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百聞不如一見

【釋義】指聽到一百次不如親眼見一次。

【出處】漢·班固《漢書·趙充國傳》。

西漢宣帝在位的時候,西北邊疆經常受到羌人的侵擾,漢宣帝決定出兵打擊羌人,問百官誰願領兵出征。

七十六歲的老將趙充國,曾在邊界和羌人打過幾十年的交道。他自告奮勇,願意領兵出征。宣帝問他要派多少兵馬,他說:“聽別人講一百次,不如親眼一見。要想打勝仗,對敵軍的狀況要做到胸中有數。我願意親自到那裏去看看,然後確定攻守計劃,畫好作戰地圖,再向陛下上奏。”

經宣帝同意,趙充國帶領一隊人馬出發。隊伍渡過黃河,遇到羌人的小股軍隊。趙充國下令進攻,大敗羌人。兵士們準備乘勝追擊,趙充國阻攔說:“我軍長途跋涉到此,不可遠追。如果遭到敵兵伏擊,就要吃大虧!”

部下聽了,都很佩服他的見識。

趙充國到了西北邊疆,不辭勞苦,親自到前沿陣地察看敵情,沒過多久,他對敵情了如指掌,他不失時機調兵遣將,終於平定了西北邊疆。

老馬識途

【釋義】比喻有經驗的人熟悉情況,能在某個方麵起指引作用。

【出處】趙國·韓非《韓非子·說林》。

春秋時期,齊國是北方的大國。有一年,齊國應燕國之邀,出兵征伐入侵燕國的山戎人,後來,山戎人懼怕齊軍,逃到孤竹國去了,齊國國君齊桓公決定出征孤竹國,隨他出征的有相國管仲和大夫隰朋。

齊軍是春天出征的,到凱旋而歸時已是冬天,草木變了樣。大軍在崇山峻嶺的一個山穀裏轉來轉去,最後迷了路,再也找不到歸路。雖然派出多批探子去探路,但仍然弄不清楚該從哪裏走出山穀。時間一長,軍隊的給養發生了困難。

情況非常危急,再不找到出路,大軍就會困死在這裏。管仲思索了好久,有了一個設想:既然狗離家很遠也能尋回家去,那麼軍中的馬尤其是老馬,也會有認識路途的本領。於是他對齊桓公說:

“大王,我認為老馬有認路的本領,可以利用它在前麵領路,領引大軍走出山穀。”

齊桓公立刻派人放老馬在前麵引路,果然不出管仲所料,老馬認識原來的路徑,齊軍獲救。

自相矛盾

【釋義】比喻言語、行動前後不一致或互相抵觸。

【出處】戰國·韓非《韓非子·難勢》。

古時候,有一個楚國人,以賣兵器為生,他經常拿矛和盾去賣。

好多人都來看,他就舉起他的盾,向大家誇口說:

“我的盾,是世上最最堅固的,不管多麼鋒利尖銳的東西也不能刺穿它!”

圍觀的人都湊上去看他的盾,想研究一下他的盾究竟是用什麼做的,居然什麼東西都刺不穿。

接著,那個楚國人又拿起一支矛,大言不慚地誇起來:

“我的矛,是世上最最尖利的,不管多麼堅硬牢固的東西也擋不住它一戳,隻要一碰上,嘿嘿,馬上就會被它刺穿!”

他一邊不住地誇著口,一邊還不停地舞動著他的矛,發出“呼呼”的響聲,顯得十分威武的樣子。這一下,果然又吸引來好多好多的行人。

他一見,更加得意,吆喝得也更加賣力了:

“快來看呀,快來看呀,世上最最堅固的盾和最最鋒利的矛!”

有一個人再也看不下去了,便上前拿起他的矛提起他的盾毫不客氣地對他說:“喂,假如用你的矛去戳你的盾,你猜會怎麼樣呢?”

那個楚國人啞口無言,最後萬分羞愧拿著他的矛和盾走了。

至死不悟

【釋義】指一個人到死還沒弄明白、弄清楚自己死去的原因,另外也可借喻一個人的執著。

【出處】唐·柳宗元《三戒》。

一個人的院子裏養了一頭從山裏跑回的麋鹿,由於它是初來此地又性情溫和長得驢不驢,鹿不鹿的,因此惹得家狗食欲大增,但因主人對它的庇護,因此不讓其與它親近。

但是,一聽見狗吠聲,麋鹿就驚慌失措,四腿發軟,主人看到這種情況,就想醫治麋鹿的精神創傷。他每天撫摸它的鹿角、驢尾、駱駝項,抱它接近家狗,托起它的蹄子碰碰狗鼻子,慢慢地消除了它的畏懼心理。同時,主人也對家狗進行各種各樣恩威並施的教育。隻要它嚇著了麋鹿,就敲它幾棍子。家狗很有靈性,開始媚態十足地主動與麋鹿嬉戲。

天長日久,麋鹿與家狗之間的敵意完全消除,麋鹿也從小長大,為了開闊眼界,它在主人離開之後,偷偷地從家溜出,在遊玩之中不幸的遇見了許多狗,麋鹿認為很正常,沒有任何危險,但那些狗畢竟不是家狗。眼見送上門的食物怎能放過,立即把糜鹿圍在核心圍攻,麋鹿落得了可悲的下場,它至死不悟,這狗和狗怎麼還不一樣。

過猶不及

【釋義】事情做得太過分了,跟做得不夠一樣。

【出處】春秋·孔丘弟子《論語》。

有一次,孔子與他的學生子貢閑談。談到對他的弟子看法時,子貢問道:“老師,顓孫師(子張)和卜商(子夏)兩個人,誰更好一些?”

孔子回答說:“顓孫師呢,做事好過分;卜商呢,做事有點不夠火候。”

子貢說:“那麼,是顓孫師好一些嗎?”

孔子說:“過分了和做得不夠同樣不好。”

子貢細細品味,覺得老師確實說得對。他明白,老師說的不是這兩個師兄弟的為人品德,而是說他們性格上的弱點,兩個人都有缺點,隻有把各自的缺點改正過來,那才能完善自我。

問牛知馬

【釋義】從牛的價錢中可知道馬的價錢,比喻一個人可以從側麵推究,料知事情真相。

【出處】漢·班固《漢書·趙廣漢傳》。

漢朝有個人叫趙廣漢,擅長用“鉤距”法來處理各種事情,如果他想知道馬價的話,首先不問馬價,而問其它如牛、羊等價,最後才問馬價,進行比較。他當過小官,對郡中的盜賊,鄉裏的豪俠所在地,以及屬下官吏暗中收取賄賂的事情都知道得一清二楚。

有一次,富人蘇回被兩個歹徒綁票,向他的家人勒索錢財,不一會兒,趙廣漢就帶人趕到賊人家。他讓長安丞龔奢敲門,警告賊人說:“你們把人質放了,出來自首,一定會好好對待你們,如果正好遇上皇上頒發大赦令,也許還可以免去死罪。”兩個賊見趙廣漢這麼快就追蹤過來,嚇得趕緊開門出來,叩頭請罪。趙廣漢將兩人送到監獄裏,讓獄卒以禮相待,整天好酒好肉。到冬天兩人被判處死刑,趙廣漢還預先為他們置辦棺材和喪葬用的物品,並將情況據實以告,兩人都說:“死無所恨!”

趙廣漢不但在抓捕壞人,處理案件方麵頗有神效,而且在行政處理,和管理方麵也深得百姓稱頌。

防民之口,甚於防川

【釋義】不讓百姓說話,造成的災禍比河水泛濫還可怕。現比喻壓製言論自由的危害。

【出處】春秋·左丘明《國語·周語上》。

周厲王是西周最殘暴的一代君主,他殘酷地壓迫百姓,用鐵的手腕統治人民,百姓恨透了他。

大臣召公聽到百姓的議論,就進宮對周厲王說:“老百姓都受不了啦,到處都在議論埋怨你,如果再不改變法令,以後出了亂子就難辦了。”

周厲王就想阻止老百姓發牢騷,他下了命令,不許百姓們批評朝政,還請來一個巫師,專門去監視老百姓,隻要發現還有人批評朝政,就抓來殺掉。巫師就到處刺探,發現議論朝政的人,或者是自己看不慣的人都向周厲王報告,殺了不少人。

這樣一來,老百姓都很害怕,再也不敢議論朝政了,甚至熟人在路上相遇,也隻敢交換一下眼色,根本不敢交談。

周厲王非常得意,告訴召公說:“現在沒有人敢議論、批評朝政了。”召公說:“這可不是好事啊!堵人的嘴,不讓百姓說話,比堵住河流還危險。河水被堵塞就會決口,造成洪災,硬堵住百姓的嘴,造成的禍害比堵塞河流要大得多!”

周厲王不聽召公的勸告,照樣胡作非為,暴政越來越厲害。老百姓忍無可忍,終於爆發了大規模的暴動,周厲王最後被趕跑了,周朝滅亡。

作法自斃

【釋義】自己製定法律約束自己,比喻自作自受。

【出處】漢·司馬遷《史記·商君列傳》。

商鞅是戰國時有名的政治家。秦孝公為了使秦國很快地富強起來,任用商鞅進行一係列政治和經濟製度的改革。

商鞅知道,要想讓新的法令順利貫徹執行下去,朝廷必須在百姓中建立威信。於是,他在新法頒布前的一天,派人在都城門外的空地上豎了一根長三丈的直木,並貼出告示:

“誰能把直木移動一丈遠,賞十兩金子。”

百姓們看了告示,誰也不相信有這等好事,開始沒有一個人敢去搬動這根直木。商鞅看沒人來搬動,逐漸加重酬金,十兩、二十兩、三十兩、四十兩,一直加到了五十兩。

終於,有個人壯起膽子,扛起直木搬動了一丈距離。他馬上得到了五十兩黃金,大家這才相信朝廷說話是真的。

經過這件事,秦國百姓人人遵守新法,誰也不敢違反。這樣,經過十來年時間,秦國逐漸變得富強起來了。

秦孝公死後,太子駟繼位,成了秦惠文王。由於商鞅變法,觸動了朝中一些權貴大臣的利益,他們早已對商鞅恨之入骨,秦惠文王即位後,他們趁機攻擊商鞅。在公子虔的策劃下,硬給商鞅加了個謀反的罪名,下令逮捕他。

商鞅得到消息,急忙改扮成百姓模樣,打算逃到別國去。當他逃到函穀關(今河南靈寶縣)時,已是夜晚了。

商鞅找了個旅店,準備住下歇息,店老板向他要身份證明文件,他拿不出。店老板說:“按照商君製定的新法規定,沒有證明不能住店。如果收留你住下,我就會同你一起被判罪受罰。”

商鞅聽了,暗暗連聲叫苦道:

“想不到我製定的法律,如今竟害了自己。”

最後,商鞅被秦惠文王捉住,活活處死了。

後人非常惋惜這位變法富國的良相。

作繭自縛

【釋義】蠶吐絲做繭子,把自己包在裏麵。比喻做事原希望對自己有利,結果反倒損害了自己。

【出處】唐·白居易《汪州赴忠州至江陵已來舟中示舍弟五十韻》。

古時候有一副拆字對聯,上聯是“鴻為江邊鳥”,下聯是“蠶為天下蟲”。“江”字與“鳥”字湊在一起,不正是“鴻”字嗎?“天”字與“蟲”字湊在一起,不正是“蠶”嗎?而且“蟲”在“天”的下麵。

蠶是一條小小的青蟲,胖胖的身體,嫩綠的腰肢,整天埋頭吃著桑葉,發出沙沙的響聲,然而過了一個月,蠶都銷聲匿跡了。蠶肚裏的絲在吐完之前,它們化成了一個個蛹,並且吐出絲,一層一層地把自己包繞起來,築成了一個圓形房屋——繭,蛹則藏匿其中。於是古人說它們“作繭自縛”,並且用這句成語比喻那些做事情原想對自己有益,結果卻事與願違,反使自己受害的人。

兵不厭詐

【釋義】多用欺詐的戰術迷惑對方,以獲取勝利。厭:滿足;詐:欺騙手段。

【出處】戰國·韓非《韓非子·難一》。

公元前633年,宋國與楚國交戰,宋國弱小,抵擋不了楚國,宋國急忙向晉國求援。第二年春天,晉文公派兵攻占了楚的盟國曹國和衛國,要他們與楚國斷交,才讓他們複國。楚國被激怒了,撒掉對宋國的包圍,來和晉國交戰。兩軍在城濮(今山東鄄城西南)對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