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中外管理》,感恩市場化20年(1 / 1)

卷首語

作者:楊光

《中外管理》雜誌已然走過了20個年頭。對於月複一月埋頭出刊的媒體人,這猛一抬頭回身,還真是唏噓感慨。

對於中國的市場化媒體來說,20年,確實是不短的年頭。就看我們身邊,有多少新銳媒體創辦不久就一閃即逝,而其風格還沒確定甚至名字還沒記清。在如今激烈的競爭下,市場化媒體和我們所報道的企業麵臨著同樣的挑戰。

回顧20年:感謝市場曆練

事實上,如今能算長壽的中國媒體,至少在相當長的時間裏,都不是市場化運營的;而市場化運營的媒體,雖有不少一出生就信誓旦旦風華正茂,但麵對風浪和競爭,或者很快燒錢燃盡即各自散夥,或者多次改弦更張甚至麵目全非。

而《中外管理》,卻從出生就自負盈虧,並始終市場化生存,且持續成長地走過了20年!作為《中外管理》雜誌的新一代,我由衷地敬佩以楊沛霆教授為代表的《中外管理》創業一代!

要知道,他們創業,大都是在今天看似不可能的花甲之年!要知道,他們選擇市場化生存,更是在中央確立走市場經濟路線之前!那時,在情報學、科技史、領導學領域都蜚聲國內外的楊沛霆教授已然光榮退休,但他總想在後半生為我們的企業做些事。而這與我們國家的“兩彈元勳”錢三強先生正好不謀而合!錢老還敏銳且極為前瞻地提出了《中外管理》的運營思路:“你們要學中關村電子一條街,不要向國家要一分錢經費,不要向國家要一個編製!”

在1990年,這是何等大膽的想法!而《中外管理》的創業者又不折不扣地實現了這一想法,這又是何等的魄力,在1990年!——也許我們在市場中運營習慣了,不覺得有什麼,然而近年參加新聞出版總署辦的各種培訓活動時,我才驚訝地發現我們幾乎是外星人!芸芸媒體首腦們,至今交頭接耳甚至為此或竊喜或頓足的,依然是上麵的經費和政策的優惠,而靠版麵費存活的更非個別。到今天,中國期刊實現全麵市場化運營仍還有很長的路,然而本刊的創業者們,卻在20年前就做到了!

創刊就勇敢地走市場化,並在20年中不斷深化市場化,也為雜誌的持續發展帶來了令不少同行豔羨的“自主”優勢——這也是廣大中國企業改革開放以來一直孜孜追求的。而自主的最大好處,是能夠擁有穩定的團隊,進而形成穩定的戰略、堅實的文化和廣泛的資源。

展望20年:堅守品質,服務為本

20年前,楊總就明確提出:我們隻為企業的管理提升服務。為此,我們對品質負責——絕不收取版麵費;我們對實踐負責——絕不登純學術文章;我們對企業負責——絕不做有償采訪;我們對未來負責——絕不嘩眾取寵而傷害企業。同時進一步提出了我們的學習標杆,即“現代管理學之父”彼得 杜拉克。學習他一生圍繞企業實踐的自我定位,學習他綜合各行而自成一家的研究方法,以及堅持講故事、說哲理的寫作風格。

20年來,《中外管理》在楊總帶領下,心無旁騖,始終紮紮實實地為企業做實實在在的工作,從而在媒體圈和廣大企業界樹立了獨特而堅實的品牌,形成了獨特而持久的競爭力。

同時,我們在以服務為本的使命下,也在不斷開拓創新著我們的服務內容,並引領著行業。從創刊起就舉辦的中國第一個企業論壇“中外管理官產學懇談會”,到15年每月不輟的企業管理培訓,再到率先帶領中國企業家走出國門看世界一流管理現場……回過頭來,我們最深切的感慨是:在市場化環境中,辦一家媒體,和辦一家企業,其甘苦、其起伏、其規律,是完全一樣的!

也基於此,我們在擁有了驕傲的20年市場洗禮之後,更加明確了向市場化企業謙卑學習、竭誠服務的心態與宗旨,從而為《中外管理》和廣大企業的未來20年打下堅實的基礎。

在此,我謹代表我們的創業者,向廣大關注與支持《中外管理》的朋友們鞠躬致謝!謹代表我們的接班人,向楊總和《中外管理》的創業者們鞠躬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