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1 / 3)

第十六章

劉邦從彭城的敗逃

項羽的軍隊到了蕭縣,看來劉邦並不知道,因為他沒有相應地采取防範措施。

項羽率軍一早從蕭縣出發,雖然受到劉邦軍隊的一些零星阻擊,但中午就到達了彭城。劉邦率諸侯軍倉促應戰,這支軍隊雖然比項羽的軍隊多近二十倍,但都是些烏合之眾,身上又都帶著不少劫掠的財寶,當然敵不過項羽的這支精兵。所以一接戰,劉邦軍就大敗,潰不成軍。

劉邦的軍隊在一片混亂的情況下,匆忙從彭城撤退,因為號令不一,大家爭相逃命,在搶渡彭城附近的穀水和泗水時,被項羽軍攔擊,死亡10多萬人。劉邦的軍隊再向彭城南部的山區撤退,項羽的軍隊追到靈璧(今安徽宿縣西北)東的睢水上,趁劉邦軍倉促渡河時加以阻擊,劉邦軍隊又大亂,互相在水中踩死擠死者不計其數,有十餘萬具屍體把睢水堵塞,河水為之不流。

項羽把劉邦圍困在睢水旁。劉邦的殘兵敗將,士氣十分低落,沒有鬥誌,人人隻顧逃命,處境十分危險。這時突然刮起一陣西北狂風,飛沙走石,天昏地暗,拔樹倒屋,伸手不見五指,圍困劉邦的項羽軍一陣混亂,劉邦趁機帶領數十騎突圍而出,向北逃到自己的家鄉沛縣。

劉邦率軍西征的時候,他的父親、妻子和兒女一直留在沛縣老家。劉邦暗渡陳倉,占領關中後,曾派部下薛毆和王吸出武關,想讓他們去沛縣迎接自己的親屬。項羽得知後,派兵在陽夏(今河南太康縣)阻擊,薛毆和王吸未能到達沛縣。

劉邦在彭城戰敗逃出後,想順便路過沛縣,和家人一起西逃。可是他家裏人聽到劉邦在彭城戰敗的消息,早已逃離家鄉,劉邦未能找到。事有湊巧,劉邦在家鄉未能找到自己的親屬,卻在逃亡的路上正好碰到逃出家鄉的兒子劉盈和女兒魯元,劉邦喜出望外,就讓他們上車與自己一起逃亡。

這時項羽的騎兵發現了劉邦逃跑的蹤跡,就在後邊窮追不舍。劉邦座車的馬跑得已經很疲乏,眼看後邊的敵人就要追上,劉邦急了,就把兒子和女兒推下車,想減輕車的重量,好讓自己一人逃脫追兵。

給劉邦駕車的是他的同鄉夏侯嬰,他不忍拋下這兩個孩子不管,就下車又把他們抱上來。劉邦更急了,怕追兵趕上,想再把這兩小孩推下車。夏侯嬰一麵趕車,一麵用手緊抱著這兩個孩子,責怪劉邦說:“現在雖然很危急,敵人未必能追上,為什麼要推他們下車不管?”劉邦這時隻顧自己逃命,根本不考慮這兩個親生骨肉的安危,見夏侯嬰護著這兩個孩子不讓推,幾次拔劍要殺夏侯嬰,都被夏侯嬰巧妙地躲過,才沒有受傷。

後邊追趕劉邦的項羽部將是丁固和賴,由於劉邦的車重馬乏跑不快,很快就追上了劉邦。劉邦和夏侯嬰下車與他們短兵相接,交手惡戰。劉邦漸漸敵不過丁固,就對丁固說:“你我都是好樣的,為什麼要互相廝殺,非要分出勝負來呢?”丁固聽了,認為劉邦很看得起自己,不忍心再追殺劉邦,就引兵而去,劉邦因而得以脫險。這樣,夏侯嬰終於救出了劉邦的兩個孩子,並與劉邦一起逃脫了項羽的追兵,總算撈到了活命。

劉邦為什麼忍心拋棄自己的親生子女,隻身逃亡呢?這除了劉邦自己的貪生怕死,不顧親生子女的死活,而隻求自己活命外,與他對這兩個子女無多大感情也有關係。劉邦一直在外麵進行政治活動,兩個子女在家裏隨母親生活,劉邦偶而才回家看一看,所以父親和子女間的感情較淡薄。後來劉邦不喜歡劉盈,幾次要廢劉盈的太子地位,而立趙王如意,都和父子間的這種感情有關。劉邦還曾要殺害女婿趙王張敖,也和父女的感情相關。所以他在危難之時,想拋棄子女而自己活命,也就不足為怪了。

夏侯嬰因為救劉邦的子女有功,後來很得到呂後的信任。她賜給夏侯嬰一處豪華的住宅,是皇宮北麵的第一家,說“這樣才靠得近”。

劉邦離開沛縣西征時,留自己的朋友審食其在家鄉照顧父親和妻子兒女。劉邦在彭城戰敗,審食其怕項羽的軍隊報複,帶著劉邦的家屬外出逃亡時,因為兵荒馬亂,與劉盈和魯元失散。劉盈和魯元碰上劉邦,雖然幾被拋棄,在夏侯嬰的幫助下,總算逃出了虎口;而審食其帶著劉邦的父親和妻子,本想走小道去找劉邦的軍隊,結果不巧,反而遇上項羽的軍隊,成為項羽的俘虜。項羽把他們作為人質放在國中,準備以後作為和劉邦討價還價的砝碼。

劉邦在彭城戰敗後,原來臨時組織起來的反項羽聯盟很快瓦解了,一些投降和歸附了劉邦的諸侯王,這時紛紛背叛劉邦,投降了項羽。塞王司馬欣和翟王董翳,離開劉邦跑到項羽那裏,殷王司馬卬戰死,齊、趙、燕等國也拋棄劉邦,與項羽結為盟友。劉邦這時處境困難,十分孤立。

在彭城之戰中,從戰術上來說,雙方都十分輕敵麻痹,所以劉邦攻占彭城很容易,項羽擊敗劉邦收複彭城也沒有費勁。彭城是項羽的都城,是他的根據地,項羽去擊齊,怎麼也得留重兵把守彭城,免得後方被敵所擾,這是兵家的常識,項羽不會不知道。但他卻一反常規,傾全力去擊齊,結果彭城空虛,讓劉邦鑽了空子,一下子就占領了彭城。這恐怕是劉邦和項羽都沒有想到的。

劉邦占領彭城後,從劉邦的軍事鬥爭經驗看,他不應該忽視遠在齊國的項羽主力,應有所防備,有所警惕。可是劉邦也一反常態,完全沉溺在勝利的歡樂中,而未對項羽采取起碼的防範措施。結果項羽以少量的兵力,就連敗劉邦的幾十萬大軍,劉邦幾乎成了項羽的俘虜。這恐怕也是劉邦和項羽未能預料到的事。

作為已經披堅執銳數年,取得了豐富戰鬥經驗的項羽和劉邦來說,為什麼都在戰術上犯了這樣常識性的錯誤呢?這可能都與他們過分輕視對方的力量有關。項羽根本不把劉邦看成是自己的對手,所以他敢集中全力擊齊,而不認為劉邦會乘虛攻彭城。劉邦率領數十萬大軍,不費力就攻占了彭城,他也不再把身在齊國的項羽看在眼裏,所以並未設防,因為他認為項羽決不敢回擊彭城。由於他們對敵方的估計都錯誤了,所以都采取了錯誤的戰術,結果都受到了懲罰。

彭城之戰是劉邦和項羽之間第一次大規模的軍事交鋒,項羽先敗後勝,劉邦先勝後敗。雙方經過這一次交鋒,才直接認識到對方的力量,從此都把對方看成是自己的主要敵手,雙方全麵展開了爭天下的鬥爭。失敗的教訓,使他們在戰術上都變得謹慎,不敢再輕視對方,因而戰鬥也更加持久和殘酷了。

彭城之戰是在項羽的腹地進行的,對項羽的軍隊來說,可以說是一種保家衛國的戰鬥。因為項羽將士的家庭和妻女大多在彭城,劉邦進入彭城後的燒殺搶掠,都直接侵害到每個將士家庭的利益,所以他們在兵力眾多的敵人麵前,個個都勇敢善戰,連續戰鬥,再次創造了以少勝多的戰績。而對劉邦的將士來說,這是一次深入敵人腹地的戰鬥,經過長途跋涉,一下子取得了意想不到的勝利,因而一定要以勝利者的姿態,盡情地掠奪和享受一番,所以一敗而不可收拾,也是意料中的事。

項羽在彭城之戰中隻能勝利,不能失敗,如果失敗了,就無退路,可能從此在曆史上消失;而劉邦卻還有大後方,隻要他能生還,還有可能依賴後方的力量,重振旗鼓,再次登上曆史的舞台。所以劉邦一戰失利,軍隊就四散逃亡,劉邦也不顧部下,甚至不顧自己的子女,隻身去逃命。因為他隻要逃出來,還有再恢複力量的希望。正因為有這種希望,還有退路可走,劉邦才失敗了,而且失敗得那樣慘。慘痛的教訓使劉邦認識到,他要戰勝項羽並不那麼容易,必須作持久戰的打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