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遠古文明◆

遠古文明

(公元前800萬年~公元前21世紀)

元謀人

公元1965年中國冰川學家進行考察時,在雲南元謀縣上那蚌村發現了“元謀猿人”。主要發現有猿人的左、右上內側門齒兩顆,用古地磁測定法檢測,這兩枚牙齒化石屬同一青年男性個體。後來在元謀猿人化石所在的褐色粘土層裏,發現用石英岩打製的刮削器四件,在這個地區還采集到其它的石製品十幾件。在厚約3米的三個地層中零星散布著炭屑,還並存有燒骨,是否人工用火的遺跡,現在尚不能斷定。和元謀猿人化石並存的有多種哺乳類動物化石。這些動物有許多是食草類動物。經鑒定,元謀人距今大約為一百七十萬年左右,是在我國已發現的最早的人類。它確證了中國人的曆史起源和存在。

根據化石,我們可以推測出:一百七十萬年以前,雲南元謀一帶,榛莽叢生,森森鬱鬱,是一片亞熱帶的草原和森林,原始,爪蹄獸、最後枝角鹿等第三紀殘存動物在這裏出沒。再晚一些,則是桑氏鬣狗、雲南馬、山西軸鹿等早更新世的動物。它們大多數都是食草類野獸。元謀人使用原始的石器捕獵它們,以獲得自己的生存。元謀人製造和使用這些石器,後來中國人的文明就這樣開始萌動。

藍田人

1963年,考古學家在陝西藍田縣發現了中更新世時代的猿人化石,被稱為藍田人,距今約有八十萬至六十萬年了。所發現的化石有頭蓋骨一具、上頜骨和下頜骨各一具,還有牙齒十餘枚。頭蓋骨骨壁極厚,額骨很寬,向後傾斜,眉脊粗壯,腦容量小,估計約為780毫升。此外,還發現有打製石器和一些動物化石。

但更重要的是他們已經是完全的直立人,而且是亞洲北部最早的直立人。

直立起來,這是成為人的重要標誌。

北京人

北京人的發現是本世紀考古學和古人類學的重大收獲。

1923年,有人偶然在北京周口店附近龍骨山上的一個天然山洞裏發現兩顆古人類牙齒化石。這洞東西長140餘米,南北最寬達40餘米,最狹處僅2米,高40餘米。後來,考古工作者從這裏發掘出六個完整的頭蓋骨、一百五十三顆牙齒等代表著四十餘位男女老幼個體的骨化石及一萬多件石器工具。根據第十一號頭骨化石複原的北京人頭像,是人類學頭像複原的首例。據研究測定,周口店北京人的腦容量為1059毫升,比現代人的平均腦容量1400毫升還有較大距離,但從腦膜上語言區部位隆起的現象分析,他們已經有了簡單的思想和語言。

那時,周口店一帶三麵有青山環繞,北京人為了在極為艱難的環境中生存,為了對付各種凶殘的禽獸侵襲,經常二、三十人在一起,過著群居生活。一個山洞就是一個群體的“家”,“家”內的人們過著沒有婚姻禁約的血緣群婚生活。他們之間也沒有明顯的勞動分工,隻是按照習慣,年邁體弱的留在家中照顧幼兒,或者幹一些輕微的活兒,不過,他們還有一項十分重要而神聖的任務——看護火種。因為那時的北京人尚未學會人工取火,隻能將雷擊引起的天然火種引到洞內,安排在一個固定的地方看護,使之不致熄滅。當需要燒烤食物、取暖或照明時,就添加柴禾,使火旺盛起來。

在希臘神話裏,普羅米修斯為人類從天神宙斯那裏偷火,而中國的古史傳說則是燧人氏“鑽木取火,炮生為熟”,火是人自己發明創造的;從地下的史料發掘看,歐洲人是在四萬年前舊石器時代的摩斯特裏安期,才有人使用火的確鑿證據,而周口店北京人的遺址裏,有成堆的灰燼,紫、紅、白、黑、黃,五色繽紛,卻是五十萬年以前人使用火的實在遺跡。

人掌握了火,不僅能驅寒取暖,還能用作與野獸搏鬥的武器,更重要的是,火使人從生食到熟食,體力和腦力都得到大幅度提高改善。可以看出在火光中,人的生活方式變得更積極,走向文明的步伐也大大加快了。

北京猿人有較多的原始性狀,頭骨低矮,其最寬大的位置在顱骨基部,前額低平並且明顯向後傾斜,眉脊骨粗壯並向前突出,顱骨很厚,平均厚度幾乎為現代人的一倍,麵骨粗大,眼眶深而寬闊,鼻骨很寬,鼻梁較平扁,顴骨高而向前,上頜明顯突出,下頜寬大並向下後方傾斜。牙齒的齒冠和齒根都比較粗大,咬合麵有複雜的紋理。北京猿人的肢骨仍然帶有一些原始性質,如股骨稍稍向前彎曲、因管壁厚而使髓腔較小、股骨主幹上部平扁等,但是其總體特征則與現代人相近。北京猿人遺址所發現的各種石器有一萬七千多件,此外還有大量石片和石器。據研究,北京猿人采用砸擊、錘擊、碰鑽等方法製造石核。據考證,北京猿人生活在距今約五十餘萬年到四十餘萬年之間。

河套文化

河套文化是約五萬年前至三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留下的遺址,在內蒙古薩拉烏蘇河六灣溝一帶的峽穀峭壁上。在河、湖生成的細沙、淤泥和風成的沙丘底層,發現了豐富的動物化石。其中有晚期智人化石二十三件,包括額骨、枕骨、肩胛骨、脛骨和牙齒等。還有用石英和燧石打製的刮削器、尖形器、楔形石器、鑽具和雕刻器等共五百餘件。這些石器的特點是器形小巧,因而被命名為“細小石器”。這裏的動物化石被稱為“薩拉烏蘇動物群”,有最晚鬣狗、諾琪駝、河套大角鹿、披毛犀、原始牛、王氏水牛、赤鹿、蒙古野馬等三十多種,雖然我們已不能親眼目睹,可是憑想象,我們也能感覺到,那是一個多麼壯觀的原始草原動物園!

與河套文化基本同時,寧夏靈武縣水洞溝文化遺址出土了一千多件石器,它們包括用矽質石灰岩、石英岩、砂岩、燧石等作原料打製的刮削器,以及柱狀石核和長石片。

河套文化和水洞溝文化的遺址裏都有人工使用火的痕跡,這代表人類的文明已開始持續發展。

中石器文化

中石器時代,也叫續舊石器時代,這是舊石器時代向新石器時代過渡的轉折期。從地質年代說,這時是全新世,屬於冰後期。

約一萬年以前,中國開始步入中石器時代。但是發展卻不平衡,當中原地區已經完成了轉型而進入新石器時代以後,邊遠的一些地區仍然停留在中石器文化時代。

此時的氣候比舊石器時代變得更暖和了。人類仍然靠采集植物果實、打漁和狩獵生活,還沒有發展出農業和畜牧業。但用間接打擊法製作的細石器變得更流行,更典型。一些用磨製法做成的石器也出現了。

從考古發掘來看,這個時期還有些朦朧,遺址調查出來不少,但出土的文物還不多,因而無法完全判斷當時的文化狀況。

懷仁縣的遺址和內蒙古大窯、廣東省西樵山的另外兩處,是中國曆史前時期的三大石器製造場所。

山西省懷仁縣鵝毛口村附近,1963年發現了公元前6000~公元前3000年間二萬平方米的一處中石器製造遺址。發掘出來的石器除了有大砍斫器、三棱大尖狀器等之外,特別引人注目的是一些石斧頭、石鋤頭、石鐮刀等,這是中國最早的農具,中國人開始經營農業的證據。這些農具的製造程序是先打製毛坯,再敲擊凸棱,最後磨光。這種製作過程生動地說明了從舊石器時期向新石器時期的演變。

一萬年前的祖先扛著這些原始的農具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逐步地脫離單純狩獵的生活。他們邁出了曆史前進的關鍵一步。

天山岩畫

新疆伊犁的阿泰勒和塔城的爾塔拉等一些地區,有多處距今約一萬七千年以前的岩畫。天山以北的岩畫中,經常可見牛、馬、羊、狗、鹿、熊和鳥類等飛禽走獸,還有打獵的畫麵。尼勒克縣的夏草場岩壁上,就刻著一個獵人拉弓搭箭,瞄準正在逃跑的野鹿,而三隻獵狗則跟著主人奔馳追捕。裕民縣,“紅石頭泉”的一塊岩石上麵,則是一幅美麗的放牧圖:一群牛和羊在一頂帳蓬周圍遊蕩,一個牧人伸出雙手在驅趕他的牲畜。還有一個牧人則騎在馬上,正在追趕那些離群的牛羊。岩畫的發現不僅證明了當時人的審美藝術水平,也體現出當時的人類生存狀況。

山頂洞人

山頂洞人是母係氏族公社的早期階段。

他們是接近現代人的“北京人”。這些公元前19000~公元前10000年的化石發現於北京周口店北京人遺址的山頂洞。這是一個洞穴堆積,洞口朝北,裏麵分上室、下室和地窖。東南部是上室,東西長16米,南北寬8米,是山頂洞人起居坐臥的地方。洞西北部是下室,深達8米,保存著三具完整的人骨化石,可能是葬地。地窖裏則有大量的動物化石,看來是貯藏食物等生活用品的倉庫。

山頂洞發現的人類化石,屬於八個不同的個體,男女老少都有。檢測表明,男性身高174米,女性身高159米,平均腦容量已經有1,300到1,500毫升。無論身體外形還是智力,山頂洞人都已經和現代人沒有太大的差別。對頭骨、麵骨等作考古測量和分析,發現山頂洞人與蒙古人種比較接近,但也有個別其他人種的特征。

在山洞遺址中發現了一枚骨針,這枚骨針長82毫米,隻有火柴棍那樣粗,針身微彎,刮磨得很光滑,針眼細小,針尖銳利。山頂洞人要製作這樣一枚精致的骨針,是很不簡單的。必須經過切割、刮削、挖眼、磨製等一整套複雜技術。這枚骨針的發明,意味著山頂洞人已經有了相當的縫紉能力,能夠製作原始的服裝了。他們將獵取到的赤鹿、斑鹿、野牛、羚羊、狐狸、獾、兔等野獸皮毛剝下,然後用鹿的韌帶作線,拚合縫製成色彩斑斕的衣服,以防禦風霜寒流的侵襲。

山頂洞人還使用打製石器,但是已經開始采取磨製和鑽孔技術來製造石器、骨器。他們把礫石、獸骨、魚骨和海蚶殼串起來,並且赤鐵礦粉染在小孔中,作為佩帶在脖子上的裝飾品。可見當時人們已經有愛美的觀念,生活也豐富起來了。更引人注目的是,山頂洞人在死者的身體上撒上含赤鐵礦的紅色粉末。紅色的赤鐵礦粉末象征鮮紅的血液,他們顯然認為血液就是生命的來源。死者被頭朝東、腳朝西放置,可能認為靈魂在東方產生而歸於西方。撮鐵粉大概也伴隨一些簡單的儀式,祈禱死者的亡靈在另一個世界永生或再度投胎複活。

有了葬禮,也就有了審美觀念和靈魂觀念。原始的宗教萌芽了。

山頂洞人的種種文化成就,反映著當時的社會組織已有長足的進步。就說山頂洞人那充滿對死者懷念之情的埋葬習俗,就顯然是在氏族製度的長期生活中逐漸形成的。這種人和人的關係表明,那時的氏族製度經過幾萬年的發展已逐步形成。

仰韶文化

公元1920年,在河南省西北部的澠池縣仰韶村發現了一種原始文化。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畫有花紋的彩色陶器。依照考古學上的慣例,往往是以最先發現的遺址所在地來命名,這種文化就被稱作“仰韶文化”。

仰韶文化是目前所知黃河流域新石器時代較早的一種文化。它的年代約是公元前5000年到公元前3000年。仰韶文化主要分布於黃河中遊一帶,包括陝西的關中、山西南部和河南大部分地區。它西麵可到達甘肅洮河流域,東麵到河北中部,北麵到內蒙南端,南麵到漢水上遊。遺址一般都在靠近河流的黃土台地上。

仰韶文化是母係氏族公社興盛繁榮的時代,已經有發達的定居農耕文化。在各遺址的發掘中就發現了粟、黍、高粱和芥菜、白菜籽等。氏族中人聚族而居,有公共的墓地,村落裏的居室大小、內部陳設,墓地的安葬儀式和隨葬品,各遺址都大致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