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事求是地說,耶律阿保機的想法是正確的、很富有遠見卓識的、是可行的。於是,他命令他的兒子女兒們拜漢人學士為師,學習漢文化、尤其是把他的小女兒耶律悅梨從小就像漢家淑女那樣培養。在朝中,他大量啟用漢人為臣,尤其是重用富有學識的韓知古、韓延徽、康默記等人為權臣。在治國方略上,也廣泛采用漢族皇帝的辦法。可以說,耶律阿保機是全方位地在向漢人、漢文化學習,目的是將契丹民族更好地漢化。因為他看得很清楚,契丹民族,和很多北方少數民族一樣,是相對野蠻、尚未開化的,他們雖然已經建國定都,可是卻仍然保留著很多並不好的風俗和習慣,這對於大遼乃至整個契丹民族的生存和發展肯定是無益的。於是,他的一些整改措施,在所難免地傷害了很多契丹老貴族的利益。以他的娘家——耶律世家和述律平皇後的娘家蕭家為最。他因為出於一種俠義的自私,多多少少不知覺地保護了自家的貴族,可是皇後述律平娘家的那一係貴族,就成了耶律阿保機首先整頓的對象。蕭家的人有苦難言,隻好去向述律平皇後訴苦,而皇後呢?她原本就認為漢文化並不適合英勇的契丹民族,儒家文化隻會把勇悍而蔑視規矩的契丹民族變成唯唯諾諾的膽小之輩。大遼剛剛建國,她不能明目張膽地和皇帝對著幹,更何況,論她的能力,是肯定無法和耶律阿保機抗衡的,她隻能先按兵不動,等待時機地捍衛蕭氏一族的利益。
可是,好死不死的,耶律倍卻犯了述律平的大忌。耶律倍想的是,既然當今皇上有這樣的心思和遠見,那麼身為繼位者的皇太子,自然要很好地貫徹這一思想。這就是耶律倍的想法。他也是這樣做的。可是,他哪裏知道,述律平皇後的一股子怒氣正窩在心裏沒處發泄,他小子撞槍口上了。他事事以耶律阿保機“向漢人、漢文化學習”的國策為前提,從小跟隨韓延徽師傅潛心學習儒家文化,長大之後說話做事都是一副漢人的模樣,耶律阿保機倒是滿意了,可是述律平皇後卻怎麼看怎麼不順眼。於是,皇太子耶律倍就像風箱裏的老鼠一樣,兩頭受氣。讓父皇滿意了,母後就有意見。母後高興了,父皇那邊又皺起了眉。耶律倍左思右想之後,決定唯父皇耶律阿保機之命是從。他這樣的決定也是對的,從古至今大多數王朝裏,都是龍在上鳳在下,而英明的君主更是如此。他深信他的父皇是英明的,隻是他沒有想到,他強悍碩的父皇會去世得那麼早!
當然,這都是後話。
而在當時,皇後述律平不喜歡她的長子——監國太子耶律倍,這是全大遼人都知道的事實。耶律楚雄當然也知道這一點,表麵上,他要順著母後的意,可是私下裏,他還是很敬重這位文采奕奕的大哥的。論學識,這位太子皇兄是他們兄弟幾個當中最好的,他精通漢遼兩國語言,有藏書上萬卷,懂陰陽之妙,會治病救人,精通音律,善於寫詩作文,對儒家思想有很深的見地,而且堪稱“畫家”,有多副作品都得到了父皇的讚賞,更是被他耶律楚雄視為珍寶,收藏在自己府裏。因此,對這位太子皇兄,耶律楚雄是既敬重又佩服,既同情又無奈。隻不過,既然他們母子的矛盾已經上升到了軍國大事的層麵上,別說耶律楚雄,就是耶律阿保機自己也都不便幹涉,也無法幹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