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清朝◆

清朝(公元1644~公元1911年)

後金崛起

肅慎—挹婁—勿吉—靺鞨—女真

滿族是個曆史悠久的民族,他們世代居住在南起長白山地、北抵外興安嶺、西自黑龍江上遊和嫩江兩岸、東達海濱及庫頁島這片遼闊富饒的“白山黑水”地區。三千多年前的肅慎人便是滿族人的祖先,當時肅慎是西周東北邊境上的一個部族,以後肅慎人相繼改稱挹婁、勿吉、靺鞨,唐開元元年,朝廷在粟末地區設置忽汗州,授粟末部首領大祚榮為忽汗州都督,並冊拜為左驍衛大將軍,渤海郡王,即史稱的“渤海國”。

五代起,靺鞨改稱女真。公元947年,契丹建元大遼,遼對東北地區的女真管理十分重視,把女真分為兩部分,開原以南稱“熟女真”,開原以北稱“生女真”。12世紀初黑水靺鞨的後裔,生女真完顏部的傑出領袖阿骨打於遼天慶四年(1114年)興兵伐遼,第二年建國大金,定都上京。公元1141年,金迫使南宋訂立“紹興和議”,以淮河為宋金的分界線。直至公元1234年,金被蒙古滅掉。

建州三衛和海西四部

明初,女真分為三大部:建州女真分布在牡丹江、綏芬河及長白山一帶,海西女真分布在鬆花江流域,“野人”女真分布在黑龍江和庫頁島等地。建州、海西、“野人”三大部之間及其內部,不斷發生互相兼並和掠奪戰爭。建州、海西女真為了躲避“野人”女真的侵擾,於明初逐漸向南遷移。

洪武五年(1372年)前後,建州女真胡裏改阿哈出部率眾沿牡丹江南進,遷徙到圖們江以北,琿春河以西居住。永樂元年(1403年),明廷在胡裏改部住地設建州衛,命阿哈出為指揮使。“衛所”是明朝的地方軍事行政機構,除了行使軍事職能外,還要管理地方行政事務。明政府先後在黑龍江流域及附近沿海地區的女真分部設置了100多個所。永樂十年,增設建州左衛,命斡朵裏部首領猛哥帖木兒領其衛,任指揮使。猛哥帖木兒死後,其子董山與異父同母弟凡察彼此爭奪領導權,明政府於正統七年(1442年)分建州左衛為二,增設建州右衛,以董山為建州左衛都指揮使,凡察為建州右衛都指揮使,與阿哈出孫子李滿住的建州衛合稱建州三衛,皆臣屬明朝。

海西女真的忽剌溫的一部分遷移到鬆花江上遊和開原東北邊外,有的還同東來的蒙古族人相融合,明中葉以後,逐漸形成烏拉、哈達、葉赫、輝發四部,史稱“扈倫四部”,也即海西四部。

建州女真和海西女真的南遷,大體到嘉靖時期基本上穩定下來,它們沿著遼東北邊分散聚居,建州三衛分布在撫順關以東,海西四部散居在開原以北。

努爾哈赤建立後金政權

努爾哈赤,姓愛新覺羅,號淑勒貝勒,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出生在建州左衛蘇克素護部赫圖阿拉城的一個滿族奴隸主家庭。萬曆三年(1575年),其外祖父王杲起兵反對明王朝在女真地區推行民族壓迫政策,結果兵敗遇害,建州右衛遭到明軍殘酷掠殺,努爾哈赤也被俘,不久獲釋逃回家鄉。這種血與火的現實,無疑給以後努爾哈赤要勃興女真點燃了火花。他弓馬嫻熟,武藝超群,同時勤奮好學,深受漢族文化的影響。努爾哈赤慈母早逝,繼母寡恩的身世和閱曆,培養和鍛煉了他堅韌的意誌和開闊的胸懷,成了一名“多智習兵”的出色人才,從政治和軍事才能而論,都遠遠超出與他同時的女真各部首領之上。

從萬曆十一年(1583年)至十六年(1588年)的五年時間,先後打敗了眾多敵手,統一了建州女真各部,於是“環滿洲而居者,皆為削平,國勢日盛”。接著,努爾哈赤又於萬曆十九年(1591年)正月,兼並長白山的鴨綠江部。至此,努爾哈赤統轄區域,西起撫順,東至鴨綠江,北接開原,南連清河,建州女真的大部分被統一了。

萬曆二十一年(1593年)六月,海西四部合兵進攻努爾哈赤,結果大敗而逃,九月,葉赫部貝勒布寨、納林布祿,又糾合哈達貝勒孟格布祿、烏拉貝勒滿太之弟布占泰,輝發貝勒拜音達裏,科爾沁貝勒甕珂代,錫伯、瓜爾佳、朱舍裏、納殷,組成九部聯軍,共3萬人馬,分三路進犯建州。努爾哈赤精心準備應戰,於古勒山之戰中俘獲葉赫首領布占泰,繳獲戰馬之千餘匹,並滅了訥殷、朱舍裏二部。古勒山之戰,是統一女真諸部的轉折點,不僅保衛了建州,而且從此建州“軍威大震,遠邇懾服矣”。

肥沃努爾哈赤打敗九部聯軍之後,便把統一女真各部的進攻矛頭指向海西女真。他深知現有的軍事力量不可能一舉消滅海西四部,因此,努爾哈亦采取分化瓦解、各個擊破的策略:一方麵與海西四部中較強的葉赫、烏拉二部聯姻結盟,特別是拉攏烏拉部首領布占泰,不僅是為了離析四部,而且也是為了取得貂參之利。另一方麵,利用四部間的矛盾逐個滅亡。

努爾哈赤由“遺甲十三副”起兵,發展到“自東海至遼邊,北自蒙古、嫩江,南至朝鮮、鴨綠江,同一語音俱征服”,使“諸部始合為一”。他用了三十多年的時間,統一了建縱女真和海西女真,以及“野人”女真的大部,基本上結束了女真社會的長期分裂、割據、動亂的局麵,從而推動了女真社會的發展和滿族共同體的形成。

努爾哈赤在統一女真過程中為了提高、穩固自己的地位和權勢采取了一係列的政權建設措施。首先是創製滿文,以蒙古文字母與女真語音拚成滿文,作為滿族統一的文字。滿文的創製和頒行,使滿族從此有了本民族的文字,可以用來交流思想,記載政事,翻譯漢籍等,對政權建設起了重要作用。

其次是將其居所由費阿拉城移至赫圖阿拉城並加以擴建,規模遠遠超過了費阿拉城,從此赫圖阿拉成為努爾哈赤的第一座都城,亦是他管轄地區的政治、軍事、經濟和文化的中心。

再次是創建八旗製度,他在牛錄製的基礎上建立八旗製度,八旗製度是“以旗統人,即以旗統兵”,又是“出則備戰,入則務農”兵民一體的社會組織形式,具有行政管理、軍事征伐、組織生產的三項職能,努爾哈赤是八旗的最高統帥。

同時,努爾哈赤設立理政聽訟大臣5人,紮爾固齊10人佐理國事,另設判官40名,薦舉辦事大臣8員,管理城防和鄉間事務等。

在統一女真過程中,努爾哈赤集團內部發生了權力衝突和意見分歧,產生了一股分裂的勢力。到了萬曆四十四年(1616年)正月,努爾哈赤在以上政權建設的基礎上又清除了內部的分裂勢力,認為“帝業已成”,遂稱汗登位,建立“大金”,史稱後金,改元天命,建都赫圖阿拉城,從此成為與明王朝中央政府相對抗的地方割據政權。

皇太極的政治改革和清朝的建立

皇太極出生於明萬曆二十年(1592年),是努爾哈赤與葉赫納喇氏孟氏所生,在努爾哈赤諸子中排行第八,自幼受到努爾哈赤的鍾愛。經常跟隨父兄出兵東征西殺,鍛煉了軍事才能,豐富了閱曆,後因戰功顯赫而升為貝勒,成為八旗中鑲白旗之主和重要的軍事將領。天命十一年(1626年)八月十一日,努爾哈赤因患毒疽不治而死,四大貝勒中皇太極無論政治眼光、軍事才能和個人威望都在眾貝勒之上,被擁舉為汗。

九月一日,皇太極在沈陽故宮大政殿舉行了莊嚴的即位典禮,接受群臣九叩之禮,改明年為天聰元年。在接受禮拜之後,皇太極又率諸貝勒向大貝勒代善、二貝勒阿敏、三貝勒莽古爾泰行三拜之禮,不以君臣之禮相待,這一舉動使得離心的親兄弟蟄時攏到了一起,也表明皇太極能屈能伸,很有魄力。

皇太極即位以後,在後金內部實行全麵的社會改革措施。

首先是政治方麵的改革和加強中央集權:

(1)重用漢官

皇太極改革的一個重要方麵,就是重用漢宮。他對努爾哈赤曾大規模屠殺漢人衿紳和儒生非常後悔。他從實踐中認識到,要統治一個國家,單純依靠武力的征服是不夠的,還需要文化和教育。天聰三年,他決定考選儒生。考取者分為三等,一等賞緞二匹,二等三等賞布二匹,各免二丁差舶,並候錄用。此次考中者稱為秀才或生員。此後又在天聰八年三月、四月,崇德三年(1638年)八月,崇德六年(1641年)七月,舉行考選。通過這幾次考試,散處於遼東地區略通文義的知識分子大多數被吸收到後金政權中去,成為後來入關文職官員中的骨幹。

(2)設立文館與內三院

文館也稱書房,是後金國汗召集部分儒臣起草文書詔令的處所。皇太極於天聰三年(1629年)四月,正式將文館的工作分作兩值(班),巴克什達海與筆帖式剛林、蘇開、顧爾馬渾、托布戚四人翻譯漢文書籍,巴克什庫爾纏同筆帖或吳巴什、查素喀、胡球、詹霸四人記注後金國朝事。從此文館成為一個正式的辦事機構。其授官為參將、遊擊者稱巴克什,次之稱筆帖式,其以儒生入館工作尚未授官者稱秀才、或稱相公,無定員。文館最初主要負責人是滿人,後來逐漸增加漢人,最著名者有高鴻中、範文程、寧完我,鮑承先等。文館的設立,使文人參與後金政治並發揮了很重要的作用。

由於文館作用的重要與皇太極稱帝的需要,天聰十年三月(1635年)將文館改為內三院:內國史院、內秘書院、內弘文院。內國史院掌記注皇帝起居詔令、編纂書史、纂修實錄、撰擬郊天告廟表文、功臣誥命。內秘書院掌撰外國往來書狀、及敕諭祭文、並錄各衙門章奏。內弘文院掌注釋曆代政事得失、禦前進講、並頒行製度。三院各設大學士、學士來主持。

(3)六部與都察院、理藩院

皇太極根據寧完我的建議,依照明製改革後金官製,設立吏、戶、禮、兵、刑、工六部統一管理全國的軍事、民政、刑獄事宜,每部由一貝勒主管,下設承政四人,滿承政二員,蒙古承政一員,漢承政一員,啟心郎一員,承政之下各設參政八員,惟有工部參政滿洲八員,蒙古二員,漢官二員。餘為辦事人員稱筆帖式。貝勒多爾袞管吏部,德格類管戶部、薩哈廉管禮部、嶽托管兵部,濟爾哈朗管刑部,阿巴泰管工部。全國重大事情仍由皇太極主持的諸貝勒和八旗大臣議政會議解決,但六部要直接向皇太極負責。六部的設立使後金有了全國統一的行政機構,提高了辦事效率,加強了中央集權,同時給予蒙古和漢官相當高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