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一不做二不休
【釋義】做一件事就不要停下來,不做則已,做了就做到底。
【出處】唐·趙元一《奉天錄》。
唐末安史之亂的時候,大將王思禮奉命率軍平叛。在一場大戰混亂之中,他的馬被敵將射死,王思禮摔倒在地。萬分危急之際,騎兵張光晟騎馬趕來,他跳下馬把王思禮扶上自己的坐騎,使他脫過大險。
叛亂平定後,王思禮升了高官,不忘張光晟的救命之恩,和張結為兄弟,並一再向朝廷保舉,從而使張的官越做越大。
京師長安發生軍隊嘩變事件。唐德宗倉皇出逃奉天(今陝西省乾縣),叛軍推立太尉朱酢為帝。張光晟依附了朱酢,做了他手下的節度使。
朱酢自稱大秦皇帝,領兵進逼奉天,張光晟當了他的副將。不料出師不利,圍城一個多月未能攻克,而各處來援救德宗皇帝的軍隊紛紛趕來。在這種情況下,朱酢、張光晟隻能退回長安。
次年,朱酢又改國號為漢,自稱漢元天皇,封張光晟為宰相。這時,唐軍將領李晟等已迫近長安。張光晟見朱酢大勢已去,便暗中派人與唐軍將領李晟取得聯係,希望歸降朝廷,李晟表示歡迎。
張光晟作為內應,勸朱酢趕快離開長安,並親自護送他出城。待朱酢逃遠後,張光晟又返回長安,率領殘部向李晟投降,李晟答應奏告朝廷,減免他叛變投敵的罪行。
但是,後來德宗皇帝卻頒下詔書,處死叛逆張光晟。李晟無法再為張光晟說情,隻好執行。
臨死前,張光晟悲哀地說:“把我的話傳給後世的人:第一不要做,第二做了就不要罷休!”
後人把他的話簡化為“一不做,二不休”的成語。
一成一旅
【釋義】古時以十裏方圓為一成,以500名士兵為一旅。比喻力量雖小卻有所建樹。
【出處】春秋·左丘明《左傳·哀公元年》。
魯哀公元年,吳王夫差率兵攻打越國替父報仇,最後越王勾踐帶領他的5000名殘兵敗將逃到會稽山上,越國大臣範蠡建議越王勾踐向吳王求和。
勾踐便派大臣文種到吳王營裏去求和。夫差打算同意,可吳國大夫伍子胥堅決不肯。他告誡夫差說:“古語說得好,‘建樹德行最好是不斷培植,去掉毒害最好是消除幹淨’。”接著,他就給夫差講了夏朝時候的一個故事。
夏朝的時候,過氏部落首領澆殺了斟灌,殺了夏朝的後相,後相的妻子後緡逃走了。後來生下一個兒子,名叫少康。少康逃到有虞部落裏,做了官。酋長還把兩個女兒嫁給少康為妻,把綸邑交給他掌管。綸邑雖然地方不大,隻有十裏見方,人口也隻有500,也就是所謂的一成一旅。但少康到那裏以後,廣施恩德,安撫下屬,積極訓練軍隊,當時機成熟後,就率兵攻打過國、戈國,滅了它們,恢複了夏朝的天下。這就是“少康中興”的故事。
“如今的吳國不如當時的過國,而越國卻超過了少康的綸邑。假如將來上天讓越國強大起來,對吳國將是極大的威脅。我們如果不乘勝消滅勾踐,將後患無窮啊!”
可是夫差被勝利弄得目空一切,根本聽不進伍子胥的意見,還是同意了越國的求和要求。伍子胥失望地對大臣們說:“唉!越國用10年生息繁衍,再用10年教育訓練,20年後一定會來報仇的。”
正如伍子胥所料,勾踐臥薪嚐膽,勵精圖治,越國真的強大起來。20年之後,勾踐率兵打敗了吳國,並且不允許吳王投降,最終,吳王在悔恨中自殺身亡。
一敗塗地
【釋義】塗地:指血肉塗抹滿地。比喻失敗到無法收拾的地步。
【出處】漢·司馬遷《史記·高祖本紀》。
漢高祖劉邦,江蘇沛縣人,年輕時任秦朝泗水亭長之職。朝廷征募建造秦始皇陵墓的工人,他奉命帶領著一批民工前往驪山。可是,途中不斷有人逃走,劉邦心裏想:“再這樣下去,恐怕還未到驪山,民工都將逃得幹幹淨淨,身為帶隊和亭長,必將受到罪責,與其如此,還不如現在就將他們都放了,自己也逃吧!”劉邦將想法向眾人一講,眾人都非常感動。有些不願逃走的,便追隨劉邦躲進荒山中。
不久,陳勝、吳廣起義。劉邦的好友在沛縣任小官吏的蕭何和曹參建議縣令說:“目前局勢,何不請劉邦回來幫助呢?”縣令即派樊噲前去邀約劉邦,不料當率領百餘部眾的劉邦到達城下時,縣令因見人數眾多,恐劉邦倚眾造反,下令關閉城門,並打算暗殺蕭何、曹參。蕭何、曹參獲知情況有變,便連夜逃到劉邦營中。劉邦來到城下,寫了封鼓動民眾造反的信,用箭射入城裏,城中百姓立即響應,殺掉縣令,大開城門迎接劉邦軍隊,並共同推舉他為首領。劉邦謙讓道:“目前天下局勢仍是混亂不平,如果你們選錯了統率者,將會使起義之事一敗塗地。”
但蕭何、曹參等人極力擁護劉邦,劉邦便不再謙讓,最後以沛縣為根據地,揭開了推翻暴秦、楚漢爭霸的序幕。
一鳴驚人
【釋義】比喻平時不動聲色,卻突然做出了驚人之舉。
【出處】漢·司馬遷《史記·滑稽列傳》。
淳於髡是戰國時齊國著名學者,他因家裏窮,年齡很大了還沒成家,隻好入贅到女家為婿。再加上他身材矮小,相貌醜陋,這在當時是很讓人瞧不起的。但他機智聰明,博學多才,從未受過屈辱。
齊威王即位以後,整天吃喝玩樂,醉生夢死,不問國政。文武群臣,也學著他的樣兒,荒功廢業,違法亂紀,遭致各諸侯國都來侵犯。在他即位後的幾年裏,三晉伐齊靈丘,魯國占領齊陽關,晉侵至齊博陵,衛奪齊薛陵,趙攻占齊甄地,齊國危在旦夕。在國難當頭之時,誰要是勸他改邪歸正,不是給關押起來,就是遭到責罵,有的甚至殺頭。
齊威王有個怪癖,喜歡聽笑話,猜謎語。淳於髡滑稽幽默,言語風趣,他打算用謎語來勸告齊威王。
一天,淳於髡來到宮廷求見齊威王。齊威王正在飲酒作樂,廳堂裏一群歌伎正伴著靡靡之音,翩翩起舞。齊威王正陶醉其中,見到淳於髡後很不耐煩,連說:“你沒看見我正忙著呢,有事明天再說。”
淳於髡說:“大王,我最近聽到一則謎語,特意來講給您聽。”
齊威王一聽謎語,高興地說:“好啊,快講,快講。”
淳於髡說:“咱們齊國有隻大鳥落在大王的庭院裏,三年的時間,它不飛也不叫。大王,您知道這是隻什麼鳥嗎?”
淳於髡剛一講完,齊威王就說:“此鳥不飛則已,一飛衝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
原來,齊威王以前荒淫無度,隻不過是個假象。當時齊國的政權掌握在卿大夫手中,他自己需要觀察、考察一下,哪個是忠,哪個是奸。
齊威王聽出淳於髡是用謎語諷喻他,他認為時機已經成熟,於是決心整頓朝綱,收複失地,振興齊國。
第二天,齊威王召集大臣們入宮,嚴肅地說:“從今天起,我要整頓朝政,有功的,加以獎勵;對那些危害國家的,要嚴加懲罰。獎懲先從縣吏開始,你們說一說下麵縣吏的情況?”
大臣們吞吞吐吐,沒人能說出來,齊威王加重了語氣又問一遍,有幾個大臣說:“阿城縣令很好,即墨縣令最壞。”
齊威王下令全國72名縣令都到都城述職,還在大殿前放了一口大鍋,煮得滾開。大臣和縣令上朝後,齊威王把所知情況統統擺出來。下令將阿城縣令扔到滾開的大鍋裏煮了。
原來,齊威王早已派心腹將各個官員的情況摸透了。即墨縣令為人正直,從不賄賂大臣,因此無人說他好話,而阿城縣令荒廢縣政,巴結上司,行賄受賄,所以許多大臣為他說好話。
接著,齊威王又命令將幾個顛倒黑白的大臣也扔到鍋裏。從此,齊國上上下下,人人震驚恐懼,百官不敢為非作歹,都盡心竭力供職,齊國上下大治。同時,又收回了失地,加強了國防。二十多年諸侯國再不敢小視齊國。
九死一生
【釋義】命運不濟,多次瀕臨絕境。也用來形容曆盡艱險,死裏逃生。
【出處】楚·屈原《離騷》。
戰國時期的偉大詩人屈原,一生憂國憂民,牽掛百姓疾苦,即使遭到奸人陷害而被流放時,仍為國家的命運而擔憂,在他的不朽之作《離騷》中,有一節是這樣寫的:
長太息以掩涕兮,
哀人生之多艱。
餘雖好修姱以鞿羈兮,
謇朝誶而夕替。
既替餘以蕙纕兮,
又申之以攬茞。
亦餘心之所善兮,
雖九死其猶未悔!
大意是:“我經常深深地歎息,用袖子擦去滿眶的眼淚,因為我時刻思念著楚國百姓,他們是那樣艱辛、勞累!我隻不過是追求美好的德行,卻招來辱罵,竟然丟掉官位。流放我、迫害我、侮辱我,因為我身上戴著蕙草,因為我采集了芳草、佳卉!怕什麼!隻要是我真心喜愛的,即使為它死亡九次,也決不後悔!”成語是由這首詩的最後一句演變為“九死一生”。
人心所向
【釋義】眾人都有共同的向往。
【出處】唐·房玄齡等《晉書·熊遠列傳》。
晉朝人熊遠很有威望,人們敬重他為官清廉、孝敬父母,而且平易近人,待友誠善。
熊遠在年輕時便胸懷大誌,立誌做國家棟梁。一次,縣令召他到縣衙門做功曹,但他卻辭謝不從。人們看他不願做官,但又希望這樣的好人做官,為了讓他能為百姓謀利益,便強行為他穿上官服,戴上官帽,拉著他來到縣衙裏,他才勉勉強強地做了這個功曹。
熊遠在縣衙裏辦事認真,處事公道,深受百姓的愛戴,他的名聲越傳越遠。他到縣裏僅僅10天,郡裏便看上了他,將他提拔到郡裏做官。來到郡裏,熊遠見到太守,頭一件事便是對太守說:
“大人,你還是讓我回去吧,我能辭退大官不能辭退小官,請讓我回到縣衙去吧!”
太守哪裏肯放他硬是讓他留在郡裏。在郡裏他又為國家和百姓做了許多好事。
後來,熊遠成了司馬睿的主簿。當時晉朝執政的是湣帝司馬鄴。有一年新年,朝廷要舉行盛大慶祝活動,為了使慶祝更有氣氛,朝廷安排要歌舞奏樂。
熊遠認為這樣做有些太過分,與當時國家的危難局麵非常不相稱。因為連年的戰爭與災害,使國庫空虛,現在朝廷的開支都處於維持現狀,再拿出錢來大肆鋪張,這錢從哪裏出?惟一的辦法就是到百姓那裏去搜刮,這無疑又要給百姓的生活雪上加霜,使他們更加苦不堪言。
於是,熊遠決心上書勸諫晉湣帝。他連夜起草奏章,第二天早朝便急急忙忙地呈了上去。在上書中,熊遠寫道:
“上古時候,堯帝死後四海之內都停止演奏音樂。《禮記》一書說,遇到凶年喪事要減少飯食,撤去奏樂。現在晉懷帝剛剛死去不久,賊人當道,人神共忿。天子應與百姓同憂,人心所歸向的隻是道德與仁義(人心所歸,惟道與義)。我勸天子應該提倡忠孝之儀,宣揚仁義之統,不要搞那些聲色犬馬的玩藝。這與社稷安危、與百姓安危都沒有什麼好處。臣下所言如有一定的道理,就請聖上不要再搞那些不必要的東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