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翦和蒙家的關係不再細說,單說王翦剛剛到達河西不到三天,嬴政便派蒙恬為主將,統兵三十萬來到洛水西岸的重泉駐守,大戰似乎一觸即發。
可王翦到達河西之後,卻遲遲沒有動兵,足足有半個月的時間。
這天,王翦收到了龐癝的來信之後,方才下令大軍從臨晉向西出發,在洛水東岸擺下陣勢,和洛水西岸的秦軍隔河相望。
為何王翦要待半個月之後方才動兵?
其實這還要從龐癝的謀劃開始說起。
龐癝自決定讓王翦領兵五十萬向河西進發之後,便又令張耳為主將,張良為軍師,秘密前往漢中,又下令從巴、蜀漢中三地征召五萬青壯,意圖從漢中出發,沿棧道直撲陳倉關,給秦國來一個關門打狗。
熟知曆史的人都知道,在戰國時期,由關中通往隴西隻有陳倉關一條道路可以走。如果魏國能在秦國反應過來之前突然占據陳倉關,那就意味著秦國除除卻關中之外,隻能向西北經烏氏逃往更加荒蕪的河西走廊那裏。
可無論秦國逃是不逃,都意味著秦國滅亡無疑。
這是因為河西走廊即便在西漢初期,也還是一片荒蕪,並未得到開發,如果秦國逃到那裏,隻怕兩三代人之後,那裏隻會再多一個遊牧民族,而再無秦人存在了。
正是因為如此,龐癝才料定到時候即便嬴政本人想要逃亡,隻怕其手下大臣及將士也不願意逃到那裏。
畢竟,即便投降了魏國,他們這些亡國貴族可能一下子會成為平民。
可要到了河西走廊那裏,他們的生活水平隻怕連平民都不如。
當然,從關中到隴西並不止陳倉一條道路,還有一個回中道。
可如果經過回中道前往隴西的話,要翻越數百裏的大山,才能到達最近的城邑綿諸。
這數百裏的大山可不像王翦伐蜀的那些大山一樣。
王翦伐蜀時,從巴郡到蜀郡還是有棧道可以行走的。
可是從回中到綿竹的這數百裏的大山,別說棧道了,即便連一條像樣的小路都沒有,亦或者說,那裏是一片荒山野嶺,根本就找不到一處人家。
而且,魏國在占據了陳倉關之後,會眼睜睜的看著綿諸城在自己的身後不管不問嗎?
顯然不會。
如果秦國從那裏逃遁,十有八九會迷失在茫茫大山之中。
故而,秦國一旦敗亡,可選的道路就隻有兩條。一是投降魏國,二是逃往河西走廊那裏與羌狄為伍,沒有第三條道路可以選擇。
再回到河西戰場。
五十萬大軍擺開陣勢,要延綿上百裏不止。
這這上百裏的洛水兩岸,秦軍駐守的兵力就顯得有些捉襟見肘了。
在王翦率軍到達洛水東岸的第三天,魏軍的南線大軍便突破秦軍的阻截,成功從洛陰方向突破到洛水西岸。
秦軍的防禦一旦被突破,後麵的魏軍便如洪水一般,徹底瓦解了周邊十餘裏的防禦。
一個上午下來,魏軍已經有十萬餘人到了洛水西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