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海拾貝

作者:張有衛

前不久,我參加了一次教研活動,聽了十幾節觀摩課,發現這十幾節課,有個共同的特點,都使用了多媒體課件這一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在讚歎其優勢的同時,卻隱隱有一些異樣的感覺,那就是對文本的衝擊。閱讀教學應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文本的重要性可見一斑,它是師生對話的憑借。但在運用了多媒體課件的課堂上,我看到了潛在的文本“危機”:

一、支離破碎。在現在很多教師的潛意識裏,多媒體課件的運用是一節好課的前提。於是乎,不管是公開課還是觀摩課,一律使用多媒體課件。誠然,課件給課堂帶來的可喜變化有目共睹。但在有些課件中,文本被肢解了。一篇完整的課文被分解成根據教師需要而出示的一段段文字。屏幕替代了文本,“讀文”變成了“視頻”,“與文本對話”演變成觀看一段段屏幕映示的文字。文本淪為替補。更有甚者,一節課下來,書本都不必打開。在這樣的課堂上,學生隻見“樹木”,哪見“森林”?整體把握的能力無從談起。一篇篇課文,都是文質兼美的佳作。好比是一隻隻漂亮的花瓶,給人以愉悅。但如果打成一堆碎片,還有什麼漂亮可言?在鼠標的點擊下,一篇篇傳神動情的課文淹沒在一張張直觀的屏幕中,對文本的揣摩、感悟、品味也消失在“精彩”的視覺形象下。這樣的課堂,能給學生留下什麼?這難道不應該引起我們的深思嗎?

二、舍本逐末。為了使課堂更加豐滿,很多教師在文本之外,都進行了拓展延伸,補充了課外資料。我想,課外資料的運用,應該是為文本服務的,是為了學生能對文本進行更深的理解感悟。在眾多名師的課堂上,我們經常能欣賞到令人拍案叫絕的課外延伸。但是,在公開課上,不管是否必要,課外資料被有些教師生硬地搬進課堂,進而出現了本末倒置的現象。教師的備課不是“潛心會文”,而是絞盡腦汁到處搜集各類資料。在課堂上,文本被閑置一邊,成了配角,學生對文本的學習可謂是走馬觀花,教師“精心準備”的課外資料一個個“粉墨登場”,充斥了課堂,一會兒是圖文資料,一會兒是聲像資料,它們儼然成為了課堂的主角。課堂是熱鬧了,學生的積極性是高了,但閱讀課也演變成了欣賞課。這真是種了別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地。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根源是有些教師還不能認清文本和課外補充資料間的關係,舍本而逐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