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溝通是一種感知(1 / 1)

溝通是一種感知

卷首語

作者:文榮

管理溝通,是所有管理者都要麵對的永恒難題。

德魯克《管理》三卷冊“實務篇”第38章“管理溝通”,給出了管理溝通的四項基本原則:溝通是一種感知、溝通是一種期望、溝通提出要求、溝通和信息相互依存。

“德四條”看似平常,細讀非常震撼。特別是第一條,溝通是一種感知,完完全全的大師水準。

最常見的想法,溝通就是領導找下屬談話。領導是溝通的發起者,是信息的發送者,是主動的一方;下屬是溝通的承受者,是信息的接受者,是被動的一方。因此,溝通總是從上往下、從領導到下屬、從主動到被動。溝通不順暢,一定是領導有問題。但是從感知的角度,也許會有另外一種視角。

首先,感知的主體不是領導,而是下屬。

領導苦口婆心、聲淚俱下,自己把自己感動得死去活來,可惜下屬神遊天外、無動於衷,這樣的溝通沒有任何效果。溝通雙方,接收方才是最重要的。下屬看似被動,實則最為關鍵。

德魯克引用了一個神秘主義經常討論的話題:一棵樹倒下,如果周圍沒有人,那麼是不是有聲音呢。神秘主義的回答很類似:如果沒有人聽到,就沒有聲音。

王陽明《傳習錄》中有一段討論岩中花樹,“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你心同歸於寂,你看此花時,此花的顏色一時明白起來”,看似顛倒了主客關係,細細思考,發人深省。繼續討論下去,估計要牽扯到康德的物自體、人類理性,或者佛教的萬法唯識。舍棄繁瑣的思考,我們可以簡單說,溝通的主體是接受方,溝通要達到預定效果,需在接受方下功夫。

其次,感知的內容不是邏輯,而是經驗。

重要的不是領導的語言邏輯如何嚴密,而是下屬的切身體會是否到位。如果下屬看領導不順眼,好心也會被當做驢肝肺。如果下屬敬重領導,謾罵毆打也會甘之如飴。

同樣一段話,不同的地方說,效果不一樣,感受因環境而改變;不同的領導說,效果不一樣,感受因領導而改變;不同的語氣說,效果不一樣,感受因心情不一樣;對不同的下屬說,效果不一樣,感受因學識和閱曆而改變。語言和邏輯有時是多餘的,穿著、眼神、姿勢、語氣等“沉默的語言”,更容易帶給對方特別的感受,此時無聲勝有聲,語言反倒成為累贅。

同樣一個段子,郭德綱說出來滿堂喝彩,弟子們有樣學樣就差了很多。文字包袱完全相同,觀眾的感受截然兩樣。

再者,感知的前提不是自說自話,而是理解。

我們每個人都隻能感知自己能夠感知的事物。強盜有強盜的行話,黑客有黑客的術語,夏蟲不可語冰,小孩聽不懂養生經。溝通中自說自話,不顧及對方的能力和經曆,很容易雞同鴨講,誤會重重。

感知和概念無法分開,溝通中必定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名詞。對這些概念的認識和理解,將嚴重影響到雙方的感受。概念模糊,本是東方思想的一大特點。很難說這個特點是好是壞,但是概念含糊容易造成溝通雙方的歧義,這也是不爭的事實。需要雙方都有同情同理之心,換位思考,感受對方的感受。世界不能大同,感受先趨一致,溝通才能有效。

最後,感知本身有局限,需要警惕。

感知和身體的感受有關,也和文化感情有關,這使得感知有物質和精神上的雙重局限。德魯克特別提到了“狂熱分子”,也許是聯想到了二戰時期的德國納粹。狂熱分子完全被自己的感情奴役,沒有辦法用理性的論據來說服。此時的感受、此刻的溝通,將沒有任何效果。溝通之前,必須首先改變他們的感情才行。也許可以簡單說,在欣喜若狂、暴跳如雷、入魔癡狂等等極端的感受條件下,不宜溝通,暫停為好。

溝通是一種感知,確實是非常深刻的見地。

(來源:價值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