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威武不屈

“威武不屈”表示在強暴的壓力之下,堅貞不屈。

此典出自《孟子·滕文公下》:“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戰國時期,有個人名叫春景,喜歡縱橫之術。一次他去問孟子:“公孫衍和張儀是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孟子回答說:“不是。”春景覺得詫異,就反問孟子道:“他們發起脾氣來,諸侯們都很害怕;他們一靜下來,天下則太平無事,這難道還不算真正的大丈夫嗎?”孟子看了看春景道:“我所理解的大丈夫嘛,應該是以仁義為本的人。當他得誌的時候,能帶領百姓沿著大道前進,不是讓別人害怕他;當他不得誌的時候,也能獨自堅持自己的原則,不阿諛奉承。”說到這裏孟子鄭重地說:“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春景聽了孟子的話,心中雖然不滿,但卻沒有形之於色,便辭別孟子而去。

聞過則喜

“聞過則喜”指虛心接受意見。

此典出自《孟子·公孫醜上》中:“子路,人告之以有過,則喜。”

戰國時,孟子教育他的學生要正視自己的缺點錯誤、勇於接受別人的批評。他以子路、禹和舜為榜樣對學生們說:孔子的弟子子路,當聽到別人給他指出缺點的時候,他非常高興。大禹王聽到別人對他好言相勸時,感激萬分。古代聖王大舜比禹更偉大了,他不把成績功勞歸於自己,而歸於群眾。他能改正自己的缺點,遵從別人的優點。舜曾耕過田,燒過窯,捕過魚,一直到他做天子,他都能注意汲取別人的長處以提高自己,從而更好地為百姓服務。

問鼎中原

“問鼎中原”用以指某人有非分之想,妄圖奪取天下。

此典出自《史記·楚世家》:“昔虞夏之盛,遠方皆至,貢金九牧,鑄鼎象物,百物而為之備,使民知神奸。桀有亂德,鼎遷於殷,載祀六百。殿紂暴虐,鼎遷於周。德之休明,雖小必重;其奸回昏亂,雖大必輕。昔成王定鼎於郟辱,卜世三十,卜年七百,天所命也。周德雖衰,天命未改。鼎之輕重,未可問也。”

春秋時代的五霸之一楚莊王,是楚成王的孫子、楚穆王的兒子。他父親死後,他就以世子的資格即位為君。他即位三年後納諫而一鳴驚人,他棄鄭姬、蔡女,修明政治,任用賢才,國家政治也因此而興盛起來。伐宋救鄭,與晉國爭雄。征陸渾之戎,過洛水,揚威於周天子疆土之上。周天子聽說楚軍前來攻打陸渾,連忙派了大夫王孫滿前去慰問楚莊王。這時莊王已不把天子放在眼裏,頗有與天下共主、萬國一尊的周天子一爭雄長的意思。所以當天子使臣到了楚莊王麵前時,楚莊王很傲慢地問道:“寡人聽說大禹鑄有九鼎,三代相傳,它是世間至寶。此鼎現在洛陽,但不知鼎的大小輕重如何?”

王孫滿說:“三代以德相傳,豈在鼎哉!昔大禹有天下,九牧貢金,取鑄必鼎夏桀無道,鼎遷於商商紂暴虐,鼎又遷於周如有其德,鼎雖小亦重,如其無德,鼎雖大猶輕。成王定鼎於郟辱,卜世三十,卜年七百,天命有在,鼎未可問也。”

楚莊王這才感到慚愧,再不敢有凱俞周室之心了。

無能為役

“無能為役”意思是自己能力低下,不足以做他們的仆役。這句成語形容對某職務不能勝任,有時也用作自謙之詞。

此典出自《左傳·成公二年》:子曰:“‘此城濮之賦也。有先君之明與先大夫之肅,故捷。克於先大夫,無能為役,請八百乘。’許之。”

春秋時期,齊國的齊頃公派兵攻打魯國,包圍了魯國北部邊境的小城龍地。齊頃公有一位寵愛的將領,名叫盧蒲就魁。他想爭奪戰功,就首先去攻擊龍地的城門,但龍地的守兵非常英勇,經過一番廝殺,就抓住了盧薄就魁。齊頃公非常著急,趕忙派人送信說:“你們別殺死盧蒲就魁,我答應不進入龍地,願意與你們講和。”可是龍地的將士不聽,竟將俘虜殺了,並且把屍首擺在城牆上,讓城外的齊軍觀看。齊頃公為此怒火中燒,他親自擊鼓督戰,齊軍拚死作戰,爬上城牆,隻用三天時間就攻下龍地,接著又占領了巢丘地方。

衛國同魯國比較友好,衛侯眼見魯國遭到侵犯,便派孫良夫、石稷領兵前去援救。衛軍在路上與齊軍相遇,石稷看到齊軍強大而陣勢,心裏害怕,打算撤兵回去。但孫良夫不答應,說:“還沒打一仗就回去,怎麼向國君交代呢?既然已經碰上敵人,就該攻擊他們!”衛軍與齊軍交戰不久,便敗退下來。石稷憂慮地說:“再打下去或許會有全軍覆沒的危險。如果損失了軍隊,無法向國君交代,不如請孫良夫回去,他是衛國的卿士,一旦失去了他,那是衛國的恥辱,讓孫良夫帶領衛軍撤退吧,我先抵抗一陣子。”

衛軍撤回國去,但孫良夫不肯罷休,就去向晉國求援。正巧魯國也派大夫來求救晉侯。當時晉國的中軍統帥是郤克,他掌握著晉國的朝政。郤克一直就與齊頃公有怨仇,他請求率兵去援救衛國和魯國。晉侯晉景公答應配給他七百輛戰車。可是郤克嫌戰車數量太少,他請求晉侯再給他多派一些戰車。他對晉景公說:“七百輛戰車,這是從前晉文公時候‘城濮之戰’的戰車數目。那是因為有晉文公那樣的英明國君,還有像先軫、狐偃那樣機智的大夫,所以才取得勝利。可我呢?我的能力遠遠比不上他們,就連做他們的仆役,可能還不夠條件呢,所以我要求派八百輛戰車!”

晉景公答應了郤克的要求,派了八百輛戰車給他,讓郤克率領中軍,士燮輔佐上軍,欒書指揮下軍,韓厥為司馬,浩浩蕩蕩地向齊國境內開去……

這次戰爭晉軍勝利了,齊國拿出許多玉器、寶貝給晉國,讓出了大塊土地還給魯國,並且向晉國請求講和,晉國同意了,後來他們在愛薑地方結了盟。魯國的國君魯成公會見了晉國軍隊,又將車服獎給晉軍將領,晉軍凱旋而歸。

無翼而飛

“無翼而飛”形容語言文字傳播迅速、廣泛。

此典出自《管子·戒》:“管仲複於桓公曰:‘無翼而飛者,聲也;無根而固者,情也;無方而富者,生也。公亦固情謹聲,以嚴尊生,此謂道之榮。’”

春秋時,齊桓公打算到東海邊的芝罘(即今山東煙台)地方去看海潮,再從海路到南方的郎邪(山名,在今山東諸城縣東南海濱)去遊玩。當時有人諷喻說:“桓公的這次出遊可以與從前賢君的出行相比了。”桓公聽到了,便問管仲:“我有什麼德能,可以和以前的賢君相比呢?”管鍾對桓公說,君王的出遊有幾種:“有的出去是省察農事,關心百姓生活;有的出去卻隻是樂不思蜀。從前的賢君出遊的性質是屬於前一種而不是後一種。”

齊桓公聽了管仲的解釋,覺得十分有意思,準備仿效賢君的做法。管仲隨後又對桓公說了“無翼而飛者,聲也!”等幾句話,意思是說:“話說出了口,正像沒有翅膀能飛的東西那樣,千裏之外也會受到影響。”表明君王的一言一行影響很大,叫桓公謹慎,桓公都聽從了。

吾爭周恥

“吾爭周恥”比喻禮儀仁愛。

此典出自《史記》:“虞芮之人,有獄不能決,乃如周。入界,耕者皆讓畔,民俗皆讓長,虞芮之人皆慚,相謂曰:‘吾所爭,周人所恥。向往,為隻取辱耳。’

遂還,俱讓而去。”

這段話意思是說:

虞國人和芮國人有一件事解決不了,就一起到周國去尋求解決的辦法。進入周地,他們(看見)耕田人互相讓界,老百姓對長輩都十分謙讓。虞國人和芮國人都非常慚愧,相互說:“我們所爭的正是周國人感到可恥的。如果我們到那裏去,隻是自取其辱而已。”

於是,他們相互謙讓著回去了。

惜玉憐香

“惜玉憐香”用以比喻愛憐女色,現作“憐香惜玉”。

此典出自元代陶宗儀《輟耕錄·妓聰敏》:“參政,宰相也;學士,才人也。燮理陰陽,致君澤民,則學士不及參政;嘲風詠月,惜玉憐香,則參政不如學士。”

元代有一個歌妓,藝名叫順時秀,姓郭氏,她天資聰穎,色藝超群,在教坊(掌管女樂的官署)中是位佼佼者。翰林學士王元鼎非常喜歡她。中書參政阿魯溫也想插一手,於是借機調戲順時秀,對她說:“我比不上王元鼎嗎?”順時秀回答道:“你是宰相,王學士是個才子。治理國家、處理政務、替皇上效勞、為百姓造福,王學士比不上你這位參政;可是吟風詠月、愛憐女色,你卻比不上王學士。”阿魯溫聽後付之一笑,從此再沒有糾纏順時秀了。

先憂後樂

“先憂後樂”形容對人民的疾苦關心。

此典出自宋代範仲淹《嶽陽樓記》:“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宋朝的範仲淹在擔任副宰相時,針對當時的政治弊端提出了十條改革意見,主張建立嚴密的任官製度,發展農桑,加強國防,推行法製,減輕賦稅。可惜推行不久,由於遭到大官僚地主的反對而失敗。範仲淹因此被免職離京去,出任地方官吏。和範仲淹同時考中進士的騰子京也同時被貶官到巴陵郡任太守。滕子京任太守一年,治理巴陵卓有成績,於是重修嶽陽樓以顯其功。嶽陽樓竣工之後,滕子京專門邀請了範仲淹寫文章記敘此事。範仲淹應邀前往,欣然命筆,寫了《嶽陽樓記》一文。他在文中先頌揚了滕子京一年來的政績:“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廢俱興。”(意思是:事經一年,政治順利,人民安樂和好,過去一切廢弛之事,都已重新辦起來了。)接著便寫巴陵郡的風物,最後抒發他的高尚情操,說他願“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意思是:在天下人憂之前先憂,在天下人樂之後才樂。)

象箸玉杯

“象箸玉杯”比喻奢侈一開端,享受的欲望就會愈來愈大。也比喻奢侈生活的開始。

此典出自《韓非子·喻老》:“……象箸玉杯必不羹菽藿,則必旄象豹胎。……”

商朝末年,有一個太師叫箕子。一次,他見商紂王用象牙做的筷子,非常害怕。他認為,用象牙筷子就不肯用泥做的碗,而要用玉石做的杯子;用象牙筷子玉石杯,就不會吃一般的蔬菜,而要吃豹胎之類的珍異食品;吃上珍異食品就不肯穿粗布衣服、住茅草房子,而要穿錦衣、住高級房子。人的享樂是無止境的,一旦開了頭就無法控製欲望。

箕子越想越感到不安,便向紂王提出了勸諫。紂王非但不聽箕子的勸告,反而把箕子囚禁在獄中。不久,紂王兵敗自殺,周武王滅商後釋放了箕子。

言必信,行必果

“言必信,行必果”意思是說出話來一定要算數,行動起來一定要果斷、堅決。

此典出自《論語·子路》:“言必信,行必果。硜硜然小人哉!抑亦可以為次矣。”

這段話意思是說:

有一次,子貢向孔子請教說:“怎樣才配稱為士?”孔子回答他說:“能夠用羞恥之心來約束自己的行為,奉命出使到其他諸侯國家,能夠不辜負君主的托付,圓滿地完成任務,這樣的人便可以稱為士。”子貢又問:“請問次一等的呢?”孔子回答道:“宗族中的人稱讚他孝順父母,鄉裏的人稱讚他尊敬尊長。”子貢又問:“請問再次一等的呢?”孔子回答道:“說話一定兌現,行動一定堅決,這種人淺薄固執,屬於小人哪!不過,也可算是再次一等的了。”子貢又問:“那麼,您覺得當今的執政者怎麼樣呢?”孔子回答道:“哼!這些器量狹小的卑賤小人,算得了什麼呢!”

晏子之禦

這篇寓言啟示人們,不應該有虛榮心和驕傲自滿情緒;有了缺點,如能接受意見,加以改正,還是值得肯定的。

此典出自《晏子春秋·內篇雜上》:“晏子為齊相,出。其禦之妻從門間而窺。其夫為相禦,擁大蓋,策駟馬,意氣揚揚,甚自得也。既而歸,其妻請去。夫問其故。妻曰:‘晏子長不滿六尺,身相齊國,名顯諸侯。今者妾觀其出,誌念深矣,常有以自下者。今子長八尺,乃為人仆禦。然子之意,自以為足。妾是以求去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