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人人自危

【釋義】由於殘酷的統治,人人都感到危險。

【出處】漢·司馬遷《史記·李斯列傳》。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巡視天下,丞相李斯陪同。他從浙江到山東,當行到沙丘(今河北省廣宗、平鄉一帶)時,因病重不治而亡。

臨死前,秦始皇留下遺詔,命令太子扶蘇將統領兵馬的大權交給大將蒙恬,他本人則立即到鹹陽為秦始皇辦理喪事,並讓他繼承皇位。

當時秦始皇的遺詔和玉璽都在宦官中車府令兼符璽令趙高手裏,他對秦始皇的小兒子胡亥說:

“皇帝的遺詔是讓長子扶蘇即位,而你連半點功勞都沒有,一旦扶蘇即位當了皇帝,你連尺寸的封地也得不到,可怎麼辦呢?”

胡亥聽了趙高的話,半天也沒能明白他的意思,於是趙高便將話挑明了說給胡亥聽。他說:

“詔書和玉璽都在我手上,現今皇帝死訊和詔書內容隻有你我和李斯知道,隻要將詔書上扶蘇的名字,改成你胡亥的名字,那麼當皇帝的就是你了。”

胡亥開始心中有許多顧慮,便沒有同意,但他經不住趙高的百般引誘和勸說,最後他有些擔心地說:

“丞相李斯也知道詔書的內容,如果不征得他的同意,恐怕這件事很難辦成。”

趙高信心十足地對胡亥說:

“這你放心,隻要你同意,李斯那裏我去說,不會有什麼大問題。”

胡亥心中何嚐不是一百個願意,有這樣的好事,讓他當一個現成的皇帝,何樂而不為。於是,便將一切交給趙高去安排。

趙高馬上找到李斯,問李斯說:

“遺詔上讓扶蘇即位,請問,你與大將蒙恬的功勞誰大?論能力誰強?論威信誰高?論與太子扶蘇的關係誰更親近?”

李斯不知趙高葫蘆裏賣的什麼藥,便老老實實地說:

“這些我都不如蒙恬。”

趙高聽了接著說:

“那麼將來扶蘇當了皇帝,一定會任命蒙恬為丞相。你的榮華富貴可就難保了。依我之見,不如私下修改詔書,立胡亥為皇帝,你仍然可以做丞相,不知你意下如何?”

李斯經不住趙高的利誘與威脅,最後勉強同意了趙高的意見。

在趙高的精心策劃下,胡亥登上了皇帝的寶座,成為秦王朝的第二代皇帝,曆史上稱為“秦二世”。

胡亥登上皇位後,趙高警告他說:

“你現在還沒有到安心享樂的時候。你當上皇帝後,你的兄弟、姐妹都會非常不高興,先朝的大臣們對你也不會服氣,還有,大將蒙恬擁兵在外,隨時都有謀反的可能,你可要事先想出防範的辦法呀!”

在趙高的慫恿下,胡亥下令殺死了自己12個兄弟、10個姊妹,並將大將蒙恬逼得自殺身亡。

一時間,秦國京城鹹陽籠罩在一片恐怖之中。秦二世實行嚴苛的法令,使得新老大臣們都擔心被殺(法令誅罰日益深刻,群臣人人自危,欲畔者眾)。

這種危機使人們心頭反抗的情緒越積越多,朝野上下都在醞釀一陣暴風雨。不久,大澤鄉陳勝、吳廣起義爆發了,拉開了秦王朝走向滅亡的序幕。

人琴俱亡

【釋義】比喻對知己、親友去世的悼念之情。

【出處】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份逝》。

晉代大書法家王羲之有七個兒子。他這七個兒子中,比較有名氣的有五個。其中又有四個在《晉書》中有傳,可謂名垂青史。

長子玄之早年夭折,不大為人們所知;次子凝之死於戰亂之中,所以對他的事跡的記載也不多。對於他的兒子記載較多的是徽之和獻之。特別是獻之,他是繼父親王羲之之後又一位大書法家,與父親並稱“二王”。

王徽之字子猷,曾在大司馬桓溫帳下作過參軍。王徽之性格狂放,不拘小節。有一次,大司馬桓溫問他:“現在你負責哪一項工作?”

王徽之回答說:“我好像是管馬的!”

桓溫又問:“你管多少馬?”

王徽之回答:“我連馬都不知道,怎麼會知道它的數量呢?”

後來王徽之被調到車騎將軍桓衝的帳前,作騎兵參軍。一次,王徽之與桓衝出門,恰逢暴雨傾盆,王徽之立即跳下馬,鑽入了桓衝的車中。進到車裏,他對桓衝笑笑說:

“外麵下雨,你怎麼好意思獨自坐一輛車呢?”

王徽之曾在山陰後住,這天夜裏,大雪初停,一輪明月照得四野生輝,銀白世界讓人生出許多遐想。王徽之忽然想起好友戴逵家住郯溪,王徽之駕起小船,趕了一夜路,來到戴逵的家門前,可是,連招呼也沒打,竟返身回去了。

有人知道了這件事就問他:“你這算怎麼回事呀?”

王徽之回答說:“我乘著興致而去,到了那兒,訪友的興致已經盡了,興致滿足了就回去,為什麼一定要見到戴逵呢?”(乘興而來,興盡而返)

王徽之的弟弟王獻之,不僅精於書法,而且善於繪畫,為人則風流倜儻,豪放不羈。

一次,一個小偷潛入他的住宅進行盜竊,將他屋裏的物品偷了個精光,小偷正要走,他卻不慌不忙地對小偷說:

“梁上君子,那條青氈是我家的舊物,請把它給我留下。”

一句話把小偷嚇跑了。

王獻之任秘書丞時,有一次路過吳郡,聽說顧辟疆家的花園景色秀美,便沒有征得主人的同意,就闖進去遊玩。事後,甚至連招呼也沒有與主人打一聲。顧辟疆毫不客氣地批評王獻之說:

“對主人傲慢是不懂得禮貌,自以為高貴是不懂得道理,有了這兩樣就是為人所不齒的瘋子。”

王獻之聽罷,既不生氣,也不往心裏去。

後來王獻之病重,有術士說:

“如有替代,病會好轉。”

王徽之聽說,表示願意替代。術士對王徽之說:

“你也活不長了,替代有什麼意義!”

沒過多久,王獻之便死去了。王徽之趕來吊喪,他沒有痛哭,而是取過王獻之生前用過的琴來彈奏,但怎麼也彈不成曲調,不禁仰天長歎道:

“嗚呼子敬(王獻之的字),人琴俱亡。”

後來,這個成語就用來表示:看到遺物,悼念死者的悲痛心情。

萬馬齊喑

【釋義】所有的馬都肅然無聲。比喻人們沉默不語的沉悶局麵。

【出處】清·龔自珍《己亥雜詩》。

清代著名的詩人和文學家龔自珍,也是近代資產階級改良主義的先驅者之一。

龔自珍27歲中舉,11年後才中進士。倒不是他不肯用心,而是因為他從小討厭那些禁錮思想的八股文,不願寫華而不實的文章;他所鑽研的,都是對興國濟世有作用的學問,並以此為傲。

參加殿試時,龔自珍交卷最早。便離開了考場,有人問他考得怎樣,他把文章內容大概說了一遍,朋友們慶賀說:“龔老兄一定高中榜首!”

龔自珍哼了一聲,說:“那要看清朝的國運如何了!”言外之意就是,如果主考官選中了我,那清朝就會因為有我龔自珍而振興;如果沒有我的盡心竭力,大清的運數就盡了。

龔自珍絕無嘩眾取寵之心,他的文章都是關係國計民生的議論,其中關於開發西北的意見最為精當實用。

然而,龔自珍隻在京中做了10年無足輕重的閑官,英雄無用武之地,政治抱負不得施展,而且時常受到排擠。這10年,他目睹清王朝的昏庸腐朽,認為這是一個聰明才智被扼殺的時代,所以,他剛剛48歲,就借口侍奉年邁的父母,離官回鄉了。

道光十九年(公元1839年),龔自珍在南下途中,共寫了3l5首七言絕句。到家後整理成集,因那年幹支紀年為“己亥”,故起名為《己亥雜詩》。

其中有一首是這樣寫出來的:那是七月初的一天,火辣辣的太陽烤得龔自珍滿臉淌汗。路上行人極少。不遠處卻是鍾鳴鈸響,樂聲悠揚。龔自珍舉目望去,卻見一座古廟前旗幡高掛,青煙繚繞,一群善男信女正在道士們引導下,向神龕裏的玉皇大帝、雷公風神頂禮膜拜,乞風求雨。

龔自珍聯想到這條路上所看到的田園荒蕪、民生凋敝的景象,覺得在這毫無生氣的時代,必須要有各種各樣的優秀人才來實行大的改革,才能打破這死氣沉沉的局麵。自己曾多次上書朝廷,要求變革現實,富國強民;這種主張不僅得不到實現,反而屢遭打擊和迫害。此時此刻,龔自珍滿腔的憤懣,頓時化作對大地風雷的殷切呼喚、對改革圖新的熱切要求,一詞一句撞擊胸膛,於是吟出一首詩來:

九州生氣恃風雷,

萬馬齊喑究可哀。

我勸天公重抖擻,

不拘一格降人才。

龔自珍在詩中提出的革新要求,表達了人民的希望,也是資產階級改良主義的心聲。

詩中還引申出“不拘一格”這個成語,比喻不局限於一種規格、方式。

千裏送鵝毛

【釋義】比喻禮物雖輕而情意深厚。

【出處】南宋·羅泌《路史》。

唐朝時,每逢朝廷有什麼喜慶活動,各地的地方官都要給皇上送禮,禮品主要是各地的特產。

有一年,有個叫緬伯高的南方官吏,受太守的委托,送幾隻活天鵝到京城去進貢給皇上。因路途遙遠,還要照顧幾隻天鵝,緬伯高一路上是十分辛苦。

當他走到一個大湖邊時,覺得很疲倦,就決定休息一下,洗個臉再走。他下了馬,洗了把臉,覺得精神也好了許多。他又把馬牽過來,讓它也喝了點水,又見那幾隻天鵝身上也是灰撲撲的,就把天鵝也拿到水中洗洗,天鵝下了水,都異常興奮。緬伯高一時疏忽,就鬆了手。那幾隻天鵝在水邊遊了兩下,忽然翅膀一抖,飛了起來。緬伯高一見,汗都嚇出來了,忙伸手去抓,哪裏還抓得著,隻是抓掉了天鵝的兩根羽毛,天鵝則長鳴一聲,飛上藍天,一會兒功夫就蹤影皆無了。

緬伯高看到天鵝跑掉了,急得冷汗直流。回去重拿吧,時間來不及,空手進京也肯定不行,怎麼辦呢?他低頭看著手中的鵝毛,靈機一動,心想,也隻有這樣了!於是就把鵝毛收好,重新上路。

緬伯高到了京城,正好趕上皇帝召見各地使者。大家都帶上禮品,去朝見皇上。各地送的禮品都是像模像樣的,隻有緬伯高與眾不同,他兩手托著一根鵝毛,恭恭敬敬地呈上,說:“我們路途遙遠,太守派我千裏跋涉,專程送來一根潔白的鵝毛。禮品雖然很輕,但我們孝敬皇上的情意和大家一樣,是很真誠的。”

皇帝聽了,很高興地收下了鵝毛,還給了他很豐厚的獎賞。

“千裏送鵝毛”又作“千裏鵝毛”或“千裏贈鵝毛”。

寸草春暉

【釋義】“寸草”指小草,象征子女,“春暉”指春天的陽光,象征母親的慈愛。比喻父母的恩情深重,難以報答。

【出處】唐·孟郊《遊子吟》。

唐代的詩人孟郊,寫過一首題為《遊子吟》的詩。這首詩以富有感情的言語,表達了一位慈母對即將離開自己的兒子的深深的愛,讀來令人感動。全詩隻有短短六句,大意是這樣的:

即將漂泊異鄉的兒子啊,

你身上穿的衣裳是母親手中的線縫做的呀。(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

臨行時讓我把這衣裳縫得密密的,

怕的是在外日子久了會破損。(臨行密密逢,意恐遲遲歸。)

誰說做兒子的這顆像小草一樣稚弱的心,

能報答得了母親那像春天陽光一樣的慈愛呢?(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