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烏合之眾

“烏合之眾”的意思是,像烏鴉一樣暫時聚集在一起的群體。人們用它比喻無組織、無紀律的人群。

此典出自《漢書·耿弇傳》:“至長安,與國家陳漁陽、上穀兵馬之用,還出太原、代郡,反複數十日,歸發突騎以轔烏合之眾,如摧枯折腐耳。”

公元8年,王莽大敗西漢劉氏皇朝,建立起國號叫做“新”的王氏皇朝。他的這個行動,遭到漢宗室豪強集團的武力反抗。劉秀等人起兵以後,懦弱無能的劉玄被擁立為皇帝,號稱更始帝。

當時,豪強王郎詐稱自己是漢成帝的兒子劉子輿,欺騙天下輿論,在邯鄲起兵。扶風茂陵人耿弇(字伯昭)辭別父親耿況,前去投奔更始帝劉玄,以便自己能有一個好前程。跟著他一起去的官吏孫倉、衛包在路上對耿弇說:“劉子輿是漢成帝的兒子,投奔他是名正言順。如今反而不去投奔他,我們千裏迢迢往哪裏去呢?”耿弇嚴肅地說:“劉子輿不過是一個下賤的賊,總有一天要成為階下囚。我到長安以後,調用國家派駐在漁陽、上穀的兵馬,迅速出兵太原、代郡,十幾天後,回來後派出突擊敵軍的騎兵,踐踏這些像烏鴉一樣暫時聚合在一起的敵人軍團,就如同摧毀、折斷幹枯而腐朽的木枝似的那樣容易。我看你們二人不知何去何從,滅族之禍就為期不遠了。”後來,孫倉、衛包二人沒有聽從耿弇的勸告,投奔王郎去了。

下車伊始

“下車伊始”這個典故,舊時指新官剛上任,現在有時比喻剛到一個地方。

此典出自《禮記·樂記》:“武王克殷,反商,未及下車而封黃帝之後於薊。”

商朝末年,由於商紂王暴虐無道,商王朝處於搖搖欲墜之中。在周族領袖姬發死後的第四年,姬發的兒子姬昌(周武王)乘商軍主力在東南的機會,率兵車三百乘,虎賁三千人,會合西南的唐、蜀、羌、髟予、微、盧、彭、濮等族攻伐商紂,經過孟津到達牧野(今河南淇縣)。商軍中的奴隸兵掉轉武器,發動起義,周軍占領了商都朝歌,紂王自焚而死,商王朝遂告滅亡。

在打到朝歌以前,周武王見自己勝利在握,就迅速分封了一些遠古部落首領的後代:封黃帝的後代於薊(今北京市附近);封帝的後代於祝(今山東省泰安附近);封帝舜的後代於陳(今河南省淮陽)。後來,又封夏禹的後代於杞(在今河南省杞縣)。

因為在中國古代,被封的官都是坐釋車上任的,所以新官上任後的文告中常用“下車伊始”表示剛剛到任。

先斬後奏

“先斬後奏”指的是先采取果斷的行動,然後再向上報告。也可用來泛指事前不報告,迫使上級承認既定的事實。

此典出自《竇娥冤》第四折:“老夫廉能清正,節操堅剛,謝聖恩可憐,加老夫兩淮提刑肅政廉訪使之職。隨處審囚刷卷,敕賜勢劍、金牌,體察濫官、汙吏,容老夫先斬後奏。”

元代劇作家關漢卿(號已齋)在晚年寫了一部著名的戲——《竇娥冤》。

劇情梗概是:善良的貧家女子竇娥三歲喪母,父親竇天章是個窮書生,為了償還欠下的債務和換取上京趕考的路費,把女兒送到蔡婆婆家裏去做童養媳。

十年後,竇娥的丈夫不幸早死,於是她就和蔡婆婆兩個相依為命過著守寡的日子。地痞張驢兒和他的父親垂涎欲滴地窺伺著這兩個寡婦。張驢兒本來想毒死蔡婆婆,結果卻毒死了自己的父親。

他反而誣陷竇娥,逼迫她順從。官府斷案不明,斬殺了竇娥。

後來,竇娥的父親竇天章當了大官,奉旨訪察民情,懲處貪官汙吏,回到離別十六年的家鄉,終於替女兒昭雪了冤案。

竇天章是朝廷命官,深受皇帝信任。在戲中竇天章有這樣一段獨白:

“老夫我為官廉潔清正,情操堅強、剛直,皇上憐愛我,叫我擔任兩淮提刑肅政廉訪使的職務,四處審訊囚犯,查閱案卷,賜給我象征權勢的寶劍和金牌,讓我監察貪官汙吏,並允許我先斬後奏。”

“先斬後奏”就是從這個故事而來的。

虛堂懸鏡

“虛堂懸鏡”比喻隻要存心公正,自能洞察是非。

此典出自《宋史·陳良翰傳》:“陳良翰字邦彥,台州臨海人。早孤,事母孝。資莊重,為文恢博有氣。中紹興五年進士第。知溫州瑞安縣,俗號強梗,吏治尚嚴,良翰獨撫以寬,催租不下文符,但揭示名物,民競樂輸,聽訟鹹得其情。或問何術,良翰曰:‘無術,第公此心如虛堂懸鏡耳。’”

這段話意思是說:

南宋大臣陳良翰,字邦彥,台州臨海(今浙江臨海)人。少年時喪父,非常孝順母親。性情莊重,寫文章很有氣勢。在宋高宗(趙構)紹興五年(公元1135年)考取進士,做溫州瑞安縣(今浙江瑞安縣)知縣。當地民風以強悍耿直聞名,官吏治民崇尚嚴厲,而陳良翰卻用寬厚的方法對待百姓,催繳租稅時不下達命令,隻是宣布各種東西的名號物色,老百姓高興地爭著繳納,審理訴訟案件與事實很相符。有人問他用的什麼辦法,陳良翰說:“沒有什麼辦法,隻是存心公正,洞察是非,就像在空堂裏懸掛鏡子一樣。”

亞相遷鍾

“亞相遷鍾”的這個典故告訴人們,反動統治者所謂重臣元老,不過是些養尊處優,什麼實際問題也解決不了的廢物。究其原因,是用人唯親造成的。

此典出自《艾子雜說》:“齊有二老臣,皆累朝宿儒大老,社稷倚重。一曰塚相,凡國之重事乃關予焉。一日,齊王下令遷都,有一寶鍾,重五千斤,計人力須五百人可扛。時齊無人,有司計無所出,乃白亞相,久亦無語,徐曰:‘嘻,此事亞相何不能了也?’於是令有司曰:‘一鍾之重,五百人可扛。今思均鑿作五百段,用一人五百日扛之。’有司欣然承命。”

齊國有兩個老臣,都是幾朝為官學識淵博的老先生,向來都被當做國家的棟梁。其中一個是六卿之首,官拜亞相,凡國家軍政大事都要由他決斷和處理。

一天,齊王下令遷都。有一隻寶鍾,重達五千斤,估計需要五百多人才能搬運。當時,由於齊國人煙稀少,一時半會找不到這麼多勞力。主管人束手無策,隻好請示亞相。亞相沉思了好久,慢吞吞地說:“嘻,這點小事,我亞相怎麼會沒有辦法呢?”果斷地下了命令:“既然要五百人才能搬動這個鍾,那麼我考慮可以把鍾鑿成五百等份,用一個人在五百天內搬完就是了。”主管人茅塞頓開,高高興興地照辦了。

一國三公

“一國三公”形容主持政事的人太多,意見龐雜,號令不統一,讓人無所適從。

此典出自《左傳·僖公五年》:“士蕮退而賦曰:‘狐裘尨茸,一國三公,吾誰適從?’”

春秋時期,晉獻公在晚年的時候去攻打小國驪戎,驪國送了兩個美女給獻公,一個是驪姬,一個是少姬。後來兩人都生了男孩,驪姬由於深受獻公寵愛,要立自己的兒子為太子,當時晉太子申生屢立戰功,獻公沒理由廢掉他,驪姬便作出主張,將太子申生派出去守曲沃(晉國大城),其他兩個大兒子重耳、夷吾派去守蒲與屈兩個小城。當時由於蒲、屈兩地都是一片空地,於是獻公就派大臣士蕮到那裏去築城。士蕮到了那裏,命人用柴草夾在泥土中,隨隨便便地就完成了築城的工作。有人便說:“你築的城恐怕不堅固吧?”他笑著說:“過幾年後,這裏便是仇人的城了,何必要築堅固呢!”夷吾就把這件事告訴了獻公。獻公派人去責備士蕮,士蕮於是寫了一首詩,說“狐裘尨茸,一國三公,吾誰適從。”意思是權貴者眾多,各說其是,自己不知怎樣做好。

一饋十起

“一饋十起”形容事務繁忙或熱情聽取群眾意見。

此典出自漢·劉安《淮南子·汜論訓》:“一饋而十起,一沐而三捉發,以勞天下之民。”

大禹因為治水立下了功勞,非常受百姓愛戴。後來虞舜把帝位讓給大禹,大禹就做了夏朝的第一個君主。

大禹做了君主以後就用五種聲音來治理國家。這五種聲音是:鍾聲、鼓聲、磬聲、鞀聲和鐸聲。他對百姓說:“要告訴我大道,就擊鼓;要告訴我大義,就敲鍾;有緊急事情告訴我,就擊磬;有案件要我處理,就敲小鼓;有大事告訴我就搖鈴鐺。”當他把這五種聲音的功能告訴百姓以後,大禹就常常是:“一饋而十起,一沐而三捉發,以勞天下之民。”意思是:因為要找大禹的人太多,大禹吃一頓飯都要接待百姓許多次;洗澡的時候也常常還沒洗好時就有許多人來找他。他就是這樣一心一意為百姓辦事。

一琴一鶴

“一琴一鶴”形容為官清正廉潔。

此典出自《宋史·趙抃傳》:“聞卿匹馬入蜀,以一琴一鶴自隨,為政簡易,亦稱是乎?”。

趙抃(公元1008~1084年),字閱道,宋代衢州(州名,治所在今浙江衢縣)西安人。宋仁宗(趙禎)景抃元年(公元1034年)考取進士,任殿中侍禦史,彈劾不避權貴。

宋神宗(趙頊)即位後,任用趙抃在諫院任職,負責規勸朝廷得失。按照朝廷的先例,近臣從成都返回朝廷的,如果要重用,必須要到尚書、門下、中書等官署中任職,不能做諫官。趙抃曾在成都任職,而宋神宗居然任命趙抃當諫官,大臣們對此非常不滿。宋神宗說:“我還得依靠他的直言勸諫呢。想用就應該用,這有什麼妨礙呢。”等到趙抃辭謝時,宋神宗說:“聽說你單人獨騎進入蜀郡上任,隨身隻帶一張琴、一隻鶴,所帶的行李非常少,為政清廉,主持政務簡易不煩,你的這種表現,同諫官的身份不是十分相稱嗎?”不久後,趙抃被提拔為參知政事。趙抃為了感激宋神宗的知遇之恩,竭盡全力效忠於宋神宗。朝廷的政務有不合適的地方,趙抃總是秘密向宋神宗報告,宋神宗親寫手詔,對他以示稱讚。

以人為鑒

“以人為鑒”的意思是,以他人的得失成敗,作為自己的行動規誡。

此典出自《新唐書·魏征傳》:“帝後臨朝歎曰:‘以銅為鑒,可正衣冠;以古為鑒,可知興替;以人為鑒,可明得失。’”

魏征(公元580~643年),唐代曲城人,字玄成。少年時代曾出家為道士。在隋末農民大起義中,跟隨李密投靠了李世民,官至諫議大夫、秘書監,敢於直諫,唐太宗李世民對他非常器重。

貞觀十七年(公元643年),魏征得了重病,唐太宗派遣使者慰問並賞賜藥品,往來不絕。又派中郎將李安儼住在魏家,隨時向皇上報告魏征的病況,唐太宗又親自前去探望。正月十七日那天,魏征去世了,唐太宗命令九品以上的官員都去吊喪,賞給羽蓋鼓吹,恩準陪葬昭陵。魏征的妻子裴氏說:“魏征一生節儉樸素,如今用一品官的儀仗為他舉行葬禮,這不是死者的心願。”她婉言謝絕了,而用布篷車載運棺柩去埋葬。唐太宗登上禁苑的西樓,望著靈車痛哭。他親自起草碑文,並親筆寫在石碑上。

唐太宗經常思念魏征。一次,他臨朝時,歎息地說:“人們用銅做鏡子,可以用來穿好衣服,戴正帽子;用古史做鏡子,可以從中看到盛衰的道理;用人當鏡子,可以知道自己的長處和短處。我曾經決心保存這三麵鏡子,嚴格要求自己,不要出現過失。如今魏征去世,我失去一麵鏡子了。聽到魏征去世的消息後,我派人趕到他的家裏,得到魏征寫的一封書信,剛寫了一半草底,能夠辨認出來的話有:‘天下之事,有善有惡,任用善人則國家安定,任用惡人則國家衰落。君主對待公卿大臣,有的喜歡,有的嫌惡。恨誰就隻看到他的過錯,愛誰就隻看到他的長處,這是非常危險的。愛誰、恨誰,愛什麼,恨什麼;怎樣才算愛,怎樣才算恨等問題,君主要慎重地正確處理。如果能在愛的同時知道他的短處,在恨的同時知道他的長處,鏟除邪惡不動搖,任用賢才不猜疑,國家就可以興旺發達了。’我仔細思考、回顧,覺得要做到這一點很難,恐怕會在這個方麵出現失誤。因此,我請眾卿把魏征的臨終囑托寫在自己參加朝會時所執的手板上,以防止遺忘了,看到我有什麼過失,一定要不客氣地進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