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近代史(公元1912~公元1949年)

龍雲與胡若愚雲南之戰

1927年6月至1929年底,滇係軍閥龍雲與胡若愚等人為爭奪在雲南地區的統治權,在本省內進行的一次長期混戰。

1926年下半年,國共合作進行的北伐戰爭順利進展,滇、黔、川等西南地區的軍閥紛紛易幟,擁護北伐,可是西南地方的軍閥頭麵人物唐繼堯,不僅沒有與廣州國民政府取得聯係,反而進一步加緊了與北洋軍閥吳佩孚、孫傳芳的勾結,加緊反共反革命的活動。在大革命高潮來臨之際,逆曆史潮流而動的唐繼堯,遭到了擁護北伐部屬的反對。1927年2月6日,駐守雲南的四個鎮守使龍雲、胡若愚、張汝驥、李選廷,打著擁護北伐旗號,發動了倒唐的“二六政變”。唐繼堯倒台以後,雖然成立省務委員會主持雲南政務,但難以協調各派的不斷紛爭,形同虛設,因而,在雲南出現了權力的真空。為了爭奪權力,滇係軍閥之間又展開了激烈的矛盾衝突。

在發動“二六”政變時,龍、胡、張、李四個鎮守使,名義上都擁有1個“軍”的番號,實際上兵力都不足為“軍”。龍雲、胡若愚各有二個旅;張汝驥雖然也號稱二個旅,實則兵力不足三個團;李選廷則兵力更少,隻有一個多團的兵力。唐繼堯有近衛軍四個旅,計八個團。在“二六”政變後,八個團為龍雲、胡若愚平均收編。因此,龍、胡兩人又兵力相當,各霸一方。張汝驥雖然也參加倒唐事變,但因聽命於龍、胡二人,又因力量稍弱,沒有收編唐部,心中感到不快;李選廷自知力弱,雖想投機,又力不從心,甘願退出,不過其態度傾向胡若愚。結果是龍、胡之間首先展開了權力之爭。張汝驥因對龍不滿,故與胡聯盟,進一步壯大了胡的力量。4月18日,蔣介石建立南京政權後,龍、胡、張均以個人名義派員向蔣介石政權疏通關係。此時的蔣介石尚未插足到滇係軍閥之中,為了在滇係軍閥中尋找自己的代理人,蔣在表麵上似乎沒有偏袒任何一方,而是讓龍、胡、張3人互相製約、爭鬥,自己則在暗中進行挑動。

1927年6月14日淩晨,胡若愚與張汝驥達成協議:許諾驅除龍雲後,胡、張二人主持雲南軍政。遂派出大隊人馬,突然包圍了龍雲在昆明翠湖邊的私人官邸。龍雲尚在夢中,倉皇驚醒,想組織反抗已經來不及了。龍雲約250人的衛隊被胡部解除了武裝,龍雲見反抗無望,便企圖從後門逃走,但是住宅四周已被團團圍住,龍雲困守在官邸中正在待機求援,胡部的炮兵向龍雲住宅開炮,彈片四飛。一塊彈片打在玻璃窗上,炸碎的玻璃片恰巧飛進龍雲的眼中,結果使龍雲這隻眼終生失明,成了“獨眼將軍”。龍雲見逃走無望,求援無門,隻好投降。胡若愚命令部下做了一個鐵籠子,將龍雲囚在其中。

龍雲的妻子李培蓮和其家裏的人到法國駐昆明領事館避難,法國總領事盧希比出麵調停,提出4項條件:一是龍雲自動下野,部隊交省府善後;二是龍雲暫移法國領事館,隨後攜家眷經越南轉赴日本考察;三是同去日本的翻譯,由省府任選;四是龍雲在日本考察期間,省府酌予補助經費。但是,龍雲不願進領事館做難民,也不願到日本考察。同時胡也不願以這樣的條件調停。

在6月14日淩晨,胡發動對龍雲事變的同時,龍在昆明的部隊及其他一些將領也遭到了胡部的突然襲擊和圍捕。當時,龍在昆明的部隊主要駐在北較場。事變發生時,在龍部團長高蔭槐帶領下突出胡部的包圍,向富民方向撤退。龍雲的主要將領盧漢、孟坤等人在家中聽到槍聲後,也急忙逃出昆明,先後到達祿豐、元謀,輾轉找到高蔭槐。因此,在胡若愚發動的“六·一四”事件中,龍雲雖然被囚,但龍部的實力並未受到多大損失,這就為龍雲部以後東山再起,留下了資本和基礎。

奇怪的是,蔣介石在龍雲被囚禁的當天,南京政府又發出命令,任命龍雲為三十八軍軍長;胡若愚為三十九軍軍長;張汝驥為獨立第十八師師長。蔣介石的這一舉動,又加劇了滇軍內部各派勢力之間的權力爭奪。

胡雖然囚禁了龍雲,但迫於各派滇係勢力的聲援和強諫,未敢加以殺害。龍雲所部乃推出滇軍元老胡瑛暫代三十八軍軍長,指揮部隊從滇西向昆明反攻。7月上旬,祥雲一戰,胡、張部不支敗退昆明。龍部乘勝逼近昆明。在龍部重兵壓城的逼迫下,胡若愚挾持龍雲向昆明以東撤走。胡在撤退時,托部下周鍾嶽守城處理軍政公務,並叮囑三事:一、尊重省務委員會及地方公意,相機移師滇東,以免擴大戰禍,請三十八軍尊重和平,勿事追擊;二、張汝驥被困祿豐,楊瑞昌(胡部旅長)部駐紮蒙自,請三十八軍勿再與為難,胡部亦保龍雲的安全;三、俟張、楊兩部集中後,略事整頓,即參加北伐,請後方能及時補充餉械。胡若愚挾帶龍雲退到昆明東郊大板橋後,恐三十八軍尾追,乃與龍雲簽訂了“板橋協議”後,禮送龍雲返回昆明舊部。

龍雲回到昆明後,於8月13日出任代理省務委員會主席,改組了省政府,清除了一幫與胡、張有聯係的政客。由於龍雲毀約,驅趕胡、張舊部友好,又引起新的矛盾爭端。胡、張自感兵力不足,難以向龍雲部發起進攻,便與四川的劉文輝、貴州的周西城相聯係,重新向昆明反攻。從9月底至10月初,龍與胡、張二部在曲靖地區發生激烈戰鬥,雙方對峙長達四十多天。這時,駐在滇西的唐繼堯舊部,又趁昆明城防空虛,曲靖戰事緊張,直搗昆明。龍雲被迫從曲靖撤軍回救,方解昆明之圍。

1927年冬,胡、張再求援於川軍,向昆明進軍。龍雲率部據城固守,胡、張二部久攻不下,由於彈藥、給養缺乏又缺少攻城重武器,於1928年初便撤離昆明之圍,再尋戰機。龍雲幾次與胡、張二人交鋒,以謀略和實力取勝,受到了蔣介石的看重。1月17日,蔣又通過南京政府正式任命龍雲為雲南省政府主席,四天以後,又任命龍雲為第十三路總指揮。由於蔣的支持,龍雲在雲南的實力大增,地位上升,使胡、張二人不再敢輕易起兵反龍。但是龍與胡、張之間的矛盾並沒有解決。胡、張二人暗中發展與龍雲抗衡的勢力,準備與龍雲再戰。同年秋,貴州局勢發生變化,黔係軍閥內部李和周西城之間發生戰爭,龍應李求援派出大部兵力,開進貴州。乘機報黔軍周西城部支援胡、張二人反龍雲之仇。1929年初,蔣桂戰爭期間,龍雲被蔣介石任命為討逆軍第十路總指揮,率兵深入貴州,與李聯合向與桂係有關聯的周西城發動進攻。5月底,周西城戰死,李入主黔政。正在這時,昆明戰事又起。胡若愚、張汝驥二人趁龍雲率部在貴州之機,再度率兵逼近昆明。龍雲接到昆明戰事吃緊的消息後,急忙率部回援,在昆明外圍兩軍又大戰一場。龍雲采取了誘敢深入的戰法,故意以勞師遠征,不堪再戰,將胡、張部引到碧雞關附近,依托有利地勢,一舉大敗胡、張部。胡、張二人率殘部退往金沙江畔,在華坪、永北一帶暫住休整。

龍雲為了乘勝解決胡、張勢力,以絕後患,一麵籠絡當地彝族土司,幫助建立武裝,撥發彈藥,與胡、張部進行武裝對抗,一麵派軍渡過金沙江,繞道江北從後麵包抄胡、張部。胡、張部雖經頑強抵抗,但終因兵力不足,缺少援助和給養,於1929年底以失敗而告終。胡在戰敗後化裝隻身逃走,張汝驥被龍雲俘虜後,因不肯合作為龍雲所殺。至此,龍雲與胡若愚長達三年的雲南之戰遂告結束。

馮玉祥與張宗昌河南之戰

1927年10月至12月,馮玉祥率西北軍與奉係軍閥張宗昌的直魯聯軍在河南的蘭封、考城一帶地區進行的作戰。

1926年8月,馮玉祥的西北軍在南口大戰失敗後,主力部隊受到嚴重損失,重武器丟棄殆盡,尚存10餘萬人向西北方向退卻。1927年夏,馮玉祥占領鄭州,開封後,又麵臨著極其不利的形勢。張作霖強大的奉軍正虎視於北,號稱30萬的張宗昌直魯聯軍,盤踞在隴海線上隨時可西上。此時,馮玉祥的同盟者國民黨正在進行混戰,李宗仁為爭奪兩湖地盤與唐生智開戰;張發奎回師廣東向李濟深奪權並與黃紹竑開戰。因此,蔣介石、李宗仁都在為各自軍事集團的利益整軍備戰,已無力再出兵北伐。在這種情況下,馮玉祥為擺脫困境,以直隸、京津地盤為餌,爭取閻錫山與自己結成同盟,於9月初對奉軍開戰,以解北方之憂,馮部則可集中兵力對付張宗昌的直魯聯軍。

閻部對奉開戰後,初期作戰進展順利。張作霖為解除後顧之憂,集中奉軍全部兵力於10月中旬開始反攻,閻部抵擋不及,至11月退守雁門、蔚州、井陘幾個關隘,奉軍直逼山西境內,太原岌岌可危。馮玉祥為援助閻錫山保住山西地盤,迎接國民黨軍北伐,於10月中旬兵分三路,以第十八軍軍長鹿鍾麟為右路軍總指揮,率第十、第十八、第二十、第二十一、第二十七軍;以第六軍軍長韓複榘為中路總指揮,率第五、第六軍和騎兵第二軍;以第三軍軍長孫良誠為左路總指揮率第三、第四軍和左路軍左翼第二十三、第二十六、第二十八軍對張宗昌的直魯聯軍展開攻擊。由於馮部多係入豫後收編的一些雜牌軍,戰鬥力比較弱,因此,在與直魯聯軍的作戰中,一開始即陷於不利的境地。10月13日,馮玉祥部與張宗昌部在馬牧集交戰,開火後不久,馮部左路軍左翼劉鎮華部即有梅發魁、薑明玉、憨玉珍三個師叛投張宗昌。這些叛軍截斷了隴海交通,使馮部陣線陷於困境,前線各軍紛紛潰退至皖北一帶。右路軍總司令鹿鍾麟隻好率前衛部隊繞道鹿邑、柘城退回開封。直魯聯軍在叛軍的相助下,連占歸德、民權、蘭封、考城,前鋒直逼開封。馮玉祥為擊破當麵之敵,重新調整兵力部署,將其主力孫良誠的第三軍和馬鴻逵的第四軍布防於杜良寨、杞縣間;將石友三的第五軍布於杞縣城東;鹿鍾麟的第十八軍集結於杞縣、太康之間;劉鎮華剩餘的五個師布防於考城,以防禦張部劉誌陸的第十三軍、潘鴻鈞的第二十四軍和鄭大章的騎兵部隊,向歸德以東迂回襲擾敵人的後路;韓複榘的第六軍和孫連仲的兩個師集結於開封、鄭州一帶為總預備隊。10月23日,張宗昌部沿隴海鐵路西進,與馮部守備部隊在正麵發生激戰。26日起,自黃河南岸至杞縣100公裏的戰線上,馮、張兩部主力展開全麵決戰,戰鬥異常激烈,短兵相接,晝戰夜奪。27日,韓複榘軍投入主戰場進行作戰,30日拂曉與石友三軍並力進擊,一舉攻破直魯聯軍在楊固集的陣地防線。11月1日,孫良誠軍攻克蘭封,鐵路正麵之敵也被擊潰。2日,孫軍又進占內黃。3日,分頭向歸德、考城追擊潰敵。5日,韓複榘軍和龐炳勳軍攻占歸德。6日,石友三軍追逾馬牧集;鹿鍾麟軍回兵歸德。包圍考城的劉誌陸軍、潘鴻均軍等,直魯聯軍見勢不妙,倉皇退走。馮部各路軍乘勝截擊,俘直魯聯軍3萬餘人,繳槍2萬餘支,另繳鋼甲火車5列、大炮40餘門。是役,為馮部出潼關以來俘獲最多的一次大勝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