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如何用太極理論指導練拳實踐?(1 / 3)

責任編輯:王濤

武術是一門實踐的藝術,從古至今,中國武術曆來重實踐,輕理論。無疑,這種現象製約著中國武術的發展。在科學技術飛速發展的今天,人們越來越認識到武術理論的重要性,也自覺地用理論指導武術實踐。這一期“名家講堂”我們請名家老師就太極理論和太極拳實踐的問題,做深入淺出的講解。——主持人

吳文翰:學習太極理論,提高品德修養

關於太極拳的理論和實踐,我們首先要了解一下太極拳理論的發展脈絡。

太極拳理論是逐漸發展、豐富起來的。我們現在看到的太極拳理論,大家最推崇的是王宗嶽的《太極拳論》。從王宗嶽的拳論往下發展,就是武禹襄和李亦的拳論,其他還有武澄清、武汝清、李啟軒等人,他們都對太極拳理論有過一些發展貢獻。在這之後,郝月如寫過一些太極拳理論,還有近現代的許禹生、王新午、鄭曼青、李雅軒、吳公藻等,也寫過一些太極拳理論。這些理論,和王宗嶽的理論是一脈相承的,是相通的,但也有各自的一些發展。我在《太極拳書目考》中,對這些理論都有介紹,可以作為我們學習太極拳理論的參考。如果有條件,我們最好係統地看一看拳論原著。

當前,練習太極拳的人很多,但是真正係統學習、研究太極拳理論的人卻很少。很多人練習太極拳,但是並不懂太極拳理論,隻是滿足於練練套路推推手。現在,我們國家提出文化強國,要建立文化大國,我認為,作為一個練習太極拳的人,認真學習太極拳理論是非常重要的,因為太極拳理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太極拳離不開傳統文化,不僅僅太極拳如此,中國的武術拳種都離不開傳統文化。在中國古代,還沒有誰能像武禹襄、李亦這樣有著比較高文化水平的人來研究太極拳理論,在他們的影響下,後來有許多文化人士也研究太極拳,比如唐豪、徐震,他們根據自己的實踐,寫了一些太極拳理論。所以,太極拳就形成了比較係統的、全麵的理論,它不僅是拳術實踐的總結,還把中國的傳統道德和文明結合到拳論中。傳統文明和傳統道德,在太極拳理論中是有所包含的。因此,我認為,學習太極拳理論,不僅可以提高拳術水平,還可以提高品德修養。太極拳,不僅僅是防身自衛、健體強身的技藝,也是提高人的道德修養的修煉方式。在這方麵,我所見過的老一輩武術大家,都是德藝雙馨的——這就是明證。

然而,現在一些教拳的老師對太極拳理論卻研究不多,他們隻滿足於自己老師講的一些東西和手頭的一點資料。這樣,又怎麼能提高太極拳水平呢?因此,我建議,練太極拳的人,特別是教太極拳的人,要認真研究太極拳理論。研究太極拳理論是學習太極拳的基礎,是根本,不僅可以提高拳術技藝,還可以提高道德修養。

當然也有人輕視理論,說什麼“前人功夫好,今人理論高”。這個問題要辯證地看。首先,許多人把民間武術和軍旅武術混淆在一起了。清朝以後,我們所說的武術大都是民間武術,和軍旅武術有著很大的不同。就是我們現在民間練習的武術,和武警、特警練習的也是不一樣的。從宋朝開始,民間武術基本就是欣賞性的、娛樂性的,雖然講技擊性,但是已經從軍旅武術中分離出來。比如《武林舊事》寫的是杭州的相撲,就完全是表演。中國的民間武術,離不開表演性、娛樂性、健身性,與軍旅武術有著本質的區別。再比如,明朝戚繼光寫的武術都是以技擊為主的,清朝武禹襄的拳論卻是健身為主了。還有太極拳的大杆子,原來是槍,由於清朝禁止老百姓帶武器,所以,出現了杆子。武禹襄寫的是拳論,沒有寫槍,也說明了這個問題。1928年國民政府提倡武術,以技擊為主。但是解放後,武術就是以健身為主,不以講技擊為主了。所以,由於這個曆史原因,現在研究武術理論的人比原來多,練習技擊功夫的比較少,這就給人以現代人理論好,功夫不行的印象。其次,我認為,現在的武術有兩個存在價值:一個是文化價值,武術作為文化載體具有文化價值;另一方麵,武術作為健身和表演項目,也是有價值的。因此,現代人追求古代人那種功夫,一是沒有那個條件,二是沒有當時那麼大的價值。

我們雖然沒有必要追求古代人那種功夫,但是,作為一種文化現象的研究和健身方式的實踐,我們還是應該重視太極拳理論的學習,因為太極拳理論對練拳實踐有著巨大的指導意義。

太極拳理論對練拳實踐的指導,首先是能夠解決練習太極拳的身法問題。現在很多人不注意練拳的身法要求,做不到“立身中正,八麵支撐”。其實,不僅是練拳,包括寫字在內,都要注意身法的中正。拳論中要求,練拳首先要身法正確,做到“立身中正、提頂吊襠、鬆肩墜肘、含胸拔背、氣沉丹田”。這些問題當中,最重要的是“立身中正”的問題。許多人沒有做到這一點,練拳時,腆胸迭肚,彎腰低頭。這樣不僅打不好太極拳,練拳的效果也不會很好。學習了太極拳論,我們就能自覺按照拳論的要求,檢查自己的身法,端正姿勢,把太極拳練好。

其次,我們學習拳論,要根據拳論的要求,規範動作,使自己的動作更加標準規範。規範太極拳動作,要解決的是“分清虛實”的問題。武禹襄說:練習太極拳要分清虛實,每一處都有每一處的虛實。具體說來,要分清腿上的虛實、手上的虛實、交叉的虛實(腿和手的虛實——腿實手虛,腿虛手實)。另外,還要注意“以腰為軸”,不要總是四肢運動,腰卻沒有動。要按照拳論說的“以腰為中樞”,帶動肢體運動。三是要“氣沉丹田”。不要把氣沉丹田看得很神秘,隻要深呼吸就可以了。太極拳是養氣為主,氣息綿綿,非常深遠,所以,能夠健身。

第三,拳論要求練拳做到“一動無有不動,一靜無有不靜”,我們練拳就要注意這一點。這也是要求動作要協調。太極拳是一個周身協調的拳術,四肢和腰身要在腰的帶動下協調運動。

第四,我們要按照拳論的要求,做到“內固精神,外示安逸”。內固精神,就是精力集中,神情專注;外示安逸,就是在外表上不能劍拔弩張。講到太極拳的精神神韻,我們還要注意,練拳時眼神要領著手走,不能眼神隨手走。還有,拳論說“在意不在氣”。我們練習太極拳不能過於追求所謂的氣感,也不要過多考慮意念的問題。要順其自然,自然而然產生拳論中說的練拳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