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愛老憐貧
“愛老憐貧”表示敬重年老的人,同情貧苦的人。
此典出自《西遊記》第二十七回:“我丈夫更是個善人,一生好的是修橋補路,愛老憐貧。但聽見說這飯送與師父吃了,他與我夫妻情上比平常更是不同。”
唐僧師徒到西天取經。路上,看見前麵有座高山,那山峰岩石重疊,澗壑灣環,怪石嶙峋。滿山的大蟒噴吐愁霧,奇怪的長蛇吐出怪風,唐僧騎在馬上十分害怕。孫大聖見狀,舞動金箍棒,大吼一聲,嚇得那些狼蟲亂竄,虎豹奔逃。師徒們進到此山,正行到嵯峨之處,唐僧感到肚中饑餓難忍,要悟空為他化齋。悟空明明知道這沒處可化齋,本不想去,但又怕師父念那個緊箍咒,不得已隻好將身一縱,跳上雲端,手搭涼篷,四處尋覓。看了多時,才見正南方向有一座高山,向陽處有一片鮮紅的點子,悟空料定那是山桃,便奔南山摘桃子去了。
常言道:“山高必有怪,嶺峻卻生精。”這山之中果然有妖怪——白骨精。孫悟空去時,驚動了他。他在雲端踏著陰風,看見唐僧坐在地上,十分高興。因為他聽別人說:吃了唐僧的肉可長生不老。那妖精想去捉唐僧,但見唐僧身邊有兩員大將,就不敢靠近,便搖身一變,變成一個花容月貌的少女。那少女眉清目秀,齒白唇紅,左手提一個青瓷沙罐,右手提一個綠瓷瓶,從西向東,徑向唐僧走來。唐僧聽說少女是來齋僧的,連忙站起身來,合掌當胸道:“女菩薩,你府上在何處?是甚人家?有甚心願,來此齋僧?”那妖精見唐僧看不出他是妖怪所變,便哄騙說:“我丈夫在北山凹裏鋤田,我給他送飯去,不料在路上遇到三位遠來,我父母好善樂施,所以將這飯食送給你們吃。”唐僧道:“善哉!善哉!……我不敢吃;如果我吃了你的飯,你丈夫曉得,罵你,卻不罪怪貧僧也?”那女子見唐僧不肯吃,又裝模作樣地說:“師父啊!我父母齋僧還是小可,我丈夫更是個善人,一生愛的是修橋補路,愛老憐貧。要是聽說這飯送與師父吃了,他與我夫妻情上比平常更是不同。”唐僧還是不吃。站立一旁的豬八戒可氣壞了,他不容分說,一嘴把罐子拱倒,就要開始吃。
這時悟空正好從南山摘桃回來,睜起火眼金睛觀看,認得那女子是個妖精,舉棒就打。那妖精使了個“解屍法”,把個假屍留在路邊,偷偷溜掉了。
安貧樂道
“安貧樂道”後來多指雖處於貧困境地,仍以守道為樂。這是剝削階級提出的一種騙人的話,意思是要人們安於窮苦生活,愉快地接受他們的那套說教。
此典出自《論語·雍也》:“‘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何晏集解引孔安國曰:‘顏淵樂道,雖簞食在陋巷,不改其所樂。’”
孔子是春秋末期的一位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是儒家的創始人。為了維護封建貴族的統治,孔子提出了“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等著名論點,即“忠恕之道”。在此基礎上,他還提倡德治和教化,反對苛政和刑殺。在孔丘的學說中,勸人安貧守法是一項重要內容。他曾提出“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的論點,並用這個作為衡量他的學生品行好壞的一項標準。
據史料記載,孔丘教過的學生有三千人,其中著名的有七十二人。在這七十二人中,有一個孔丘最為得意的弟子叫顏淵,就是一個安貧樂道的典範。顏淵,春秋末魯國人,名回,字子淵。孔丘曾稱讚他說:顏淵真是一個賢德的人啊!他雖然貧居陋巷,隻有一小竹籃子幹糧,一瓢水,也能活的很開心。
八鬥之才
“八鬥之才”用以比喻才華極高。
此典出自宋無名氏《釋常談·八鬥之才》:“文章多,謂之‘八鬥之才’。”
文章寫得多的人,被稱為“八鬥之才”。南朝(宋)文學家謝靈運曾經說過:“天下才能總共隻有一石(十鬥),曹子建(曹植)一個人獨占了八鬥,我得一鬥,天下的其他文人共分一鬥。”
拔劍割雁
“拔劍割雁”形容從容就義,寧死不懼。
此典出自《明史·孫炎傳》。
明代人孫炎,是一個勇敢堅毅的將領。一次,他率軍攻下處州,被授予處州總製的官職。後來苗軍作亂,孫炎被俘虜了。
苗軍威脅孫炎投降,他不肯屈服。苗軍統帥賀仁德用烤熟的雁和上好的酒給他吃喝,孫炎一邊喝酒一邊大罵不止,寧死不屈。賀仁德大怒,拔下佩刀指著孫炎,並且命令他脫下衣服,孫炎說:“我穿的紫綺裘衣,是皇上賜給我的,我死了也要穿著它。”
白首同歸
“白首同歸”本指互相之間友情深厚,到老不變。後來,人們也用它表示年老後同時死去。
此典出自《晉書·潘嶽傳》:“投分寄石友,白首同所歸。”
潘嶽的父親潘芘,曾任琅琊內史。潘嶽才華橫溢,但仕途卻不夠順達,經常鬱鬱不得誌。他任過河陽縣令、尚書度支郎、太傅主簿等職,後任給事黃門侍郎。
當初,潘嶽的父親潘芘任琅琊內史時,讓一個叫孫秀的人做潘嶽的隨從,孫秀這個人狡猾而聰明,常常自鳴得意。潘嶽很厭惡孫秀的為人,多次鞭打、侮辱他,於是孫秀懷恨在心。當趙王司馬倫輔佐朝政時,孫秀當了中書令。有一次,潘嶽在官署裏對孫秀說:“孫中書令,你還記得從前與我相處的事情嗎?”孫秀回答道:“過去挨打受辱的情景深深地印在我的腦海裏,一天也沒有忘記。”於是潘嶽知道自己一定會受到孫秀的陷害。不久孫秀誣陷說,潘嶽和石崇、歐陽建陰謀幫助淮南王司馬允、齊王司馬冏舉行叛亂。皇帝下令殺死潘嶽、石崇等人,並且夷滅三族。潘嶽快要被押刑場之前,與母親訣別,說:“母親多次勸我要懂得滿足,多加檢點。而我辜負了母親的教誨!”潘嶽和石崇被抓起來時,彼此都不知道對方的情況。石崇先被押赴到刑場,潘嶽後到,石崇對潘嶽說:“安仁(潘嶽字安仁),您也被抓來了!”潘嶽說:“這次真是‘白首同所歸’了!”潘嶽曾寫過一首《金穀詩》,歌詠石崇家的別墅金穀園,詩中寫道:“投分寄石友,白首同所歸。”沒想到,“白首同所歸”這句詩,竟成了預言吉凶的文字。
伯樂哭驥
這篇寓言說的是千裏馬在不識馬的人手裏,竟被用來拉鹽車,埋沒一生,即使遇見識貨的伯樂,也因年老無力,隻有感傷悲鳴,徒喚奈何。這篇寓言對我們在了解發現和使用人才方麵具有很大的啟發意義。
此典出自《戰國策·楚策》:“夫驥之齒至矣,服鹽車而上太行,蹄申膝折,尾湛胕潰,漉汁灑地,白汗交流,中阪遷延,負轅不能上。伯樂遭之,下車,攀而哭之,解衣以冪之。驥於是俛而噴,仰而鳴,聲達於天,若出金石聲者。何也?彼見伯樂之知己也。”
這段話意思是說:
有一匹千裏馬很老了,拉著鹽車上太行山。它吃力地伸著蹄子,彎著膝蓋,垂著尾巴,皮膚潰爛,嘴裏流出的白沫灑在地上,渾身汗水流個不停,在半山腰裏拚命地掙紮著,馱著車轅子拉不上去。伯樂遇見了,急忙下車,拉著千裏馬哭了起來,脫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蓋在它身上。這時千裏馬低下頭噴氣,仰起頭鳴叫,叫聲直衝雲霄,就像鍾、磬發出來的聲音一樣。這是為什麼呢?是因為它看到伯樂能夠了解自己啊。
伯樂相馬
人們常把具有識別人才的眼力的人比擬為伯樂,而把有用的人才比擬作千裏馬。所謂“世有伯樂,然後有千裏馬;千裏馬常有,伯樂不常有”,就是說,人世間有不少有用的人才,可惜沒有人賞識他們,使用他們,結果他們都被埋沒了。
此典出自《列子·說符》。
伯樂起初的名字叫孫陽,是春秋秦穆公時人。他擅長識別馬的好壞。伯樂原本是天上一個星宿的名稱,傳說此星專管天馬,因為孫陽擅長相馬,所以人們都稱他為伯樂。
伯樂有一個朋友九方皋,也擅長相馬。伯樂曾把他介紹給秦穆公,替穆公求馬。三個月後,九方皋果然找到一匹駿馬。他說這是黃色的雌馬,穆公一看,卻是一匹栗色的雄馬,不禁大失所望,對伯樂說,九方皋連馬的性別毛色都分辨不出來,怎麼能看出馬的好壞呢?伯樂卻不以為然,他認為九方皋著重在看馬的內在精神,對馬的外形卻不大重視。穆公仔細一看,這匹馬果然是天下最好的馬。
不食盜食
“不食盜食”形容堅持廉潔方正的原則。
此典出自《列子·說符》。
東方有一個人,名叫爰旌目,一次要出門到很遠的地方去,走到半路沒有東西吃,就餓昏倒了。
狐父的一個強盜名丘,看見他快要餓死的樣子,便拿來一些湯水飯喂給他吃。
爰旌目吃了三口以後眼睛才開始看得見東西,他開口問道:“你是做什麼的?”
答道:“我是狐父人,名字叫丘。”
爰旌目說:“哦!你不是個強盜嗎?幹嗎要來給我飯吃呢?我是一個講信義的人,不吃你們強盜送來的飯!”
於是,他便兩手按在地上用力嘔吐,嘔吐不出來,喉嚨裏格格作聲地趴在地上死去了。
不食周粟
“不食周粟”比喻堅決反對某種行動或主張。
此典出自《史記·伯夷列傳》:“武王已平殷亂,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齊恥之,義不食周粟,隱守於首陽山,采薇而食之。”
殷朝末年,孤竹國國君有兩個兒子,大兒子伯夷,小兒子叔齊。國君在位時,就想讓叔齊繼承王位。國君死後,叔齊覺得自己比伯夷小,就把國君之位讓給伯夷。伯夷說:“立你為國君,是父親的意思,我怎麼能接受呢?”兩人相互推讓,都不願做國君。最後,兩人棄位逃往西部周文王處。
剛走到半路,伯夷、叔齊碰上周武王的部隊。原來周文王已死。武王繼承了王位。還來不及埋葬父親,他就用車載著周文王的遺像,前去攻打紂王。
伯夷、叔齊攔住周武王的馬頭苦苦勸諫說:“父親死後不埋葬,反而興兵討伐,說得上孝道嗎?以臣子的身份去殺害君王,說得上仁慈嗎?”武王手下的士兵見了,想要殺死他們。薑太公說:“他們是仁義之人。”就叫士兵把他倆扶開。
周武王平定殷朝之後,天下都屬於周朝。為此,伯夷、叔齊感到恥辱,堅決不吃周朝的糧食,後來他們隱居在首陽山中(“伯夷、叔齊恥之。義不食周粟,隱於首陽山”),靠采摘蕨菜度日,他倆編了一首歌,歌中唱道:“登上西山啊,采摘蕨菜。殘暴代替殘暴啊,不知誰是誰非(“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注:伯夷、叔齊認為殷和周都是一樣的殘暴)?神農、舜和禹已經消逝啊,我們將依靠誰?往哪裏啊往哪裏?生命就這般衰微!”
朝三暮四
“朝三暮四”原來比喻聰明人善於使用手段,愚笨的人不善於辨別事理。後來比喻反複無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