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白麵書生
“白麵書生”的意思是少年文士,含有年輕見識少的意思。
此典出自南朝《宋書·沈慶之傳》:”丹陽尹徐湛之,尚書江湛並在坐,上使湛之等難慶之。慶之曰:‘……陛下今欲伐國,而與白麵書生輩謀之,事何由濟?’”
南朝宋朝時候,吳郡武康地方有一個叫沈慶之的人,很小的時候就胸懷大誌,而且也十分強壯,當東晉末年,孫恩作亂,亂兵攻武康這時,沈慶之才十多歲,他跟隨族人一起反抗、進行自衛,得勝。從此,沈慶之便以勇敢善戰聞名。四十歲時,投在征虜將軍趙倫之的兒子伯符(竟陵太守)部下任職。況陵地方常有蠻夷侵擾,由於沈慶之的勇敢善戰,最後使竟陵得到安寧,伯符也因而升了將軍。在連年征戰的生活中,沈慶之積累了不少作戰經驗,因為他屢建戰功,被薦給孝武帝劉裕,從那以後擔任了京城防衛的重職。
元嘉(宋文帝劉義隆年號)十九年,沈慶之又因討伐蠻夷有功,升為建武將軍,負責防守邊疆。元嘉二十七年,宋文帝要向北方擴展,派王玄謨等人督師北伐,沈慶之向文帝勸諫,詳細陳述了以前幾位北伐將軍失敗的教訓,文帝被纏不過,便叫左右兩個文官和他辯論,慶之說:“治理國事,就像治理家事一樣;論耕田應該問實際操作的長工,講織布便要問織布的婢女。現在陛下想攻打人家的國家,卻和沒有經曆過戰爭的白麵書生去商量,這件事能成功嗎?”可是文帝最終也沒有接納他的意見,後來果然遭到失敗。
白雲蒼狗
“白雲蒼狗”比喻人生世事變幻無常。
此典出自唐代杜甫《可歎》:“天上浮雲似白衣,斯須改變如蒼狗。古往今來共一時,人生萬事無不有。”
唐代豐城有個讀書人叫王季友,他雖家境貧寒,可是他刻苦攻讀,很有誌氣。可是,妻子瞧不起他,拋棄他了。杜甫聽到此事後,寫下《可歎》一詩,意在破除眾人的愚昧和偏見。
杜甫,不是為王季友夫婦離異而歎息,更不是因為王季友懷才不遇而歎息在詩中,杜甫是在感慨世態炎涼,以及世事的變幻無常。
他寫道:“天上的白雲宛如聖潔的白衣,可是頃刻間變成毛色青灰的狗的模樣。古往今來都是如此啊,人生變幻莫測,千奇百怪無奇不有。”
百聞不如一見
後人用“百聞不如一見”說明要注意實地調查這個道理。
此典出自《漢書·趙充國傳》:“百聞不如一見,兵難隃度,臣願馳至金城,圖上方略。”
西漢時隴西人趙充國,年輕時善於騎馬射箭,非常勇敢,他立誌要當一員大將。後來漢武帝劉徹派他做假司馬,跟隨李廣利攻打匈奴。沒想到在戰鬥中竟被重重包圍,情況非常緊急。關鍵時刻,趙充國率領一百多壯士殺出重圍,使戰爭的局勢發生了逆轉。因為這件事,劉徹提拔他為車騎將軍長史。趙充國不但善於騎馬射箭,喜歡研究兵法,而且十分熟悉鄰國的情況,後來成了漢代有名望的將軍。
漢宣帝劉詢時,當西北羌族的貴族統治者侵擾邊境,劉詢派兵前往抵抗,失敗之後,立即召集群臣一起研究對付的辦法。之後又派禦史大夫丙吉前去拜訪年已七十多歲的老將趙充國,問他誰適合擔任統帥帶兵前往禦敵。趙充國說:“現在還沒有比我更適合的人?”於是他自告奮勇地承擔率兵任務。丙吉問他需要派多少兵,他說:“不如親自去看看,用兵,難在遠離戰場就能作出恰當估計。我要去金城看看,繪好地圖,再和你商定作戰方案。”趙充國於是就親往前線了解情況。
半麵之識
“半麵之識”形容人記憶好;或形容相交不深。
此典出自《後漢書·應奉列傳》:“奉年二十時,嚐詣彭城相袁賀。賀時出行閉門,造車匠於內開扇出半麵視奉,奉即委去。後數十年於路見車匠,識而呼之。”
東漢人應奉,十分聰明,記憶力十分驚人。他二十歲那年,去彭城拜訪袁賀。但袁賀不在家。他敲了許久的門,造車的匠人將門打開了一點,露出半張臉,看了應奉一眼,說主人不在。應奉便離去了。
幾十年過去了,一天他在路上碰見那個車匠,立刻認出了那人,並向他打招呼。對方表示不認識,應奉說:“你不就是在袁家門口露出半張臉的那個人嗎?”
半途而廢
“半途而廢”比喻做事不堅持到底。
此典出自《禮記中庸》:“君子遵道而行,半途而廢,吾弗能已矣。”
《後漢書·列女傳·樂羊子妻》:夫子積學,當日知其所亡,以就懿德。若中道而歸,何異斷斯織乎?羊子感其言,複還終業,遂七年不返。
戰國時代,河南(古時泛稱黃河之南)人樂羊。在路上拾到一塊金子,拿回家去。他妻子說:“這金子來路不明,你怎麼可以拿回來呢?”於是樂羊就把金子放回到了原來的地方。後來,樂羊到別國去訪師求學,一年後,回來了。他的妻子正在織布,見他突然回來了,便問他:“你的學業完成了嗎?”樂羊答道:“還沒有,我因為很想念你,所以就先回來一趟。”他妻子聽完,立即拿起一把剪刀把機上的絲線剪斷,說:“這布的原料產自蠶繭,而由布機織成;一絲一絲的累織成寸、成丈、成匹。現在把它剪斷了,前功盡棄,白白浪費了許多時間。你在外求學,也是要日積月累地學習鑽研,若中途而廢,這不是與剪斷織機上的絲線一樣嗎?”
樂羊被他妻子的話所感動,就又回去繼續求學,一去七年,學成才回來。後來得到魏文侯重用,做出了一番事業。
豹死留皮
“豹死留皮”比喻留聲名於後世。
此典出自《新五代史·王彥章傳》:“豹死留皮,人死留名。”
唐朝末年,黃巢起義失敗以後,封建割據勢力到處橫行,紛紛占領土地,在中原形成了梁、唐、晉、漢、周割據的小朝廷。(後)梁太祖(朱溫)手下有一個大將,叫王彥章,字子明,為人驍勇有力,能光腳踏著荊棘行走百步,手使一杆鐵槍,騎馬衝突,迅疾如飛,沒有人敢與他對敵,軍中稱之為王鐵槍。王彥章與(後)唐軍隊爭戰,由於兵力單薄,被(後)唐軍隊打敗,他身負重傷,當了俘虜。(後)唐莊宗(李存勖)嘲弄地說:“過去你把我當做小孩子看待,耍弄,今天被我抓住,你服不服?”王彥章回答說:“大勢已去,不是人力可以挽回的,我有什麼服不服的!”
(後)唐莊宗頓起憐憫之心,賜給王彥章藥品,叫他醫治創傷。王彥章是個武人,不懂得詩書,常常采用民間流傳的諺語表達自己的思想,他曾經對人說:“豹死留皮,人死留名。”意思是說,生前建立功業,要留名於後世,絕不能幹投降變節的事。他的忠義之心,是不可改變的。(後)唐莊宗憐惜他是勇武之才,想保留他的性命,派人勸他投降。王彥章謝絕了,說:“我與你(後)唐莊宗血戰十多年,今天兵敗力盡,被你俘虜,必須要死呢?況且我深受(後)梁朝廷之恩,非死不能報答,豈有早晨效忠於(後)梁朝、晚上又效忠於(後)唐朝的道理呢?這樣的話,我還有臉見天下人麼!”(後)唐莊宗又派李嗣源(明宗)去勸降,王彥章重傷在身,起不了床,仰視著李嗣源,大聲叫著他的小名,說:“你不是邈佶烈嗎?我怎能在你麵前屈辱地活著呢?”李嗣源出身沙陀平民,沒有姓氏,隻有一個小名叫邈佶烈。王彥章這樣的不給他麵子,李嗣源怎麼會不憤怒呢?王彥章被殺了,時年六十一歲。
杯弓蛇影
“杯弓蛇影”指因錯覺而產生疑懼,形容疑慮多端,自相驚擾。
此典出自漢代應劭《風俗通義怪神》:“予之祖父郴為汲令,以夏至日請見主簿杜宣,賜酒。時北壁上有懸赤弩,照於杯中,其行如蛇,宣畏惡之,然不敢不飲。其日便得胸腹痛切,妨損飲食,大用贏露,攻治萬端,不為愈。後郴因事過至宣家,窺視,問其變故,雲畏此蛇,蛇入腹中。郴還廳事,思惟良久,顧見懸弩,必事也。則使門下史將鈴下侍徐扶輦載宣於故處設酒,杯中故複有蛇。因謂曰:‘此壁上弩影耳,非有他怪。”宣意遂解,甚夷懌,由是瘳平’。”
晉代人,樂廣,字彥輔。有一天,他想起一位親戚,已經很久沒有往來了,於是叫人去問候。那位親友回話:前一次他到樂廣家裏去拜訪,在坐中樂廣賜一杯酒給他喝,當他正要喝酒的時候,忽然看見酒杯裏頭有一條小蛇,當時引起他的不安,他十分勉強把酒喝下,沒想到身體便生了毛病,一直沒有痊愈。當時樂廣家中廳堂的牆壁上麵,懸掛著一具角弓,弓的上麵,用漆油繪畫成一條蛇的形狀,樂廣聽過了那親戚的回話之後,立刻想起所謂酒杯裏的小蛇必然是因為那一具角弓,倒影映現在酒杯裏,引起了那親友的誤會,竟把它當做是一條活蛇。於是他從此心裏很不安,精神上受了威脅,便無病也生出病來。直到最後他再次邀請那親戚,詳細把這真相告訴他,他才恍然大悟,心中如釋重負,那擱在他心裏很久,仍然沒法治得好的頑病,也當場一下子好了。
比肩接踵
“比肩接踵”意思是說肩膀連肩膀,腳跟挨腳跟。後人常用這句成語形容人多,擁擠。
此典出自《晏子春秋·雜下》:“張袂成陰,揮汗成雨,比肩繼踵而在,何為無人?”
春秋時,齊國大夫晏子出使楚國。楚王依仗著自己大國雄師,因此十分看不起齊國,他又看到晏子身材矮小,其貌不揚,於是就便十分傲慢地問道:你們齊國難道沒有別人了嗎,怎麼派了你這麼個小矮子來?晏子回答說:“我們齊國到處都是人才啊,可謂是比肩繼踵,大家揚起衣袖就能遮雲蔽日,一齊揮灑汗水如同下雨,怎麼能說沒有人呢?不過我們齊國有個規矩:體麵能幹的使臣,出訪上國,去拜望才高德重的君王,而像我這樣的人,隻好派到這裏來見您了。”楚王本想譏笑晏子,結果反而被晏子一頓奚落,自討沒趣。
變本加厲
“變本加厲”原意為比原來更加發展。今用以比喻情況比原來更加嚴重。多用於貶義。
此典出自南朝(梁)蕭統《文選·序》:“增冰為積水所為,積水曾微增冰之凜。何哉?蓋踵其事而增華,變其本而加厲,物既有之,文亦宜然。”
南北朝時,南朝梁武帝蕭衍的長子蕭統編撰了一部文學總集《文選》。它是我國現存的編撰最早的一部文學總集,共收錄了周代至六朝七八百年間一百三十位知名作者和少數佚名作者的作品七百餘篇(首),各種文體的主要代表作基本上都有。由於《文選》是一部選取前人文學著作的總集,閱讀各家代表作品比較方便,因此受到封建知識分子的重視。到了後世,幾乎成了他們必看的著作,甚至出現了“《文選》爛,秀才半”的諺語。
蕭統在《文選》的序文中,對選編此書的重要意義以及選擇標準作了介紹。他說:文學作品是社會生活的反映,但又是社會生活的升華,就像冰是由水凝成的一樣,但它又“變本加厲”,比水冷得多一樣。
病從口入,禍從口出
“病從口入,禍從口出”意指疾病是由於飲食不慎引起的,災禍是因為語言不妥招來的。
此典出自《太平禦覽·人事·口》:“福生有兆,禍來有端。情莫多妄,口莫多言。蟻孔潰河,溜沉傾山。病從口入,禍從口出。”
宋代太平興國二年,宋太宗(趙炅)命李昉等十四人編撰《太平禦覽》一書,曆時七年而成,共一千卷,分五十五門。這本書引用的材料非常豐富,保存了許多原始資料。其中有一處寫到:“福氣的到來是有征兆的,禍害的到來也有其原因的。不要放縱情感多做不適當之事,也不要放鬆自己的嘴巴而多說話。蟻穴的孔隙能使河堤崩潰,小股的水流能夠衝倒高山。疾病是由於飲食不慎引起的,災禍是因為語言不妥招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