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時裝設計師登場
封麵故事
作者:陳曉
在中國,如果說能有一種方式最快捷,也最廣泛地將時尚信息傳達給大眾,微博紅人無疑是一個很好的載體。曾經有數位來自不同品牌歐洲總部的人說過,當他們就品牌本土宣傳策略谘詢中國的代理公司時,得到的答案都是“與微博紅人緊密合作”。但在這塊最具傳播效果的領域,一向對本土品牌缺乏好臉色。雖然在過去20多年的服裝工業化路上,中國已經誕生了十幾萬個大小不一的本土服裝品牌,但它們被時尚界的成見和忽視打上了一塊統一的標簽。“以前我覺得中國設計師的衣服像裝置藝術,有些比Lady Gaga還誇張。”一位時尚博主對本刊記者說,“我覺得本土的很多設計做得不夠好,為什麼要去評論他們?如果一定要評論,那可能就要罵他們了。”
2013年3月,因為彭麗媛的特殊身份,她第一次陪同習近平主席出訪的一係列著裝照片,在社會各界引起熱議,可能給了中國服裝業一個比較公平且難得的審視機會。中國是服裝大國。“例外”的創始人毛繼鴻說,自己在學校的時候就知道,世界上每五件衣服就有一件是中國生產的。我們就此積累下大量的工業剩餘,並在此基礎上養育出了一批自己的品牌:它們有理想,並具備更中西合璧的設計語言,將東方的禪意,中國人的世俗生活和精神生活用更溫和的方式表達出來。但相比國外大品牌上百年的積累時間,這些才生長20多年的企業,還很弱小。它們摸索出了自己的路,但還不具備引領時尚、改變中國人消費觀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大部分的中國人都沒有注意到它們的成長。有購買力的富裕階層,消費觀還是受西方審美的引導,所以才會有中國人在海外搶購奢侈品排大隊的新聞見諸報端。而大眾更多還是在消費中國製造而非中國設計。彭麗媛這次亮相引起的熱議,可以算是這些低調但有理想的品牌的一次厚積薄發,也是對中國社會一個廣泛的到達和告知:中國有自己的服裝,也有自己的設計。
但在獲得這些本土品牌的過程中,我們丟失的也很多。當西方的高端時尚業希望從更神秘的東方尋找靈感時,他們所了解和可以運用的元素往往隻剩下一些很淺表的符號。“我記得路易威登曾做過一個很好的中國文化秀,他們對中國文化還是很感興趣的。模特穿旗袍,他們覺得紅色就代表東方,於是很多模特都有紅唇、紅指甲油。之前我跟一個國際時尚雜誌合作,給我做了一個很誇張的頭發,畫上像中國古代後宮的那種妝容。”國際超模劉雯對本刊記者說。
而中國服裝文化中更寶貴、更具表現力的東西,已經被工業化的列車碾碎了,散落在人間一些尚對過去有所追憶和懷念的手藝人手中,孤掌難鳴。因為工藝速度與工業化速度的不匹配,它們在時裝工業鏈條上不再有生存的空間。隨著對第一夫人著裝話題的深入討論,也是對中國服裝文化可能性的再認識。彭麗媛陪同出訪的每一身穿著都被放在網絡上,輿論的話題也不再僅僅局限於顏色、搭配。中式花紋的織錦,藍白花的印染,仿宋的漢服……這些細節能激起更多的討論。
時尚博主StarStyle Fashion的微博上幾乎全程貼出了彭麗媛著裝的一係列照片,他告訴記者:“其中評論率最高的一件是她穿的像宋朝褙子的風衣。有許多漢服愛好者對我的評論表示質疑和糾正,這說明關注傳統文化包括漢服的力量還是很大的。”另一位時尚雜誌撰稿人“偽少年K先生”注意到,彭麗媛穿的一套長款修身風衣,“圖片上她往前走的時候,那件衣服的衣角能透出光,還很輕盈,我想如果常規的錦緞是比較厚的,後來查資料知道,是一種比較名貴的傳統麵料。其實老祖宗的東西很多都很好,怎麼去做還是需要思考的”。
從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西方的訂單大量萎縮,已經危及到中國的服裝製造業。大量以加工為主的服裝企業倒閉。中國服裝業需要轉型,但要完成轉身並不容易。中國的時尚鏈條漫長又單一,前端已經到達巴黎、米蘭的秀場,接受國際時尚界的讚美,後端還在東莞一個小鎮的低矮轟鳴的製衣車間裏。如何整合這條漫長生產鏈條上的各種資源?挾西方統轄全球的審美觀和營銷經驗,一些西方的快時尚品牌在中國開店速度驚人,目標是中國的大眾消費市場。中國服裝業要想與之抗衡,就需要在時尚高端建立起自己的話語權,重新把被工業化列車碾碎的工藝碎片和精神碎片撿起來,鑲嵌進本土的服裝工業裏。既推銷自己已經具備卻尚未被社會認可的能力,又要努力找到更具標識性的設計語言。
一切的變革和轉型需要靠市場的力量來推動。但市場由消費者組成,消費者的行為又受到觀念的控製。這個市場是真的需要一個故事,去打動消費者。而第一夫人穿本土設計,這肯定是一個好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