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風東漸,西洋古董家具悄入中國
關注
近幾年,隨著中國藝術品市場的步步火熱,各個品類的世界藝術品也加快了進入中國的的步伐,西洋古董家具就是其中重要的一項,雖說7、8年前中國便有商家專門經營西洋古董家具,但其在近兩三年才真正受到人們的普遍關注。這些用材名貴、雕飾精美的歐洲古董家具,現如今已在上海北京等地家具市場悄悄走熱。
在歐洲古董家具中法式古董家具又特別受歡迎,法國古典家具製造的頂峰是路易十四、十五、十六三個路易王朝時期。許多優秀工匠所主持的皇家禦用、民間定製的工坊也孕育而生,出產了大量的法式家具。作為西洋古董家具的代表,法國古董家具別具一格,確立了在這一領域的獨特地位。自17世紀開始,法國因其國力強盛,加之曆代帝王對藝術品和裝飾品的追求,使法國成為西洋古董家具發展史上影響力最大的國家。
法國藝術的真正崛起始於“太陽王”路易十四統治時期(1638 ~ 1715),路易十四下令建造了藝術殿堂凡爾賽宮,並大力培養傑出的藝術家。如這一時期知名的家具製作大師布爾,他最先為法國皇室貴族服務,爾後開始為其他國家的皇室服務。當時湧現出“布爾工藝”、“拚花貼木皮”、“馬丹漆”、“貼金箔”、“中國和日本漆麵貼皮”等大量新工藝,把家具演繹為一件件精美絕倫的藝術品。
路易十五時期(1715 ~ 1774),家具的風格以典型的華麗精致“洛可可”風格為主,桌腳多為誇張迷人的渦卷曲線,桌麵用卷葉紋拚花貼木皮裝飾,是目前在中國被仿製得最多的。這一時期主要的設計大師有克裏桑、吉拉爾和提利德。路易十六時期(1774 ~ 1792)風格的家具轉向以直線、錐形腳為主,家具也更注重功能性。這一時期知名的家具製作大師有厄澤納、布拉爾和伯裏紮德。
拿破侖帝製時期(1799 ~ 1815),生產的家具則著重表現軍人政權的英雄色彩和高傲氣質,貝朗格、德馬特等人的作品在當時非常受人喜愛。而後複辟的波旁王朝延續了拿破侖時期的風格,同時減弱了一些皇室專用符號,顯得簡潔而大氣,著名的工匠有詹森,曾經在複辟時期(1815 ~ 1830)為路易菲利普服務。拿破侖三世時期(1852 ~ 1870)的家具雕刻部分比較繁瑣,家具的體積也有些過大,塔瀚、博德萊、亨利·達鬆和林柯的作品代表了那個時代的風格。在第二王朝之後,法國家具開始走向“新藝術”風格,以19世紀學院派藝術和花卉圖案裝飾為主,主要的製作大師有馬拉喀什和賈列。
隨著現在中國西式風格生活建築的增多,西洋的古董家具理所應當的受到了人們的關注。雖然國內對於這方麵的需求非常火熱,但還處在一個非常初級的市場階段,主要是一個消費型市場,西洋家具畢竟是一個實用藝術品,目前在國內市場還是主要發揮了他的實用消費功能,大多數人們對於他的實用價值的追求大於它的投資價值的追求。
大部分國內的西洋古董家具的買家在購買前一般不具備完整清晰地鑒賞西洋古董家具的能力,對於家具品質的好壞的決定因素認識不完全,大多數人對於西洋古董家具的鑒賞是靠雕工的精美和品相的完整,但是較少數人能夠真正了解西洋古董家具中每種花紋的或裝飾的內涵。
其實西洋古董家具的價值取向有很大一部分是和中國傳統的文物觀相符的,比如年代、作者等方麵,一般來說年代越久的家具價值就會越高,而名廠名家的作品也是會受到人們的青睞的。在名家的西洋家具上常常可以看到名家的簽名,一般來說有資格在家具上進行簽名的工匠都是有一定水準的,這個簽名的傳統也可以幫助人們完成係列收藏。
當然西洋家具中的精品也有和中國傳統文物觀不同的一些標準,比如對於材質的追求,西洋家具明顯顯得不那麼重要,西洋家具的製作材質區別不大,對於價格的影響並不大。
西洋古董家具逐漸進入中國藝術品市場,給國內藏家提供了一個新的領域。在西洋古董家具收藏界,流傳著這樣一種說法:購買一件西洋古董家具的同時,就是在投資一種生活方式。因為每一件古董家具,都傳達著濃厚的曆史底蘊和文化特征,似乎是歐洲古典生活方式的一個組成部分。尤其是目前西洋古董家具尚處於價值窪地,更適於藏家入手,既可投資也可裝飾自己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