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漆身吞炭
【釋義】表示自毀音容,使人不能認出,以便報效恩人或報仇。
【出處】漢·劉向《戰國策·趙策一》。
春秋末期,趙襄子聯合韓、魏,共同滅了智伯,平分了智伯的土地,把智伯全族的人都殺了個一幹二淨,還把智伯的頭骨製成便器,用來裝糞便。
豫讓是智伯的一個門客,他曾受到智伯的禮遇,見智伯的下場這麼悲慘,就痛哭流涕,發誓要殺掉趙襄子,為智伯報仇。於是,豫讓裝扮成奴仆,懷裏揣著匕首,混進趙襄子家的廁所裏,準備伺機刺殺趙襄子。誰知趙襄子非常警覺,豫讓被他發現,趙襄子讓衛兵把豫讓抓了起來。趙襄子問他是什麼人,為什麼想刺殺自己。豫讓毫不隱瞞,告訴趙襄子說:“我是智伯的門客,要殺你為智伯報仇!”
趙襄子很讚賞他的氣節,就把他放了。在放他的時候,趙襄子問豫讓:“今天我把你放了,你能不能不再打我報仇?”豫讓說:“你放了我,是你對我有了私恩,但我為主人報仇是大義,我不能為了私恩而忘了大義。”趙襄子手下的人見他還要找趙襄子報仇,就要把他殺了,可趙襄子說:“我已說過要放他,不能反悔。今後我小心躲著他就是了。”
豫讓為了能混到趙襄子身邊,想方設法化裝,他用漆把身上塗了一遍,看起來就像是身上長滿了癩子,然後扮成乞丐。有一回,豫讓的妻子看見了他,從他說話的聲音判斷出他是豫讓。於是,豫讓又吞下火炭,把自己的嗓子弄沙啞了。後來,就是豫讓的妻子見了他,聽見他說話,也認不出他了。
有一次,豫讓得知趙襄子要去一座橋,就埋伏在橋下準備行刺,結果又被趙襄子發現了。趙襄子把豫讓抓起來,表示不會再放他。豫讓希望趙襄子脫掉衣服,讓他在衣服上刺幾下,對智伯好有所交待。趙襄子滿足了他的願望,豫讓如願以償,就自殺了。
精衛填海
【釋義】精衛:古代神話中的小鳥。傳說炎帝之女被海水淹死,變為精衛鳥,銜樹枝、石子,想填平東海。後比喻意誌堅強,奮鬥不止。
【出處】佚名《山海經·北山經》。
傳說在上古時代的發鳩山上有許多拓樹(桑樹)。樹上有隻小鳥,它的形狀像烏鴉,頭上有花紋,白色的嘴巴,紅色的腳爪。它的啼叫聲像“精衛!精衛!”所以人們便稱它為“精衛鳥”。
精衛鳥本是炎帝(即神農氏,傳說中我國農業和醫藥的始祖)的小女兒,名叫女娃。她很喜歡玩水,一天到東海去遊泳,不幸遇到巨浪,被海水吞沒。
女娃死後變成精衛鳥。她從不閑著,每天從西山銜著樹枝、石子飛到東海上空,將它們投下去。一天又一天,一月又一月,一年又一年,堅持不懈。原來,它決心要把東海填平,免得別人也淹死在大海裏。
“精衛填海”的故事,反映了上古時代人類同大自然艱難的鬥爭。由於當時人們抵禦大自然的能力還非常低下,大海經常吞沒人的生命財產,於是產生了填平大海的願望,精衛鳥正是當時人們征服大海的希望的象征。
晉·陶潛在《讀山海經》中詩曰:“精衛銜微木,將以填滄海。”
燕雀安知鴻鵠之誌
【釋義】燕和雀哪裏知道天鵝的誌向。比喻庸人不知有誌者的雄心壯誌。
【出處】漢·司馬遷《史記·陳涉世家》。
秦朝末年,陳勝和吳廣一起在大澤鄉揭竿而起,點燃了中國封建社會第一次全國性的農民大起義的熊熊烈火。
陳勝即陳涉,年輕時終年像牛馬一樣在地裏幹活,有一次他和幾個雇工談起對當時統治者的仇恨時說:“將來如果我們中間誰富貴了,可不要忘了窮哥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