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三國兩晉南北朝◆
道武帝拓跋珪
383年,淝水之戰後,前秦土崩瓦解。
386年,拓跋部乘機複國,拓跋珪被各部酋長擁戴,稱代王。同年,改稱魏,曆史上稱為北魏。拓跋珪,字涉圭,是什翼犍的嫡孫,曆史上叫做魏道武帝。
拓跋部複國之後,拓跋珪團結內部,打敗鐵弗部的劉衛辰部(後來劉衛辰的兒子赫連勃勃在現在陝西建立了夏),成為塞上強大的政權。
這個充滿活力的政權,當後燕(這是淝水之戰後,在北方新成立的一個政權,占有現在河北、山東、山西和河南一部分地方)向它索取名馬、拘留它派往中山(後燕都城,現在河北定縣)的使臣的時候,就和後燕斷絕了和好。
395年,後燕皇帝慕容垂派太子慕容寶統兵8萬,進攻北魏。這一年七月,後燕軍隊到達五原。塞上秋風,颼颼地送來新涼。拓跋珪帶著部眾、畜產,退到黃河以南現在河套一帶。後燕出兵3個多月,找不到北魏的主力。涼秋九月,慕容寶還徘徊在黃河的北岸。當他離開中山的時候,七十歲的皇帝正在臥病;這時,消息斷絕已久,忽然傳說皇帝死了,軍心不安,慕容寶也很憂慮。
十月下旬,慕容寶燒掉渡河的船隻,準備退兵。河上還隻有薄冰,慕容寶滿以為退兵之後,北魏軍一時過不了黃河,沿河沒有設一個斥候。十一月初,天氣陡然寒冷,接連幾夜北風,千裏冰封了。拓跋珪帶了兩萬人,輕騎渡過了黃河,日夜追趕,到達參合陂(現在山西大同市東)西,後燕軍正在東麵不遠的地方過夜。第二天清晨,初升的陽光照在山頭上,一點也沒有覺察追兵已在近邊的後燕軍,正準備繼續東行。北魏的兵馬閃爍在朝陽燦爛的群山中。一夜之間,拓跋珪所率領的輕騎和原來被派去截斷後燕歸路的人馬,已經把後燕軍隊緊緊包圍了。慕容寶拋棄大軍,輕騎逃走。後燕軍四五萬人,放下武器之後全部被活埋了。
參合陂之戰是一次具有決定性的戰爭,後燕的有生力量被消滅,北方的統一,南北朝對立的形勢,在這一戰之後,基本形成了。
北魏乘戰勝之威,在396年的秋天,攻占後燕的並州(現在山西太原市西南)。同年,從井陘(現在河北井陘縣)進入河北,圍攻後燕的都城中山。一年後,中山被占領,後燕的殘餘力量,分別退向龍城(現在遼寧朝陽縣)和廣固。
398年,北魏定都平城(現在山西大同市),在這之前,還沒有固定的都城。
從拓跋部遷到匈奴舊地,到拓跋珪時,已經快300年了。原來隻知道逐水草、過遊牧生活的鮮卑人,在什翼犍時,開始有了農業。394年,拓跋珪派他的堂兄弟東平公拓跋儀帶了一部分鮮卑人在現在河套地方“屯田”,農業收成一開始就很好,種地的人分得的糧食,比過去畜牧的利益豐厚,大家都很高興。滅了後燕,又從漢族居住地區遷來幾十萬漢族和其他各族人,在平城附近“計口授田”,分給他們土地和耕牛,強迫他們從事農業勞動。平城附近,被劃為“王畿”。王畿之外,又有所謂“方”、“維”,由皇帝直接派遣官員管理。四個“方”,四個“維”,合起來稱“八國”。管理這些地方的官員叫做“八部大夫”或“八部帥”。原來的遊牧為業的鮮卑人,在“方”、“維”定居下來;原來的“部大人”,為皇帝任命的官員所代替了。這些官員不同於原來的部大人,主要任務是監督和勸課農耕。朝廷按照各地收入的多少,來考核官員的政績。對拓跋部來說,這是一個重大的進步。這個進步,從力微時開始,到拓跋珪手裏,便以行政命令固定下來了。
東起濡源(現在河北豐寧縣),西到五原,東西一千多裏的地方,原來是一個廣闊的牧場,居民長期停滯在落後的社會發展階段;這時,封建的生產關係,在強大的政治力量支持下,有了發展。北魏這個年輕的政權,轉過來,又從這裏得到了物質力量的支持。
拓跋珪一登上曆史舞台,就和他的前輩一樣,為了統治漢族民眾,從漢族士大夫那裏尋找支持。漢族士大夫需要依靠拓跋氏政權,維護他們對勞動人民的壓迫剝削,也給予一定的支持。386年,張袞和許謙是兩個被安置在顯赫地位上的漢族士大夫。後燕進攻北魏時,向拓跋珪建議撤退到河南(現在河套一帶)去的是張袞;戰勝了後燕,向拓跋珪建議攻打並州的是張恂。崔宏歸附北魏之後,還把拓跋部的曆史和漢族的曆史聯係起來,說黃帝最小的兒子昌意“受封北土”,是拓跋部的祖先,拓跋珪對此也表示讚同。有一次,拓跋珪問博士(“五經”的教授)李先:“世界上什麼東西最好,可以增長見識和智慧?”李先說:“書籍。”拓跋珪便命令各地搜羅書籍,送到平城去。另一個博士公孫表,把韓非的著作介紹給他,告訴他怎樣做一個封建專製主義集權國家的皇帝。
但是,北魏在廣大的漢族居住地區的民族壓迫,不能不引起漢族人民的反抗。北魏初年,漢族士大夫出來做官,和北魏統治者雖然有階級利益一致的一麵,但他們多半是由於逼迫,連最有名的崔宏也不能例外。後燕滅亡,漢族居住地區河北一帶,士大夫反對拓跋部的武裝鬥爭,399年一年中便有三起。漢族人民反對壓迫的鬥爭,前一年也已經在博陵(現在河北安平縣)、勃海(現在河北南皮縣)、章武(現在河北大城縣)這些地方發生了。
隨著封建化的發展,統治階層中鮮卑貴族和皇帝之間,也不斷發生衝突。一件新事物的出現,總要遇到許多阻礙,受到舊勢力頑固的抵抗。拓跋部的守舊勢力,過去不能容忍一個新的國王,現在也不能容忍一個封建主義的皇帝。因此,貴族中一些野心家,遇有機會,便覬覦皇帝這個寶座。396年,拓跋珪圍攻中山,國內傳言他在柏肆塢(現在河北蒿縣北三十裏)打了敗仗,他的堂兄弟拓跋順便在雲中陰謀起兵,奪取政權;賀蘭部留在陰館的貴族也乘機反叛。拓跋珪在400年下了兩道詔書,一道說:“人們認為漢高祖以平民而有天下,是不對的。漢高祖做皇帝,是由於天命;沒有天命,誰妄圖非分,誰就要遭殃。”另一道詔書反複說明:名爵是末,道義是本,不可本末倒置;誡諭群臣講道義,不要貪名爭位。天命和道義都是神學教條,過去,被漢族地主階級的頭子千百遍地應用,這時,也成為拓跋珪的精神藥石。從這一年起,貴族因反對他被處死的不少,其中,最著名的是他的堂兄弟拓跋遵和拓跋儀。這兩個人過去都有戰功,拓跋儀確實想造反,陰謀暴露之後,因為功大沒有辦罪,後來私自出走才賜死。曆史書說拓跋珪晚年常常煩悶不安,幾天不吃飯,幾夜不睡覺,自言自語。朝臣見他時,不小心說錯了一句話,或者表情失常,便被認為心懷惡意,當場處死。皇帝和貴族的衝突無法解決,使這個為北魏奠定基業的第一個皇帝精神失常。到409年,他就被兒子拓跋紹殺死了,活了39歲。
拓跋紹走了他的前輩殺父的老路,拓跋珪也和他的前輩——拓跋部著名的大酋長猗盧、第一個國王什翼犍一佯,死在新舊鬥爭的血泊裏。但這時候,公開支持拓跋紹的人很少了,當拓跋珪的太子拓跋嗣一回到平城,北魏宮廷內的風波便平息了。
北魏統一北方
409年,拓跋嗣殺死拓跋紹,做了北魏的皇帝,曆史上稱魏明元帝。423年,拓跋嗣死去,年三十二歲。這一年,他的十六歲的兒子拓跋燾繼承了帝位。
拓跋燾,字佛貍(佛,讀弼音),是北魏傑出的君主,曆史上稱魏太武帝。從拓跋嗣做皇帝到拓跋燾統一北方,恰好三十年。
409年,北方還分裂為許多割據政權。和北魏接壤的有北燕、北涼、後秦、南燕和夏等,北魏的北麵還有一個正在強大起來的柔然。
夏和柔然,是北魏的兩個勁敵。
415年,平城附近連年霜旱,不少人餓死。有人主張遷都鄴城(現在河南安陽市北)。當時,謀士崔浩對魏明元帝講了很多不能遷都的道理,重要的一個理由,便是遷都之後,平城的防守力量弱了,夏和柔然必然乘機進犯。417年,劉裕攻打後秦,後秦向北魏求救。北魏討論了這件事,崔浩又以為要防備柔然進犯,不可出兵。劉裕打進了長安,拓跋嗣打算派一支精銳騎兵,直搗彭城(現在江蘇徐州市)和壽春(現在安徽壽縣),又向崔浩問計。崔浩對他分析了當時形勢,以為“西有屈丐(即夏,屈丐的意思是卑下,北魏稱赫連氏為屈丐以示侮辱),北有柔然”,出師對北魏不利。崔浩當時謀略無雙,擔心的就是夏和柔然,可見他們對北魏的威脅是很大的。
柔然是鮮卑的一支,又叫蠕蠕或叫芮芮,長期遊牧在拓跋部的北邊,冬天從漠北遷向漠南,夏天又回到漠北,每年向拓跋部貢獻“馬畜貂豽皮”。拓跋珪攻打過柔然,把這個部落遷到了雲中。394年,柔然首領社逃走。402年,社征服高車諸部,雄踞漠北,自稱豆伐可汗,建立了一個很大的遊牧政權,東到朝鮮故地之西,西到焉耆(現在新疆焉耆回族自治縣),北到貝加爾湖,南麵和北魏隔著一片廣大的牧地,時常攻掠北魏的邊境。但這時,柔然還很落後,實際上,不過是一個巨大的軍事行政的聯合體。
拓跋嗣即位不久,柔然侵犯北魏邊境。410年,北魏大將長孫嵩被柔然圍在牛川(現在內蒙古呼和浩特市東),拓跋嗣親自出征,社才率眾退走。423年,南朝的劉宋和北魏交戰,正在爭奪河南,柔然又進犯北魏邊境。拓跋嗣從赤城(現在河北赤城縣)到五原築了一道長城,設了一些鎮戍,防止柔然南下,拱衛平城。這時,北魏對柔然還是處於防禦的地位。
魏太武帝拓跋燾主動出擊柔然,規模最大的一次,發生在429年。這一年,柔然被打敗,原來臣服於它的一些高車部落乘機擺脫了羈絆,被北魏降服的柔然有30多萬家,擄獲的馬牛羊達到幾百萬頭,敕勒(高車部)也有幾十萬人向北魏投降。這些降附的部落被魏太武帝遷到漠南幾千裏的邊境上,在軍事鎮壓下,從事農耕和畜牧。另一部分柔然人,往漠北退走,遇有機會,便像一陣風暴,襲擊北魏的北方邊境。
429年這一戰,對北魏的影響很大。曆史書上說,北魏自從降服這些柔然、高車部落之後,畜產和氈皮的價錢都跌落了。北魏統一黃河流域的戰爭,也是在打退柔然之後,達到一個高潮。429年這一戰之後兩年,便消滅了夏的殘餘勢力。
夏是匈奴族鐵弗部建立的政權。夏的皇帝赫連勃勃的父親劉衛辰,是拓跋部的仇人。當拓跋珪打敗了鐵弗部,劉衛辰死後,勃勃就逃到後秦依靠姚興。勃勃棄去原來的姓——鐵弗,改姓赫連。407年,勃勃脫離後秦獨立,稱大夏天王;418年,趕走劉裕留駐在長安的軍隊,占有關中(現在陝甘地區),自稱皇帝。魏太武帝即位的第二年(425年),赫連勃勃死去,夏發生內亂。426年,魏太武帝分兩路攻夏,一路攻長安,一路攻統萬(夏的都城,現在陝西榆林縣西南)。這一年,攻下長安,第二年,攻下統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