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摧枯拉朽

【釋義】摧:摧毀;枯:幹萎的草幹;朽:朽爛的樹木。比喻敵人大勢已盡,像枯朽的樹木,很容易摧毀。

【出處】唐·房玄齡等《晉書·甘卓傳》。

公元318年,琅玡王司馬睿在王導、王敦兄弟的支持和擁護下,建立東晉王朝。王敦也因此而升任大將軍、荊州牧。後來,由於晉元帝司馬睿抑製王氏勢力,王敦便暗地裏圖謀起兵反叛朝廷。

王敦在武昌起兵出發前,勸說安南將軍、梁州刺史甘卓一起舉兵東下,甘卓答應了。但到出發那天,王敦已登上戰船,甘卓卻沒有到,隻是派了一名參軍來到武昌,勸說王敦不要反叛朝廷。王敦聽了非常吃驚,說:“甘將軍沒有明白我上次和他談的意思。我隻是去消除皇上周圍的壞人,沒有他意。如果事情成功,我一定高封甘將軍,請你轉告甘將軍。”

參軍回稟甘卓後,甘卓仍然拿不定主意。這時也有謀士向他獻計,不妨答應王敦一起舉兵,待他東下後再討伐他。但甘卓怕將來說不清楚,還是不同意。

當時,湘州刺史司馬承堅決反對王敦反叛朝廷。他得知王敦舉兵東下,便派主簿鄧騫前往襄陽,希望甘卓忠於朝廷,討伐王敦。甘卓的參軍李梁勸甘卓伺機而動,不要草率行事。如果王敦取勝,他必將重用甘卓;如果王敦不勝,朝廷必將重用甘卓,讓他起兵平定叛亂。這樣,無論哪一方取勝甘卓都不會吃虧,因此不能輕易舉兵出戰。

鄧騫反駁李梁說,甘卓這樣做是腳踩兩隻船,必然會招來禍患。其實,王敦的兵馬不過萬餘,守衛武昌的不足五千,甘卓的軍隊超過王敦一倍,如果進軍武昌,一定能取得勝利。最後他對甘卓說:“甘將軍如果發兵攻打武昌,就好像摧毀幹枯的草和朽爛的樹木那樣容易,不必有什麼顧慮。”(將軍之舉武昌,若摧枯拉朽,何所顧慮乎!)

盡管如此,甘卓仍然猶豫不決拿不定主意。王敦揮軍東下,見甘卓不來響應,又派參軍樂道融去襄陽,再次勸說甘卓起兵。樂道融是反對王敦叛亂的,所以他勸甘卓起兵討伐王敦。甘卓這才下了決心,寫檄文聲討王敦罪狀,同時調兵遣將討伐王敦。

王敦得知甘卓率軍前來討伐,非常害怕,又派甘卓的侄兒、參軍甘卯請求甘卓回師襄陽。而都尉秦康勸說甘卓忠於朝廷,一舉消滅王敦。但是甘卓優柔寡斷,不聽秦康勸告,竟然回師襄陽。後來,襄陽太守周慮等人與王敦勾結,將甘卓暗害。甘卓本來可以輕而易舉地戰勝王敦,結果因為動搖不定,反而被王敦暗算。

模棱兩可

【釋義】棱:物體的角。模棱:可左可右之意。可以這樣,也可以那樣,不明確表態。

【出處】宋·歐陽修、宋祁等《新唐書·蘇味道傳》。

唐初有個叫蘇味道的讀書人,文采有點小名氣,人們把他與當時的另一位文士李嶠並稱“蘇李”。這蘇味道,據說從小相當聰明,二十歲就考上了進士,做官做到吏部侍郎;武則天執政的時候,還擔任過宰相。可是這人辦事缺乏決斷,往往這樣也好,那樣也行,從來不肯表示明確的態度。他以為這樣方可不得罪人、不出錯誤;即使錯了,也可以不負責任,以便永遠保住個人的名譽地位。《新唐書·蘇味道傳》曾記錄了他的一句話,這句話典型地道出了蘇味道圓滑的處世哲學。他說:“處理事情不要明白說出自己的意見,否則,出了錯就要後悔不及,能夠‘摸棱持兩端’為最好。”(決事不欲明白,悔誤則有悔,摸棱持兩端可也)

棱,就是棱角,也寫作“稜”。例如一根方柱,有四條棱。用手撫模任何一條棱,可以同時摸到兩個麵,而並不肯定摸哪一麵,所以叫做“持兩端”。

蘇味道這一套“摸棱持兩端”的態度,自以為很聰明,其實,就在那時的封建社會裏,也不被人們讚賞,而反被人們譏笑。人們叫他“蘇摸棱”,也叫“摸棱手”或“摸棱子”。但他後來仍不免出了岔子,被人告發,貶官到四川眉州,最後就死在四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