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火藥發明與西傳
唐朝科學技術上有很多發明創造,雕板印刷以外,還有火藥。
火藥的發明和方士煉丹藥有密切關係,它的產生,也經過了漫長的歲月。遠在戰國秦漢時期,曆代帝王總想長生,於是就有一些人投其所好,自稱能煉出長生不老的藥來。這些煉丹家在崇山峻嶺采花草,探金石,在深山古洞裏煉黃金,製造長生藥。由於這些人的大膽探索和辛勤勞動,往往發明和發現了新的物質。
封建統治者一直幻想煉製長生不老的仙丹,發明“點鐵成金”或“點石成金”的法門。從戰國以下,許多“方士”耗盡心力,對丹砂、水銀、黃金等物,作了無數次燒煉熔解的試驗。這種迷信的煉丹術正是化學的原始形式。他們煉成的丹,吃了隻會死人;煉成的金隻是貌似金子的某種合金,火藥也是煉丹中的副產品之一。它可能是在兩種情況下產生的:或者,直接用類似火藥的藥料製造某種藥時,這種藥發生了火藥的作用,從而發明了火藥;或者,間接用類似火藥的藥料變化某種藥時,意外地發生了火藥的作用,因此,發明了火藥。
總而言之,唐朝實際已經發明了火藥,因為他們已經知道把硫磺和硝石混合起來能發火焰,把硝石和木炭混合也產生類似火藥的作用。過去所以未能發生較大的爆炸力,是因為藥料不純和幾種藥料不夠標準的緣故。
到了唐朝末期,火藥已經從煉丹家手裏轉移到軍隊中。沒有煉丹家的啟發,軍事家決不會從難懂的方士著作裏去找火藥。
最初用火藥製造的武器叫做“火箭”,唐朝鹹通九年十月,寵勳起義進攻宿州時,在一個大風天裏,“以火箭射城外茅屋,延及官軍營,死亡多人。”(《資治通鑒》卷二百五十一)這種“火箭”也叫“飛火”。宋朝路振的《九國誌》記載,在五代時期,有一個叫鄭王番的攻打豫章,曾“發機飛火”,燒毀了豫章的龍沙門。鄭王番率眾突破龍沙門,被燒傷了皮膚。可見火藥在晚唐和五代戰爭中已經發揮了威力。
火藥是我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中國的煉丹術先在唐時經海道傳入阿拉伯國家,阿拉伯人叫硝做“中國雪”,波斯人叫“中國鹽”。十三世紀時,火藥從中國經過印度傳給阿拉伯人。歐洲人的煉丹術和火藥都是從阿拉伯人學習的。
唐朝發明的火藥從阿拉伯傳入歐洲,對整個世界文明發生了巨大的推進作用。恩格斯說:火藥“不僅對作戰方法本身,而且對統治和奴役的政治關係起了變革作用。”以前一直攻不破的貴族城堡的石牆抵不住市民的大炮;市民的槍彈射穿了騎士的盔甲。貴族的統治跟身披鎧甲的貴族騎兵隊同歸於盡了。”
直到今天,火藥仍然在工農業生產、科學技術和國防建設上起著巨大的作用。
天文學家僧一行
唐代天文學也有了迅速發展,取得了一係列成就。其中最著名的天文家為一行和尚。
一行和尚(公元683年~727年)姓張,名遂,魏州樂昌(今河南南樂)人。唐代高僧、天文學家和大地觀測量學家。
他是開元時期的人,曾奉玄宗的命令,製定《大衍曆》。這是一部先進的曆法,分成七篇,包括平朔望和平氣,七十二候,太陽和月球每天的位置和運動,每天見到的星象和晝夜時刻,日食、月食和五大行星的位置。這個曆法吸收了實際觀測的成果,使節氣的劃分更加精確,在當時是最先進的,它一直沿用到明末。數學也有貢獻。首創等間距二次內插公式(一種求函數值的方法),用來計算日月的運行。
測量子午線的長短,是一行在天文學上另一項成就。開元十二年(公元725年),他還倡議在全國13個地點進行天文觀測,通過實測,算出地球子午線(經度)的長度為351裏80步(合今12922公裏)。比阿拉伯天文學家阿次花刺子密於公元814午進行的實測早九十年。它與現代測量的子午線長度1112公裏相比,雖還有不少誤差,但在當時是世界上第一次用科學方法進行的實測。一行觀測天象,發現了恒星的移動,比公元1712年英國人哈雷的發現,幾乎早了一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