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後三天,魏軍並未向南進攻,而是將廣陵城下的將士及糧草物資先後運往了對岸的鬆陽,直到三天後方才運送完畢。
第四天,見後勤之事已經完畢,王翦便率大軍向南直撲延陵。
延陵不過是一座小城,根本就無法容納項燕的十五萬大軍。
項燕本人也明白,憑借著延陵及自己手下的這點兵力,根本就無法阻止魏軍。
可明白又如何?延陵的背後就是楚都吳城,一旦延陵被破,吳城也將不保,故而,項燕也隻得咬牙與魏軍一戰。
江東之地,七山二水一分田。
其實,這也說明了,江東之地,根本就不利於大軍作戰。
特別是在戰國時代,江東的交通條件又極其的差,故而,即便王翦有四十餘萬大軍,可也不能說是占據了絕對優勢。
不過好在,魏軍之中的魏武卒便是當年吳起為了對抗秦國而組建的,特別善於山地作戰,其在崎嶇的山路上奔跑騰躍,如履平地,故而,江東的這些丘陵對於他們這些習慣了在大山之中訓練的人來說,可謂是如魚得水。
更何況,去年為了進攻巴、蜀兩地,王翦還特意訓練了一支山地兵。
也就是說,本來沒有多少優勢的魏軍,麵對楚軍已經占據了絕對的優勢。
其實還有一點忘記說了,那就是楚國國內雖然多山,可楚國卻並未訓練過專門用於山地作戰的軍隊,這也為楚國的慘敗打下了基礎。
其實,這個時代的兵種還是很單一的。因為在戰國二百餘年的曆史上,大多數的戰爭都發生在中原地區。
而中原地區地勢平坦,又無大山大水,故而,各國很少會去訓練別的兵種。
也因此,楚國並未發揮出自己特有的優勢,因為他們根本就沒有這個意識。
魏軍這邊,有了具體部署之後,王翦便親自率領五萬武卒及兩萬山地兵向延陵進發,而靳歙則率大軍在後,直接向延陵撲去。
“報!”一斥候匹戰馬飛快的駛入延陵城外的楚軍軍營,來到項燕帳下方才停下。
下馬,斥候闖入項燕營帳內回報道:“啟稟將軍,王翦正率七萬人馬向我軍方向而來,現在距離我軍軍營不到十裏。”
“再探!”項燕吩咐一聲,便召集軍中將領商議,“斥候剛剛探得的消息,王翦親率七萬人馬趕來,不知諸位有何對策?”
有將領道:“王翦雖能征善戰,但竟然敢率七萬人馬攻打我軍,我看他是不要命了。”
“是啊,我軍有十五萬人馬,足足是王翦的兩倍有餘,此戰王翦竟然如此囂張,隻怕真的活不耐煩了。”
“請將軍下令,命末將帶十萬人馬,末將必斬王翦頭顱獻給將軍。”
……
一時間,營帳中各種聲音都有,但無一例外,他們都認為此番王翦是輕敵冒進,必敗無疑。
可項燕卻感覺哪裏不對,因為以項燕對王翦的了解,王翦並不是容易居功自傲之人,也不會因為幾場勝利就得意忘形,故而遲遲沒有下達命令。
這時,有將領急了,說道:“將軍,王翦雖能征善戰,又一向謹慎,可那都是以往,而現在的王翦是那個先滅趙,後破秦的王翦,隻怕性格早已發生了變化也說不一定,還請將軍速速下達軍令,否則待王翦到達我軍營前,隻怕我軍就是想擺開軍陣也是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