月13日,中國國民黨軍在南京及其附近地區抗擊日軍進攻的防禦戰役。

南京是國民黨政府的首都,是當時政治、軍事、經濟中心,也是中國南北交通樞紐。津浦、京滬、京蕪鐵路在此銜接,公路四通八達,水路以長江為主,溯江而上可直達武漢、重慶,順江而下則直通上海。南京城三麵環山,北臨長江,地勢險要,曆來是軍事要地。外圍有烏龍山、棲霞山、湯山、青龍山、方山、牛首山等,構成一道弧形的天然屏障;城廓有幕府山、紫金山、雨花台等製高點,可控製交通要道;市區城牆堅固,又有護城河環繞,市內地形略有起伏,有八座小山可作防衛依托,便於據險防守。

1937年11月5日,日軍在杭州灣北岸登陸,直接威脅了上海守軍的側後安全。8日,上海守軍在日軍夾擊下,開始全線撤退。日軍為迫使南京政府投降,決定乘機發起追擊,分兵兩路向南京方向實施進攻。北路為日軍主力,沿太湖北岸走廊、京滬鐵路西進;南路沿太湖南側之京杭公路實施進攻,並以一部兵力直插蕪湖,以阻止國民黨軍西撤,企圖圍殲國民黨軍主力於南京及其附近地區。兩路日軍計八個師團、二個旅團和海軍一部,共20餘萬人,由鬆井石根大將統一指揮。北路為上海派遣軍,由第三、第九、第十一、第十三、第十六師團和重藤支隊(旅團)編成,鬆井石根直接指揮;南路為第六、第八、第一一四師團和國崎支隊,由第十軍軍長柳川平助中將指揮。

國民黨軍為阻擊日軍的進攻,決定以一部兵力扼守福山、蘇州、嘉興、乍浦一線(“國防第一線”)既設陣地,不得已則退守江陰、無錫一線(“國防第二線”);以第十集團軍退守杭州,第七軍主力退守長興附近;計劃調川軍六個師到寧國、廣德附近集中,爾後對南路日軍實施攻擊,企圖將其壓迫至錢塘江附近而殲滅之。與此同時,計劃以第七戰區一部兵力在安吉、孝豐地區攻擊日軍翼側;以第三戰區部分兵力在龍潭以南、廣德以北山地實施防禦,並破壞交通,遲滯日軍進攻,策應南京的防衛作戰。

至11月12日,太湖北側地區為左翼軍,陳誠為總司令,轄第十五、第十九、第二十一集團軍;太湖南側地區為右翼軍,張發奎為總司令,轄第八、第十、第二十三集團軍。此時,南京守軍僅有教導總隊、第三十六、第八十八師和憲兵二個團、炮兵第八團等部,共6萬餘人,且不少是在上海激戰後撤到南京整頓補充未完的部隊。11月20日,根據蔣介石的命令,南京警衛執行部改組為衛戌長官部,唐生智任司令長官,羅卓英、劉興為副司令長官。連同陸續從上海退回南京的第八十七師,第二軍團之第四十一、第四十八師、第七十四、第六十六、第八十三軍等部,南京守軍總兵力達11萬餘人。其主要部署:南京及其近郊為第三十六、第八十七、第八十八師、教導總隊和憲兵部隊守備,其中第八十八師在水西門、中華門至武定門及雨花台一線;第三十六師在玄武門、紅山、幕府山、挹江門一線,並與幕府山要塞、獅子山要塞協同作戰;教導總隊在光華門、中山門至太平門、紫金山、麒麟門及天堡城之線,並以一部兵力堅守烏龍山要塞;第八十七師在通濟門、光華門一帶;憲兵部隊在定淮門至漢中門清涼山地區。南京外圍陣地為第二軍團和第七十四、第六十六、第八十三軍等部守備,其中第二軍團在棲霞山、烏龍山地區,擔負協助烏龍山要塞炮台嚴密封鎖長江和阻擊沿鐵路兩側進攻之日軍的任務;第七十四軍在淳化鎮、牛首山一帶組織防禦;第六十六軍在淳化鎮至鳳牛山一線,並向句容派出警戒部隊;第八十三軍在鳳牛山至龍潭一線,並向下蜀派出警戒部隊。戰役經過主要分為三個階段:

江陰阻擊戰

11月13日,北路日軍發起了進攻。第3、第9師團沿京滬線西進;第十一、第十三師團向太倉、常熟方向攻擊前進;第十六師團及重藤支隊從白口南岸登陸,向支塘、福山、興隆鎮進攻,企圖切斷京滬公路。與此同時,日海軍一部溯江而上,配合地麵進攻部隊行動。13日晚,國民黨左翼軍撤至福山、蘇州之線陣地。15日起,雙方激戰於常熟、興隆鎮、福山及沿江一帶地區。19日,日軍以猛烈炮火和頻繁轟炸突擊守軍,並以第三師團一部渡過陽澄湖襲擊蘇州,集中兵力以第十三、第十六師團和重藤支隊向常熟、福山等地實施進攻。守軍不敵,遂向無錫、江陰一線撤退。24日,日軍第九、第十一、第十六師團以多路進攻直撲無錫;並以秋山支隊乘汽艇橫渡太湖,突破守軍第五十軍在太湖西岸的防禦陣地,向常州迂回,以對無錫形成合圍之勢。無錫守軍見勢不戰而退。27日,日軍進占無錫。國民黨左翼軍除一部退往常州外,主力向浙、贛、皖邊區撤退。日軍兵分三路繼續攻擊前進。其右路為第十一、第十三師團,向江陰方向實施進攻,遭守軍第一〇三、第一一二師及江陰要塞守備部隊的頑強抗擊。中路為第十六師團,在句容以東地區擊退了守軍反擊,於12月5日攻占句容,6日抵達湯山以東地區,與守軍第六十六師展開了激戰。左路為第九師團,11月29日攻占常州後繼續向西進擊,12月2日攻占金壇,6日占領天王寺,並突破守軍第五十一師防禦陣地,進至淳化鎮附近地區。此階段,江陰地區的戰鬥最為激烈。

江陰位於長江下遊,地處上海、南京之間,與北岸之靖江相望。此處江麵狹窄,僅寬2公裏,南岸山陵起伏,地勢險要,是長江的“大門”。早在8月13日淞滬抗戰爆發後,國民黨軍即封閉了長江江陰下遊的長山港江麵,沉沒了28艘裝滿石頭的軍艦和大型商船,組成了第一道長江封鎖線,以阻日艦上駛。江陰要塞則充分利用有利地形,構築了堅固工事,組成了東山、西山、黃山、肖山、鵝山等8個炮台,計部署各種火炮37門,其中有當時最先進的88毫米高平兩用半自動火炮和150毫米加農炮,另有2個守備營和工兵、通信各1個連。要塞司令許康,經常教育官兵,並以“一定要與江陰要塞共存亡”的口號激勵部屬,決心誓死守衛長江“大門”。此時,第一〇三、第一一二師奉命防守江陰地區,第一〇三師在要塞以東一線;第一一二師以1個旅和師直屬隊堅守江陰縣城,主力在要塞以西及以南地區,並與第一〇三師相銜接。江北天生港地區由第一一一師防守,與江陰形成了犄角之勢。守軍鬥誌旺盛,嚴陣以待,準備迎頭痛擊來犯之日軍。衛戍長官部副司令長官兼江防軍總司令劉興坐鎮江陰,統一指揮作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