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一竅不通

七竅中沒有一個竅是通氣的。比喻對事物一點不理解,一點也不懂。竅:通氣的窟窿。古人把兩眼、兩個鼻孔、兩個耳朵和嘴稱為七竅。

此典出自戰國·呂不韋《呂氏春秋·過理》。

殷紂王,是曆史上出了名的暴君。他整日胡作非為,不關心朝政,沉湎於酒色,輕信寵妃妲己的讒言,過著荒淫昏庸的生活。

紂王的叔父叫比幹,是一位忠心的良臣。他看到紂王如此昏庸,心中十分著急,多次苦口婆心地勸諫紂王改邪歸正,為民多做些好事。

有一次,紂王聽信了妲己的話,下令殺害了無辜的梅伯,並要把梅伯剁成肉醬。比幹知道此事後,急忙勸諫紂王,希望他不要聽信妲己的讒言,錯殺無辜,並說這樣下去是會亡國的。

妲己對比幹懷恨在心加之比幹又一連幾天苦諫不止,引起了紂王的極大不滿。紂王憤怒地嚷道:“我早就聽說聖人的心有七竅,我要把你殺了,取出心,解剖開來看個究竟!”

紂王果真殺了比幹,並挖出了他的心。

孔子說起這件事,感歎道:“紂王心竅不通,如果通了一竅,那麼比幹就不會被殺害了!”(其竅通,則比幹不死矣。)

一人得道,雞犬升天

比喻一個人得勢,與他有關係的人也會由此得到好處。

此典出自漢·王充《論衡》。

劉邦的孫子淮南王劉安熱衷於煉丹修道,一心隻想著得道成仙。有一天,府上來了八位老人。門吏見他們一個個老態龍鍾,就說:“你們八位老得連走路都搖搖晃晃的,對我們王爺有什麼用處呢?”

一個老人說:“既然他不喜歡老人,那我們就變得年輕一些吧!”

話剛說完,八個老人居然一下子都變成了十四五歲的少年,滿頭黑發,麵如滿月。門吏大吃一驚,趕緊奔進內堂去報告劉安。劉安一聽,知道來者決非凡人,連忙出門迎接。

從此,劉安把他們待如上賓,並將他們安排在後院一座豪華的思仙台上,稱其為八公。八公點石成金,撒豆成兵,呼風喚雨,騰雲駕霧,果然神通廣大,並且傳授劉安仙丹靈藥的煉製方法。

就在劉安一心一意專等仙丹煉成,吞服升天之時,卻發生了一件事。原來,劉安有個兒子名叫劉遷,平日喜歡舞槍弄棒,自以為劍術超群。他聽說郎中(官名)雷被劍術不凡,硬要拉住他與自己比武。雷被無奈,隻得奉陪。不想刀劍無眼,誤傷了劉遷。劉遷惱羞成怒,不歡而散。雷被害怕劉遷報複,便向淮南王劉安提出請求,派他去抗擊匈奴,企圖以此避開劉遷,劉安不知原委,沒有答應。雷被更加害怕,便來個先發製人上書朝廷,控告劉安不準他去抗擊匈奴。這可是個大罪名,幸虧劉安是當今皇上漢武帝的堂叔,才隻被削除兩個縣的封地完事。

這回,劉安真的恨死了雷被,雷被心想與其成天擔驚受怕,不如一不做二不休,與人聯名誣告劉安謀反。這回,漢武帝派人前去捉拿劉安歸案。

劉安嚇壞了,連忙叫來八公商量對策。八公笑著對劉安說:“這是王爺功德圓滿,上天要召王爺去了。”然後就讓劉安服下已煉製好的靈丹仙藥。

頓時間,劉安隻覺身輕如燕,跟著八公飄飄忽忽地升天而去。王府庭院中,八公煉丹的藥爐還留在那裏,四周壁上未免散著一些靈藥,雞犬們圍攏著又啄又舔,結果也都跟著升了天。

一抔黃土

抔:手捧。一捧黃土,意為不值錢的東西。古意中專指墳墓。

此典出自漢·司馬遷《史記·張釋之馮唐列傳》。

張釋之是漢文帝時著名的法官。他執法很嚴明,不受權力的幹擾,甚至不惜違抗皇帝的聖旨,堅決維持法律的尊嚴。這種有法必依、執法必嚴的可貴精神足以垂範後世,令人景仰不已,但他並非法律專家而是軍官出身。

張釋之最初時任騎郎,平時守衛皇宮,皇帝出巡時擔任警衛。在騎郎任上整整幹了10年,沒有得到升遷,這在當時是很少見的事情。

丞相袁盎知道張釋之是可用之才,於是向皇帝推薦,不久張釋之升任仆射謁者,後又升為公車令。

有一次,太子與梁王共乘一輛車入朝,行至司馬門時,沒有按規定下車步行。宮門衛士見是太子,都視而不見。張釋之立即上前製止,並立即向皇帝說:

“太子在公門不下車是對皇帝的不尊重,應追究法律責任。”

這件事使漢武帝看到了張釋之的不凡之處,立即升他做中大夫,當年又任九卿之一的廷尉,主管全國的司法事務。

有一次,漢文帝出巡,車駕行至渭橋時,突然有個人從橋下走出來,將皇帝的車馬驚嚇了一跳,險些翻車。皇帝很生氣,命人將這件事移交廷尉定罪。

後來,皇帝問起處理結果。張釋之報告說,那是個鄉下人,見了皇帝的車駕趕忙躲到橋下,過了好久,以為皇帝已經過去了才出來,誰知不巧正撞上皇帝的車隊,對他已經作了罰金處理。

皇帝大為惱怒,認為處罰太輕,說:

“這人驚了我的馬,幸虧這匹馬性情溫和,不然,豈不將我摔傷了,你這個當廷尉的僅僅作了罰金處理也太不重視皇威了。”

張釋之解釋說:

“法律是這樣規定的,我不能不尊重法律而加重處罰。既然是法律,就必須共同遵守。如當時你將他處死誰也沒辦法。既交付廷尉,廷尉隻能依法辦案。況且廷尉是天下最公平的執法機關,如廷尉都視法律為兒戲,老百姓就會嚇得連手腳都不知道放在哪裏才合適,這樣豈不天下大亂。請陛下明察。”

文帝沉思好一會兒才說:

“你做得對。”

不久,又有人偷竊高帝廟中的一隻玉環,事發被捕。

張釋之將小偷判處死刑。

文帝又生氣了,認為應將小偷家滅九族。

張釋之將帽子摘下來謝罪,然後說:

“破壞皇帝陵墓才犯滅門之罪,如有人偷挖皇陵一抔土(取長陵一抔土),您將用什麼法律加以懲處呢?”

皇帝請求太後同意,才批準了張釋之的處理結果。

一網打盡

全部捉在網中,一個也不漏。比喻把自己的對立麵或壞人全部逮住或徹底消滅。

此典出自宋·魏泰《東軒筆錄》。

北宋時,進奏院主官蘇舜欽是當時著名的詩人,他少年時就胸懷大誌,是被當時政治革新派首領範仲淹推薦提拔起來的。

他豪爽激進,屢次上書宋仁宗皇帝,議論時政得失,批評當時的宰相呂夷簡,引起呂的強烈不滿,致使呂夷簡想伺機陷害蘇舜欽及其改革派。

有一年秋天,恰逢賽神會。以往,各官署衙門都要在此時拿出多餘的東西變賣成錢,然後大家用這錢盡興地吃喝玩樂。

蘇舜欽為了在賽神會這天讓大家玩樂得更痛快些,照例把進奏院裏拆下的舊公文封套紙賣了,而且自己也拿出了十千錢來資助,作為玩樂的花費。其他接受聚宴邀請的人,也分別拿出錢來湊份子。

正當大家喝得高興的時候,蘇舜欽又叫了一些歌女來陪酒助興。

當時,有個名叫李定的太子中舍官也想參加聚會,卻未被邀請,李定懷恨在心,便在京城裏到處宣揚蘇舜欽和一批官員鋪張浪費,尋歡作樂的事。

禦史劉元喻素與蘇舜欽不和,知道了這件事後連忙上奏章給仁宗皇帝。宰相呂夷簡一見有機可乘,也跟著在皇帝麵前推波助瀾。

皇帝聽了大怒,把蘇舜欽賣掉拆下來的舊公文套一事定為“監守自盜罪”,免去了蘇舜欽的官職。

那天參加宴會的其他人,有的免職,有的降職,有的被調到邊遠地方去任職,致使革新派受到沉重的打擊。

劉元喻見此情況,便得意洋洋地向宰相呂夷簡表功說:

“我總算替您把蘇舜欽一夥一網打盡了。”

一誤再誤

犯了第一個錯誤,不吸取教訓,就會犯第二個乃至更多的錯誤。

此典出自元·脫脫等《宋史·魏王廷美傳》。

趙匡胤陳橋兵變做了皇帝,史稱宋太祖,有一天昭憲太後杜氏問他:“兒啊,你知道你為什麼能當上皇帝嗎?”

趙匡胤說:“祖上有德。”

杜太後搖搖頭,說:“祖上積德,就能當皇帝,那是騙人的鬼話。祖上有德的人多了,為什麼就你當了皇帝,而別人卻當不成呢?”

趙匡胤被杜太後問得無話可說,小心地問:“依您的看法呢?”

杜太後說:“後周皇帝年齡太小不能掌政,所以讓你鑽了空子。你要想保住趙宋江山,你死之後將帝位傳給你弟弟,依次傳下去,直到最小的弟弟,然後再傳給你兒子。這樣,繼承皇位的年齡都不會太小。”

趙匡胤覺得有道理,在病重的時候,把皇位傳給他大弟弟趙光義,就是曆史上的宋太宗。二弟弟叫趙廷美,按杜太後的意思和趙匡胤的遺囑,太宗死後,應由廷美繼承皇位。據說廷美的心術不正,當皇帝的心情十分急切。他覺得太宗正年富力強,幾年之內不會死,就常耍一些陰謀,暴露出篡權的野心。這種行為,引起了開國宰相趙普的注意。

宋朝時,宰相權力很大。趙普看透了廷美的心思,就利用宰相的職權對廷美進行種種限製,經常調動廷美的職務,以防釀成大禍。廷美為此對趙普懷恨在心。太宗看到了這些情況,他打算提前讓廷美即位。一天,他把這種想法對趙普說了,並征求趙普的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