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哀兵必勝

“哀兵必勝”比喻兵力相當的兩軍對壘,心情悲憤的一方必勝。後指受壓迫、受欺淩而奮起反抗的一方必定取勝。

此典出自《老子》第六十九章:“禍莫大於輕敵,輕敵幾喪吾寶(指國家的土地、人民、主權)。故抗兵相加,哀者勝矣。”

《老子》第六十九章,是老子關於軍事問題的一篇論述。其主要論點是:

一、不要發動侵略的戰爭;

二、各國的國君都懂得“柔勝剛”的道理,天下就沒有戰爭了;

三、抗擊侵略者時決不可輕敵;

四、反侵略的國家必勝。

老子說:“古代用兵的人有這樣的話:我不做主動挑起戰爭的‘主’,而要做被迫進行戰爭的‘客’。我不進入別國領土一寸之近,可以退回本國領土一尺之遠。王侯能這樣‘守柔’,國家就將沒有戰爭。這就是說,在軍事行動中,可以沒有行伍,不用嚴陣;可以不用袒露出胳臂,擺出爭鬥的架勢;手裏可以不持兵器,或許就不戰而勝,要捉的敵人,或許根本沒有了。這就是‘柔弱勝剛強’的道理。如果真有敵人進攻,則決不可輕視。災禍莫大於輕視敵人。輕視敵人,幾乎要喪失我們的土地、人民和主權。兩國打仗時,受侵略而懷著悲憤心情的一方,必將打勝仗。”

暗渡陳倉

“暗渡陳倉”是人們在軍事生活中,使用較多的一句成語,典出《史記·高祖本紀》。常用來形容一邊迷惑、麻痹對方,一邊偷偷摸摸地暗中活動,出其不意,達到了某種目的。

秦朝末年,項羽和劉邦都有獨霸天下的野心。公元前206年正月,項羽在推翻秦王朝後封地、封王,他知道劉邦不好對付,有意將劉邦封為漢王,領地限製在當時偏僻的巴蜀和漢中一帶。劉邦很是不服,但當時自己的實力不足以與項羽抗衡,隻好領兵西上,開往漢中的南鄭城。在通往南鄭的路上,有綿延幾百裏的棧道。棧道是在險峻的懸崖絕壁上鑿孔支架木樁,鋪上木板而成的窄小通道。劉邦接受謀士張良的計策,將走過的棧道全部燒毀。這樣既有利於自己的防禦,又可以迷惑項羽。因為項羽為防劉邦日後與自己爭天下,把他東進必經的關中分為三部分,封秦朝的三個降將鄣邯、司馬欣、董翳為王,號稱三秦,擁重兵把守。燒毀棧道,既向項羽表示劉邦無意東進,又鬆懈了三秦對劉邦的戒備和防守。

公元前206年8月,劉邦拜韓信為破楚大將軍。韓信命大將樊噲帶一萬人大張旗鼓地去修複棧道。由於山路崎嶇,棧道全部焚毀,將士們連立足的地方都沒有。樊噲心中暗暗叫苦,如此工程,就是十萬人一年也修不完哪!消息傳到把守關中第一道關口的老將鄣邯耳朵裏,也很是不以為然。

哪知韓信親率三萬精兵,秘密從孤雲嶺雨腳山後,沿陳倉小路疾行,將士們棄馬步行,不顧山道曲折,披荊斬棘,晝夜兼程,僅半個月的時間,突然就出現在了關中。鄣邯聽到消息,大驚失色。由於疏於防備,一時手足無措,不知如何是好。而此時,漢軍先鋒樊噲已經開始攻城了。鄣邯隻得倉促披掛上陣,開城迎戰。結果連敗三陣,丟了三座城池,所帶精兵所剩無幾。鄣邯恐怕被韓信活捉,有辱一世威名,惱羞成怒,拔劍自刎。

此後,韓信又連破司馬欣和董翳,收取關中,直搗鹹陽,楚漢相爭從此拉開了帷幕。四年後,也就是公元前202年,劉邦最終擊敗了項羽,統一了天下,建立了漢朝。

楚漢相爭是從“明修棧道、暗渡陳倉”開始的。劉邦最終取得勝利的結局,使人們把它作為重要的軍事謀略廣為傳頌。而它的使用也逐漸走出軍事領域,成為人們在日常生活中表達類似做法的一句成語。這句成語,也有人稱作“明修暗渡”,意思是一樣的。

拔旗易幟

後人用“拔旗易幟”比喻取而代之。

此典出自《史記·淮陰侯列傳》:“趙見我走,必空壁逐我,若疾入趙壁,拔趙幟,立漢赤幟。”

楚漢相爭時,韓信率領漢軍攻打趙國。雙方交戰前,韓信在趙軍營壘附近預先埋伏兩千名輕騎兵。交戰時,漢軍假裝敗退,引誘趙軍追擊。這時預先埋伏的漢軍乘機占據趙軍營壘,拔掉趙軍軍旗,插上漢軍旗。趙軍回來,以為漢軍已經把趙軍的兵將全部俘虜,頓時全軍潰亂。

避其銳氣,擊其惰歸

後人用“避其銳氣,擊其惰歸”比喻在作戰時避開敵人的銳氣,等敵人疲乏退縮時,狠狠地加以打擊。

此典出自《孫子·軍爭篇》:“是故朝氣銳,晝氣惰,暮氣歸。故善用兵者,避其銳氣,擊其惰歸。”

《軍爭篇》是孫子兵法中卷的第三篇,主要闡述兩軍如何爭取戰爭的主動權。孫武認為:除了要知道“以迂為直”的策略以外,還必須把握作戰的時間。

孫武說:“對於敵人的軍隊,要打擊他的士氣;對於敵軍將領,要打亂他的決心。早晨士氣最旺盛,午間逐漸懈怠,到了晚上就疲乏思歸了。善於打仗的人,要避開敵軍初來時的銳氣,等到敵軍懈怠、疲憊不堪時再去攻擊,這是掌握士氣的方法。

兵不血刃

“兵不血刃”形容沒有打仗就獲得了勝利。

此典出自《荀子·議兵》:“故近者親其善,遠方慕其德,兵不血刃,遠邇來服。”

《議兵》是戰國時的思想家、哲學家荀子論述軍事問題的一篇文章。

荀子說:用兵的目的在於禁暴除害,而不在於爭奪。仁義之師統治的地方,就會出現大治的局麵,仁義之師所到之處,人民就會得到教化。堯伐驩兜,舜伐有苗,禹伐共工,湯伐有夏,文王伐崇,武王伐紂,都是以仁義之師行於天下。因此,周圍的人都喜愛他們的美德,他方的人都仰慕他們的仁義。如此一來,不必使用武力,人們就會來歸服了。德行如果達到這樣好的程度,它的影響就會遍及到四方。

兵不厭詐

“兵不厭詐”意思是作戰時可以使用詐術,最後達到使敵人作出錯誤判斷的目的。

此典出自《韓非子·離一》:“戰陣之間,不厭詐偽。”

虞詡,字升卿,是東漢安帝時的武都太守,有一次,他奉命帶領幾千人馬到甘肅境內去和羌人作戰,他下令日夜兼程,所過之處每天都增加挖掘煮飯用的灶,前後挖了幾十個,有人迷惑不解,就問他說:“從前孫臏每天減灶,而你每天增灶,是什麼道理呢?”虞詡答道:“兵不厭詐,敵人人數比我們多,但看到我們每天增灶,就會認為我們每天都在增加兵員,就不敢跟蹤追擊了。減灶是‘示弱’,增灶是‘示強’,情況不同,辦法也就不同。”結果羌人果然中計了,遭到失敗。

兵貴神速

“兵貴神速”意思是用兵以行動特別迅速最為重要。

此典出自《三國誌·魏誌·郭嘉傳》:“大祖將征袁尚……嘉言曰:‘兵貴神速。今千裏襲人,輜重多,難以趣利,且彼聞之,必為備;不如留輜重,輕兵兼道以出,掩其不意。’”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群雄四起。袁紹乘機擴大自己的實力,占據冀、青、幽、並四州(今山東、河北、山西等地區),成為北方勢力最強的軍閥。北麵遼東、遼西、右北平(今河北東北部)三郡地區,居住著少數民族部落聯盟,其中遼西單於蹋頓勢力最強,袁紹采用和親政策以籠絡他們。

公元200年,袁紹和曹操在官渡(今河南中牟東北)大戰。袁紹戰敗,不久病死。袁紹幼子袁尚乘機自立冀州牧,長子袁譚和袁尚發生矛盾。公元203年,曹操出兵討伐,袁氏兄弟這能齊心協力一致對外。曹軍剛一撤走,袁氏兄弟,竟自相殘殺起來。公元204年,袁譚奪取安平、勃海、河間等郡,袁尚被迫投奔次兄袁熙。曹操乘機攻打袁譚。公元205年,曹軍攻陷勃海郡城南皮,殺死袁譚。袁熙部將焦觸、張南等乘機背叛,袁熙、袁尚隻好投奔遼西的蹋頓單於。

蹋頓感念袁紹的恩澤,決心支持袁氏兄弟。經常派兵侵犯曹操,曹操深感憂慮。

公元206年,曹操決定親自率兵征討北方三郡,消除邊患。曹軍走了一個多月才到達河間的易城(今河北雄縣西北)。謀士郭嘉對曹操說:“用兵貴在神速,使敵人難以預料。我們應當把輜重留下,派輕兵日夜兼程,深入敵境,出其不意發動進攻,這樣才能取勝。”

曹操采納了郭嘉的建議,親自率領數千精兵輕裝北進。在距離柳城還有一百多裏的白狼山,曹軍與蹋頓的數萬騎兵相遇。雙方兵力相差懸殊,曹軍將士以一當十,士氣高昂,奮勇殺敵。蹋頓軍隊大敗,蹋頓和許多將領都死於亂軍之中。

袁熙、袁尚聽到這個消息,都慌忙向東逃跑,投奔遼東太守公孫康。曹操占領柳城後,就下令班師南歸。有人問曹操為什麼不乘勝追擊,曹操說“不攻自破,他們會自相殘殺的。”不出曹操所料,不久,袁熙、袁尚果然被公孫康殺掉。

步步為營

“步步為營”形容進軍謹慎;也用來比喻行動、做事謹慎。

此典出自《三國演義》第七十一回:“淵為人輕躁,恃勇少謀。可激勸士卒,拔寨前進,步步為營,誘淵來戰而擒之:此乃反客為主之法。”

劉備率領大軍去攻取漢中。守將夏侯淵得知消息,便差人上報操聞之大驚,親率四十萬大軍抵敵。夏侯淵知援兵已到,仍固守定軍山,未曾出戰。曹操命夏侯尚前去誘敵。蜀將黃忠即派牙將陳式出戰迎敵。尚詐敗而走,陳式追擊,行到半路,兩山上滾木擂石打下來,無法前進。正準備撤回時,背後夏侯淵衝出,陳式被生擒。敗軍逃回,黃忠慌忙去找法正商議。法正說:“淵為人輕躁,恃勇少謀。可激勸士卒,拔寨前進,步步為營,誘淵戰而擒之。”黃忠采納他的計謀,把各種戰利品賞給軍士。黃忠軍步步為營,生擒了夏侯尚。夏侯淵怒不可遏,立即要出戰黃忠。張郃勸夏侯淵說:“這是法正的計謀,將軍不可出戰,隻宜堅守。”夏侯淵拒不聽從勸諫,分兵圍住對方,大罵挑戰。下午,法正見曹兵倦怠,乃將紅旗一展,鼓角齊鳴,喊聲大振,黃忠一馬當先,馳下山來,夏侯淵措手不及,被黃忠一刀砍為兩段,曹兵大潰,四處潰逃。

長驅直入

根據曹操《勞徐晃令》中的話,後人用“長驅直入”這一典故比喻軍隊快速前進,如入無人之境。這句成語有時也寫作“長驅徑入”或“長驅直進”,意思相同。

此典出自曹操《勞徐晃令》:“吾用兵三十餘年,及所聞古之善用兵者,未有長驅徑(直)入敵圍者也。”

東漢末年,徐晃,當過郡吏,騎都尉,後來歸順了曹操。徐晃精通軍事,智勇過人,曾為曹操屢建戰功,深得曹操賞識。為了奪取漢中,曹操命徐晃和夏侯淵把劉備阻攔在陽平。取得勝利以後,又奉命助曹仁征討漢將關羽。徐晃利用聲東擊西的戰術,大敗關羽。事後,曹操給徐晃寫信,讚揚了他大獲全勝。信中說:我帶兵打仗三十幾年,所聞古代善用兵的將領,還沒有長驅直入敵人包圍圈的。你這次大獲全勝,其功勞超過了古代的良將孫武和穰苴。

城下之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