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工細作

碎片

唐卡繪好之後,要在畫麵的四邊縫裱絲絹,這縫裱的絲絹。叫“貢夏”。

唐卡可以用各種絲絹製做,其尺寸大小是固定不變的。“貢夏”的下幅長度占畫麵部分的二分之一,下幅顯得稍長;上幅長度占下幅長度的二分之一,或者說占畫麵部分的四分之一。例如,一個唐卡畫麵寬是40厘米,高60厘米,下幅長度就是30厘米,上幅長度是15厘米,側幅寬7.5厘米。

此外,有很多的唐卡在畫麵的四邊圍有兩道紅色或黃色的絲帶貼麵,藏語稱之為“彩虹”。每道絲帶的寬度是側幅(即所裱絲絹的左右邊)的一半;如果僅有一條絲帶,寬度便是側幅的四分之一,側幅的其他四分之三自然是絲絹襯裱麵。

有時也可以在“貢夏”的下幅中央看到一塊絢麗精美的錦緞。這塊錦緞可以是任何顏色,任何形狀。可以是正方形,橫長方形或豎長方形。錦緞位於唐卡下幅的中央,占下幅麵積三分之一,叫做“敦嘎”或“托居”。有時在“貢夏”的上幅中央也有一塊錦緞。

唐卡背麵的裱襯物可以是棉布、絲絹、綿緞等。一般來說,裏襯隻裱糊唐卡的“貢夏”部分,不裱糊畫麵部分;也有給唐卡整個背麵都裱上黑襯的。還有一些唐卡,雖然背麵全裱,但裱好之後用揭開畫麵與襯布之間茬口的辦法把畫麵正對的裏襯部分切開三個邊,以便能夠看到寫在唐卡背麵邊上的文字,在這種情況下,除了人們要揭開襯頁看背麵文字的情況外,平常唐卡畫麵背麵與裏襯的兩個底邊都固定在一起。

唐卡前麵的兩個邊最後是用紅線鎖邊,必須注意的是,在縫裱用一個叫“唐薪”(即“唐卡木”)或“止薪”的圓木棒將唐卡的底邊卷好並將其撐住。根據唐卡的大小確定“唐薪”的粗細。一般“唐薪”的長度是與唐卡的寬度基本相同,兩端可再長出唐卡寬度的3厘米,兩端套上用金銀或青銅製成的套蓋。有了“唐薪”之後,把唐卡卷起來就方便多了,故唐卡又稱卷軸畫。

在唐卡的頂端還有一根扁平木條叫“卡薪”或“貢薪”。木條越往兩端越細,以致於從截麵看就像一個小木楔,把“卡薪”縫粘在“貢夏”和裏襯之間,長度與唐卡寬度相同,兩邊不要突出來。

唐卡前麵有一幅麵蓋蓋住整個唐卡。通常用絲絹製做麵蓋(人們認為製作麵蓋最好的一種絲是“麵子綾絹”,質軟、色黃、帶有紅綠色的斑色)。麵蓋用紅色、黃色、藍色絲絹條交替縫合而起,或者就用一種顏色的絲條作麵蓋。麵蓋縫在唐卡的頂端,麵蓋中央還有一些褶子。畫有本尊、護法神的唐卡,其麵蓋絲絹也有白色、黃色、藍色、綠色等,不過這類唐卡的麵蓋絲絹條彼此不縫合在一起,都是相互分開的。沿唐卡麵蓋上部綴有一排有褶子的掛布,下垂約8厘米,用紅色絲絹製做。

假如將唐卡寬分為四份,其中左右兩邊的四分之一處垂有兩條彩帶,每條彩帶的寬度等於“貢夏”側幅的一半。彩帶一直垂到唐卡的底邊,彩帶底端呈鳥喙形,叫“小鳥嘴”。當麵蓋放下之後,兩條彩帶便垂在麵蓋的外麵,並和麵蓋隔開。這樣可以隻把麵蓋向上卷起,讓兩邊彩帶直接垂在麵畫的前麵。在唐卡頂端,兩條彩帶的中間有一條係住上卷麵蓋的紅繩,待麵蓋上卷後用這條紅繩把它折疊係好。紅繩上麵還有一條布繩用來掛整幅唐卡,或在唐卡卷裝後用布繩把它紮好。

裱製裝潢唐卡所用材料的好壞完全取決於個人的意向和委托製作唐卡的施主的財力。

繪畫唐卡使用的顏料應該是柔和純淨的高級顏料,粗劣的,普通的顏料隻能用來彩繪梁柱、木製神器、床椅、桌凳和其他木器;也可以用來彩畫泥塑佛像、繪製壁畫。當然,繪製彩畫以上物品也要做準備工作。比如畫壁畫,也要在牆上塗一層膠水以防顏料剝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