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哀鴻遍野
“哀鴻遍野”形容到處可以看到呻吟呼號、流離失所的災民。
此典出自《詩經·小雅·鴻雁》:“鴻雁於飛,肅肅其羽。之子於征,劬勞於野。爰及矜人,哀此鰥寡。鴻雁於飛,集於中澤。之子於垣,百堵皆作。雖則劬勞,其究安宅?鴻雁於飛,哀鳴嗷嗷。維此哲人,謂我劬勞。維彼愚人,謂我宣驕。”
春秋戰國時代,諸侯間互相攻伐,戰亂頻繁,老百姓經常被派遣在外服役,詩人們便借用“鴻雁”為題,寫詩來抒發百姓的心聲。
詩的意思是:成雙成對的雁兒在空中飛行,它們的翅膀發出沙沙聲。那個人的兒子出門,到郊外去當牛做馬為別人賣命。我們都是受苦難的人,可憐的是既老又無親。一對對的鴻雁兒飛走了,一同聚集在湖沼裏。那個人去築牆,百丈牆身都已築起;他嚐盡了苦難,可是哪裏又是他安身的地方呢?雁兒們已經飛去,它們在空中發出聲聲叫啼,理解我們的人,說我們是勞苦的;那些糊塗蟲,還覺得我們不安分!
安居樂業
“安居樂業”用來比喻居有定所、樂於工作的社會安樂藍圖。
此典出自《老子》第八十章:“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又見《漢書·貨殖傳》:“各安其居而樂其業,甘其食而美其服。”
老子生活在由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的大動蕩、大戰亂的時代。當時,階級鬥爭非常激烈,人民不滿意自己的“食”、“服”、“居”、“俗”,不“重死”,敢於犯上作亂,暴動起義,因而就產生了頻繁的戰爭。
針對這種狀況,老子提出了他的理想:建立一個國小人少的社會。這個社會不要提高物質生活,不要發展文化生活,人民無欲無知,滿足於樸素、簡單的生活條件和環境,讓人民感覺到他們的飲食香甜,衣服美好,住宅安適,生活滿足。
老子的這種理想是複古倒退的,但他的意圖是反對奴隸製,反對一個階級剝削壓迫另一個階級。這一點,有其積極意義的一麵。
百廢俱興
這個典故用以比喻在遭受某種破壞之後,建設事業重新振興蓬勃發展的景象。
此典出自宋代範仲淹《範文正公集·嶽陽樓記》:“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廢俱興。”
《嶽陽樓記》是北宋時的政治家和文學家範仲淹為嶽陽樓的重修寫的一篇文章。
嶽陽樓,在湖南省嶽陽縣城西麵,麵臨著洞庭湖,是唐朝初年修建的。宋仁宗(趙禎)慶曆四年(公元1044年),範仲淹的朋友滕子京被貶到嶽州(今湖南嶽陽)做知州。到了第二年,政務做得非常突出,上下和諧,一切荒廢的事情都興辦了起來。於是重修嶽陽樓,擴大了原來的規模,同時把唐朝名人和當時的名人的詩賦刻在上麵。為此,範仲淹應滕子京的邀請,寫了這篇《嶽陽樓記》。
半部《論語》治天下
這個典故形容以學識輔佐君王。“半部《論語》治天下”,也可省作“半部《論語》”。
此典出自宋代羅大經《鶴林玉露》乙編卷一:“太宗嚐以此語句問普,普略不隱,對曰:‘臣平生所知,誠不出此。普以其半輔太祖定天下,今欲以其半輔陛下致太平。’”
春秋時代的孔子有許多關於治國的論調。孔子的學生把他的言行整理記錄下來,成為儒家的經典著作,人們稱之為《論語》。
宋代趙普任宰相時,有人說他隻讀過《論語》一部書。宋太宗(趙光義)把這些話告訴了趙普,並問他是不是這樣?趙普一點也不隱諱,坦誠地回答道:“我平生所學,確實沒有超出《論語》。從前,我以半部《論語》輔佐宋太祖(趙匡胤)打下天下,今天,我要以另半部《論語》輔佐陛下建立太平盛世。”
逼上梁山
“逼上梁山”比喻被迫進行反抗。也比喻不得不做出某種行動。
此典出自《水滸傳》。
豹子頭林衝,是北宋京都汴梁(今河南省開封市)八十萬禁軍槍棒教頭。他為人忠厚正直、安分守己。
一天,林衝帶著妻子去嶽廟進香。途中,看到花和尚魯智深在耍一把六十多斤重的渾鐵禪杖。眾人齊聲叫好,林衝也被吸引過去觀看。魯智深與林衝兩個好漢一見如故,結義為兄弟。正在這時,林衝妻子的侍女錦兒慌忙跑來報信說,林娘子在路上被歹人攔截。林衝急忙與魯智深告辭,去嶽廟追趕歹人。林衝抓住歹人舉拳要打時,發現此人原來是他的頂頭上司奸臣高俅的義子高衙內。高衙內一夥得知那女子是林教頭的妻子,害怕打起來不是林衝的對手,便假惺惺地勸解:“衙內不認識,多有衝撞。”說完,急忙把高衙內拉走。這時,魯智深也急忙趕到,了解了情況要去追打高衙內,被林衝勸阻。林衝忍下了這口惡氣。
高衙內逃走以後仍不死心,還想霸占林娘子。於是他與高太尉一起設計,以看刀為由將林衝騙進高府,誣陷林衝持刀闖入白虎節堂,將他下獄拷打。高俅一夥覺得不便在京殺害林衝,於是將林衝發配滄州(今屬河北省)充軍,同時買通差人,謀劃在路經野豬林時將他殺害。魯智深暗中保護林衝,大鬧野豬林,高俅的陰謀未能得逞。
到滄州後,林衝被分配看管草料場。高俅父子賊心不死,又派他們的心腹前往滄州,火燒草料場。這樣,即使林衝不被燒死,也會因草料場失火而被處死。當草料場起火燃燒時,林衝聽到高俅的心腹們得意地談論暗害林衝的計謀。這時,林衝再也按捺不住心頭的怒火,把仇人全部殺掉。毅然上了梁山,加入了梁山泊好漢的隊伍。
比幹剖心
“比幹剖心”比喻忠臣被害。
此典出自《史記·殷本紀》:“紂愈淫亂不止。微子數諫不聽,乃與大師、少師謀,遂去。比幹曰:“為人臣者,不得不以死爭。”乃強諫紂。紂怒曰:“吾聞聖人心有七竅。”剖比幹,觀其心。箕子懼,乃佯狂為奴,紂又囚之。殷之大師、少師乃持其祭樂器奔周。周武王於是遂率諸侯伐紂。”
我國商(殷)朝的最後一個王叫帝辛,也叫紂。他雖然有一定的曆史功績,但卻是一個非常荒淫殘暴的人,並且剛愎自用,不願聽從別人的勸告。
周武王已經準備討伐殷紂王的時候,但是殷紂王卻毫無改悔之意,並且越來越淫亂。他同父異母的哥哥微子啟多次勸諫他改邪歸正,紂王根本不聽從他的勸告。無奈之下,微子就同太師、少師商議,一起躲藏到別的地方去。紂王的叔叔比幹說:“作為臣子,不得不冒死進諫。”於是,他對紂王強行勸諫。紂王大怒,說:“我聽說聖人的心有七個竅,我倒要看看你的心到底有幾個窟窿!”他居然殺死比幹,取出心來觀賞。紂王的堂兄弟箕子恐懼萬分,隻好裝瘋賣傻扮作奴隸,但紂王還是把他囚禁了起來。殷朝有些太師、少師一類的大官,甚至偷偷地拿走太廟裏的祭器、樂器,投奔了周武王。於是,周武王開始率領諸侯軍,大舉討伐殷紂王。
扁鵲見秦武王
這則寓言說明要“與知者謀之”,不要“與不知者敗之”,要按照科學規律辦事,依靠真知灼見,莫聽嘖聲煩言。除病與知政,都是同一個道理。
此典出自《戰國策·秦策》:“醫扁鵲見秦武王,武王示之病,扁鵲請除。”
這段話意思是說:名醫扁鵲朝見秦武王,武王聲稱自己有些什麼病,扁鵲看後表示要給武王醫治。
左右近臣們說:“君王的病是在耳朵的前麵,眼睛的下麵,要醫治它不一定能徹底治愈,反之會把耳朵搞聾,眼睛搞瞎。”
武王把這些話告訴了扁鵲。
扁鵲一聽大怒,立刻扔掉了手中的石針道:“君王和知道病理的人商量治病的事,卻又和不懂醫道的人一同敗壞它。如果像這樣去管理秦國的政治的話,那麼秦國很快就要亡國了!”
撥亂反正
“撥亂反正”用以比喻治平亂世,回複正常,將國家政事導入正軌。
此典出自《漢書·禮樂誌》:“漢興,撥亂反正,日不暇給。猶命叔孫通製禮儀,以正君臣之位。”
在我國的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中,奴隸主和封建統治階級及其文人,為了鞏固其等級製度和宗法關係而製定了一些禮法條規和道德標準,稱作禮或禮教。統治階級對於禮是非常重視的。儒家從孔子開始就提倡禮治,要求天子、諸侯、卿、大夫、士等各級統治者都安分守己,遵守禮製,不得僭越,以便於鞏固統治階級內部而更有效地統治人民。《論語·憲問》中有“上好禮,則民易使也。”同時也要求對人民“齊之以禮”,《荀子·修身》中有“故人無禮則不生,事無禮則不成,國家無禮則不寧”之說。
秦末漢初,由於大規模的農民戰爭,有些禮教受到了很大的衝擊。漢朝建立以後,統治階級為了鞏固其統治,就派人重修禮儀,以正君臣之位,《漢書》將其作為撥亂反正的措施之一。
不教而誅
“不教而誅”是從“不教而殺”一語變化來的。它的意思是平時不加管教,一旦犯了罪便輕易處死。可用它諷喻平時不教育,一旦出了問題便一棍子打死的作風。
此典出自《論語·堯曰》:“子張問於孔子曰:‘何如斯可以從政矣?’子曰:‘尊五美,屏四惡,斯可以從政矣’。子張曰:‘何謂五美?’子曰:‘君子惠而不費,勞而不怨,欲而不貪,泰而不驕,威而不猛。’子張曰:‘何謂惠而不費?’子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費乎?擇可勞而勞之,又誰怨?欲仁而得仁,又焉貪?君子無眾寡,無小大,無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驕乎?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視,儼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子張曰:‘何謂四惡?’子曰:‘不教而殺謂之虐;不戒視成謂之暴;慢令致期謂之賊;猶之與人也,出納之吝謂之有司。’”
這段話意思是說:孔子的學生子張問孔子說:“怎樣才可以管理政事呢?”孔子回答道:“尊重五種美德,排除四種惡政,就可以管理政事了。”子張問:“什麼是五種美德?”孔子答道:“君子使老百姓得到好處,而自己卻不耗費;讓老百姓勞作,老百姓卻不怨恨;追求仁德而不貪圖財利;莊重而不傲慢;威嚴而不凶猛。”子張問:“怎樣才能使老百姓得到一些好處,而自己卻不要耗費呢?”孔子答道:“叫老百姓做對自己有利的事,這不就是對老百姓有好處而不讓自己耗費嗎?選擇老百姓能幹的活,讓他們去幹,誰還會怨恨呢?自己追求仁德而得到仁,怎能叫做貪圖財利呢?無論人多人少,勢力大小,君子都不敢怠慢,這樣不就是莊重而不傲慢?君子衣冠整齊,目光嚴肅端正,使人望而生畏,這不就是威嚴而不凶猛嗎?”子張問:“那什麼是四種惡政呢?”孔子回答道:“事先不教化而殺人,叫做虐;事先不預告,而要求立刻成功,叫做暴;命令下達得很晚,又要求限期完成,叫做賊;給人東西,卻十分吝惜,這就叫做小氣。”
不受一錢
“不受一錢”形容為官清正廉潔。
此典出自《晉書·鄧攸傳》:“郡常有送迎錢數百萬,攸去郡,不受一錢。百姓數千人留牽攸船,不得進,攸乃小停,夜中發去。”
鄧攸(公元?~326年),字伯道,晉代平陽襄陵(今山西襄汾)人,西晉時曾任河東太守。西晉末年,朝廷內訌,爆發了八王之亂。晉懷帝(司馬熾)永嘉年間(公元307~312年),石勒(公元274~333年,羯族,上黨武鄉人,字世龍,東晉列國後趙的創造者)消滅東海王司馬越全軍,攻克陷洛陽城,鄧攸當了俘虜。石勒欣賞鄧攸的才能,就任用他為參軍,讓鄧攸跟著他東征西戰。鄧攸乘機帶著妻子兒女逃跑,又遭到賊人劫掠,失去牛馬,隻好扔掉自己的親生兒子,隻帶著妻子和侄子鄧綏逃亡。後來經友人推薦,得到晉元帝(司馬睿)的任用。
晉元帝任鄧攸為太子中庶子。當時,吳郡太守缺額,許多人都想去擔任這個職務,晉元帝都沒有答應,結果卻把吳郡太守的職位授給鄧攸。鄧攸自己帶著糧米到郡上任,不肯接受俸祿,隻飲用吳郡的水而已。當時吳郡鬧饑荒,鄧攸上奏請求賑濟災民,還沒有得到恩準,就自行開倉放糧,救濟百姓。朝廷派遣散騎常侍桓彝、虞併慰勞饑民,考察鄧攸的政事得失、好壞。這兩個使者彈劾鄧攸擅自開倉放糧。不久,皇帝有詔令下達,諒情而寬赦其罪。鄧攸在吳郡任太守期間,清正廉明,百姓歡悅。後來,鄧攸自稱身體有病,就辭去太守的官職。郡府裏常有用於迎送的金錢幾百萬,鄧攸離職時,不肯接受一文錢。他離開吳郡時,數千名老百姓拉住鄧攸乘坐的船,苦苦地哀求他留下來,使他的船無法行進,於是鄧攸隻好留下來又呆了一段時間,到晚上才乘船離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