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一孔之見
【釋義】“一孔之見”比喻狹小片麵的見解。
【出處】此典出自《申鑒·時事》:“有鳥將來,張羅待之,得鳥者一目也。今為一目之羅,無時得鳥矣。”
這段話意思是說:
鳥兒就要飛來了,一個捕鳥人布下了羅網等待著。
一會兒,鳥兒飛來,當即就被捕獲了。捕鳥人把網收起來一看,發現鳥被縛在一隻網眼裏。於是,他回去製作了一張隻有一個孔眼的網,拿到原處張設起來,興致勃勃地等候著。
但是,他再也沒有捕到一隻鳥。
一日千裏
【釋義】一日能行千裏,原指速度快,現用以形容進步神速。
【出處】漢·司馬遷《史記·刺客列傳》。
荊軻為戰國末期著名的刺客,衛國人,人稱慶卿,後來遊曆至燕國,人們又稱他為荊卿。
荊軻喜歡讀書、擊劍。在燕國時,和殺狗的高漸離交情甚深。高擅長擊築(讀zhu。當時一種擊弦樂器),兩人每日在街市共飲,喝到酒興上來的時候,高漸離擊著築,荊軻依調子高歌,他們時而仰天大笑,時而相對而泣,在大廳廣眾當中,一副旁若無人的樣子。
荊軻為人深沉好學,燕國的一位著名人士田光很看重他,因為田光深知荊軻不是一個平庸之輩。
燕國的太子名叫丹,曾在秦國做人質,期間飽受秦王的淩辱,太子丹心懷怨恨,從秦國逃回了燕國。
這時,秦國日益強盛,不斷向東擴展勢力,出兵攻掠齊、韓、魏、趙乃至南方的楚國,眼看快要打到燕國了。燕國國小力弱,麵對秦國的威脅,君臣上下都在擔心大禍將至。
燕太子丹更急於報仇雪恨,但苦於力量太弱,找不到對付秦王的有效辦法,便請教他的師傅鞠武。
鞠武先講了當前秦國勢不可擋的形勢,勸太子丹不要去惹秦國,但太子一再問他還有什麼別的良策,鞠武一時也拿不出個好主意。
後來,秦國將軍樊於期得罪了秦王,逃至燕國,太子丹收留了他。鞠武力諫太子丹,說這樣更會惹怒秦國,並說:
“希望太子立即把樊將軍送到匈奴人那裏去,以免秦國以此為借口找我們的麻煩。我們可以聯合各諸侯國及北方的匈奴人,共同對付秦國。”但太子丹既不肯送走樊於期,又覺得鞠武聯合各國的計劃太遙遠,在太子丹一再請求下,鞠武建議跟田光商量一下,於是請來田光與太子見麵。
太子讓左右的人全都退下後,然後挨近田光,含蓄而神秘地說:
“燕秦兩國勢不兩立,請先生考慮這件事……”
田光心中清楚,回答說:“我聽說:駿馬處於壯盛時期,一日可馳千裏;等到它衰老了,一匹劣馬也能跑得比它快。(臣聞騏驥盛北之時,一日而馳千裏;至其衰老,駑馬先之。)太子您聽到的關於我的傳聞,那是我年輕時的事了,我現在老了,精力衰竭了!不過,我雖然不能替太子去辦國家的大事,但我的好友荊卿卻是可以擔負重大使命的啊。”言罷,田光答應介紹荊軻來與太子共同商議。
田光把荊軻引薦給了太子丹以後,為了解除太子丹的疑慮(擔心田光因知道謀刺秦王的計劃而泄密),便自殺而死。
後來荊軻到秦國去謀刺秦王嬴政,但沒有成功,荊軻當場壯烈而死。而荊軻刺秦王這一悲壯感人的故事,則千古流傳。
一絲不苟
【釋義】苟:苟且,馬虎。絲毫也不馬虎。形容辦事極為認真。
【出處】清·吳敬梓《儒林外史》。
明朝時候,皇上下令禁止宰牛,就是信奉回教的人也不例外。
一個信奉回教的鄉紳為了能夠吃上牛肉,就托人送了五十斤牛肉賄賂知縣湯奉。湯奉也是個回教徒,他也十分想吃這牛肉,但又不敢違抗皇帝的禁令。這時鄉紳張靜齋與舉人範進正來府中拜訪。於是問張靜齋:“你是做過官的,有關禁止宰殺耕牛的事正該與你商量。剛才有幾個信奉回教的人為了開禁,送來五十斤牛肉,請求我對他們稍微寬鬆些。你看是接受還是不接受?”
張靜齋搖頭道:“這萬萬使不得。你我都是做官的人,心中應當隻有皇上,哪裏顧得上回教的人?想起洪武年間的劉老先生(指劉伯溫),洪武私訪到他家,正巧江南張王(指張士誠)送來一個菜壇子。當麵打開一看,是一壇金子。皇上大為惱火,第二天就把劉老先生貶為青田縣知縣,後來又用毒藥把他毒死了。”
湯奉見張靜齋說得頭頭是道,不得不信,於是急忙請教該如何處置為好。張靜齋說道:“世叔可在這件事上大作文章。把那位老者抓起來,打他幾十板子,再把一麵大枷給他帶上了,把送來的牛肉堆在大枷上麵,並且在旁邊貼出一張告示,說明他們大膽妄為,知法犯法,讓他遊街示眾。如果上司知道你辦事這樣一絲不苟,那麼你升官發財就指日可待了。”
湯奉聽了,連連點頭:“十分有理。”便照此辦理了。
一字千金
【釋義】形容某些文字價值很高。
【出處】漢·司馬遷《史記·呂不韋傳》。
戰國末期,大商人呂不韋不惜巨資,把作為人質的異人立為秦國國君。異人當了秦王之後,為報答呂不韋的恩德,封呂不韋為丞相,成為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大人物。由一個商人搖身一變,成了進退百官的權威,朝中的大小官員嘴上不說,心裏卻很不服氣。呂不韋也知道他的政治資曆太淺,人們可能會在私下議論,他覺得提高聲望是讓人們服氣的最好辦法。但怎樣才能迅速提高聲望呢,他一時竟想不出什麼好辦法來。呂不韋為此大傷腦筋,最後召集門客進行商議。
有的門客建議呂不韋率兵出征,滅掉幾個國家,以此來樹立威信。有人立即反對說:“這辦法有百害而無一利,即使把仗打勝了,回來也升不了官,因為沒有比丞相再高的職務了。重要的是戰爭風險太大,誰也沒有必勝的把握,萬一戰爭失利,結果會適得其反。”
有人說:“我們知道孔子的學問很好,那是因為他寫了部《春秋》,孫武能當上吳國的大將,是因為吳王先看了他寫的《孫子兵法》,我們為什麼不能寫部書,既能揚名當世,又能垂範後代呢?”
呂不韋認為這個辦法很好,命令門客立即組織人員撰寫。
呂不韋當時有三千門客,很快寫出二十六卷,一百六十篇文章,書名題作《呂氏春秋》。書寫成後,呂不韋命令把全文抄出,貼在鹹陽城門上,並發出布告:“誰能把書中的文字增加一個或減少一個,甚至改動一個,賞黃金千兩。”
布告貼出許久,人們畏懼呂不韋的權勢,竟無人敢來妄加評論。
一字之師
【釋義】某些詩文,因改動一個字後,變得更加精簡完美。則稱改動的人為“一字之師”。
【出處】宋·陶嶽《五代史補》。
鄭穀是晚唐著名詩人,他從小聰明好學,七歲時即能寫詩,長大後他寫的詩更富盛名,被廣為傳誦。
鄭穀考中進士,當過幾年官。但他畢竟還是更熱愛寫詩,對當官缺乏興趣,甚至產生了厭倦情緒,於是就辭官回到宜春(今江西宣春)去隱居。他在這裏讀書寫詩,經常與一些文人墨客在一起飲酒做詩,互相唱和,詩名也越來越大。
有個叫齊己的和尚也很愛寫詩,在當時也頗有些名氣。他很仰慕鄭穀,有一次他雲遊到了宜春,就帶上自己寫的詩去拜訪鄭穀,請鄭穀給予指點。
鄭穀見這個年輕和尚的詩寫得不錯,又這麼虛心求教,非常高興。他仔細地閱讀了齊己的詩,還不住地加以評點。當他讀到一首題為《早梅》的詩時,看到其中有這麼兩句,“前村深雪裏,昨夜數枝開。”鄭穀又反複讀了兩遍,笑著對齊己說:“詩很不錯,隻是‘數枝開’似乎還可以斟酌。這首詩是寫早梅,應突出一個‘早’字,梅花已開了數枝,就不算最早,不如改為‘一枝開’,可能會更好些。”
齊已聽了,覺得鄭穀的一字之改,不僅文題切合,而且韻味無窮。確實是改得妙。他對鄭穀更加佩服,馬上向鄭穀行拜師禮,並向鄭穀表示由衷的感謝。
一問三不知
【釋義】對事情的開始,發展、結果都不知道。
【出處】春秋·左丘明《左傳·哀公二十七年》。
春秋諸侯爭霸時,晉國的大夫荀瑤率大軍攻打鄭國,鄭國抵擋不住晉軍的進攻,於是派大夫公子般到齊國求援。齊國就派大夫陳成子率軍前去救援。
陳成子率領軍隊冒著大雨渡過了濮水,來到陣前。荀瑤見齊軍軍容嚴整,心裏有點害怕,一邊下令撤軍,一邊派一位使者去齊軍營地拜見陳成子。使者說:“我們的統帥讓我向您解釋:這次晉國出兵,其實是為了替您報仇。您陳大夫這一族,是從陳國分支出來的。陳國雖然是被楚國滅掉的,但卻是鄭國的罪過。所以,敝君派我來調查陳國被滅的原因,同時問問您是否在為陳國憂愁。”
陳成子聽了使者的話,知道這是荀瑤編造出來的謊言,根本不相信。
晉國的使者走後,有個名叫荀寅的部將報告陳成子說:“有一個從晉軍中來的人告訴我說,晉軍打算出動1000輛輕車來襲擊我軍的營門,要把齊軍全部消滅。”
陳成子說:“出發前國君命令我說:‘不要追趕零星的士卒,不要害怕大批的人馬。’晉軍即使出動超過1000輛的戰車,我也不能避而不戰。你竟然講出壯敵人威風、滅自己誌氣的話!回國以後,我要把你的話報告國君。”
荀寅自知失言,後悔地說:“今天我才知道,自己為什麼總是得不到信任而要逃亡在外了。君子謀劃一件事情,對事情的開始、發展、結果這三方麵都要考慮到,然後向上報告。現在我對這三方麵都不知道就向上報告,怎能有好的結果呢?”
幾天後晉軍撤兵,陳成子也率軍回國。
成語“一問三不知”,就是從荀寅的話中概括出來的。
一張一弛
【釋義】“一張一弛”比喻合理安排工作,做到有鬆有緊,勞逸結合。
【出處】此典出自《禮記·雜記下》:“一張一弛,文武之道也。”
春秋時代,孔子的學生子貢有一年年底去觀看群眾性的祭神活動,回來後,孔子問子貢道:“你看,那些人高興麼?”子貢回答說:“那些人欣喜若狂,又是叫,又是跳,又是喝酒,我不明白他們為什麼那樣高興?”孔子說:“老百姓一年到頭都在幹活,隻有這麼一天的娛樂,這裏頭的道理還不清楚嗎?叫老百姓隻幹活不休息,周文王和周武王是不會那樣做的;叫老百姓隻休息而不幹活,周文王和周武王也不會幹的。‘一張一弛,文武之道也。’(意思是:叫老百姓有勞有逸這才是周文王和周武王治理國家的根本辦法)”
一知半解
【釋義】“一知半解”表示對問題了解得不深不透,所知不多。
【出處】此典出自清代禦選《唐宋詩醇》卷三十二:“洵乎獨立千古,非一代一人之詩也;而陳師道顧謂其初學劉禹錫,晚學李太白,毋乃一知半解。”
宋朝詩人陳師道讚揚蘇東坡的詩,初學劉禹錫,後學李太白。到了清朝乾隆十五年禦定的《詩醇》中卻不認同這種說法。在《詩醇》中評論蘇軾的詩時寫到:“洵乎獨立千古,非一代一人之詩也;而陳師道顧謂其初學劉禹錫,晚學李太白,毋乃一知半解。”意思是說:相信宋代大詩人蘇軾的詩是獨立千古,不能把它當作一個時代一個人的詩來看,而宋代詩人陳師道認為蘇軾的詩起初學劉禹錫,晚期學李太白,這是對蘇軾的詩了解不充分的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