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高要縣七星岩聯
廣東高要縣的“七星岩”風景區是遊人必到之處。自然山川綺麗,樓台古跡珍奇。曆代都有題詠,名詩妙對不少。七星岩寫景聯:
水與石爭地
雲攜山上天
形象逼真,用擬人修辭格把山、水、雲、石四者關係聯係起來,不僅使文字“由平變活”,也使景象“由靜變動”了。
通海縣秀山公園聯
秀山,在雲南省通海縣南60公裏,又名青山、螺峰。列翠如屏,非常秀麗。
明、清之間,兩位雲南赴京考生同行,經秀山,在遊賞時,兩人都被如畫的風光吸引。考生顧某即興隨口念出:
秀山青雨青山秀
考生張某對道:
香柏古風古柏香
相傳現“秀山公園”的對聯即由此而來。
桃花源桃源洞聯
晉田園詩人陶淵明,寫有《桃花源記》,意境甚佳,千古稱讚!近代所傳的桃源洞,是在現桃源縣境,距縣城10餘裏,相傳陶淵明即是以這個地方而作記。前人羅潤璋,作有題武陵桃源洞一聯雲:
卅六洞別有一天,淵明記,輞川行,太白序,昌黎歌,漁耶?樵耶?隱耶?仙耶?都是名山知己
五百年問今何世?鹿亡秦,蛇興漢,鼎爭魏,瓜分晉,頌者,謳者,悲者,泣者,未免桃花笑人
一氣嗬成,運典適當。
成都望江樓聯
望江樓公園在成都市東門外錦江南岸,因有唐女詩人薛濤遺址而聞名。為著名遊覽勝地之一。
林思進聯曰:
夕陽紅到枇杷,閱古今過客詞人,苔荒洪度千年井
春水綠生楊柳,觸多少離懷別緒,門泊東吳萬裏船
另有一無名氏聯:
一水繞當門,滾滾浪分岷嶺雪
雙扉開對廓,熙熙人樂錦樓春
銀川拜寺口雙塔聯
雙塔在銀川市西北賀蘭山拜寺口內。兩塔相對,相距100米。相傳始建於西夏。塔上有集句聯:
文殊有殿存遺址
拜寺無僧話舊遊
慈恩寺大雁塔聯
大雁塔在西安市城南慈恩寺,始建於唐永徽三年,初為五層,武則天改建七層。有楹聯兩副。
其一:
突兀壓神州
崢嶸如鬼工
其二:
卻訝鳥飛平地上
自驚人語半天中
應縣木塔聯
應縣木塔,位於山西應縣城西北,是我國,也是世界上最古最高的木塔。有副對聯題在第三層塔門上:
俯矚桑乾,滾滾波濤熒似帶
遙臨恒嶽,蒼蒼岫嶂屹如屏
詞語得體,對仗工整。
內江三元塔人名聯
四川內江有座明嘉靖年間建造的三元塔,塔中原有一聯借以說景,在民間廣為流傳。這副對聯以三國時的六個人名,借用諧音雙關的手法寫鳥,構思奇巧,讀來猶如香茗入扉,回味悠長。
身居寶塔,眼望孔明,怨江圍實難旅步
鳥在籠中,心思槽巢,恨關羽不得張飛
聯中嵌入孔明、薑維(江圍)、呂布(旅步)、曹操(槽巢)、關羽、張飛六人。
西湖雷峰塔聯
雷峰塔又名黃妃塔,在杭州西湖夕照山雷峰上。相傳吳越王錢俶為王妃黃氏而建。民間傳說《白蛇傳》中的白娘子被法海和尚壓於塔下。塔上有聞子將的聯語:
雷峰如老衲
寶石似美人
樅陽浮山遠公塔聯
浮山在樅陽縣城東北,古稱浮渡山。遠公塔在浮山棲真岩,塔上刻有“遠公祖師塔”字。有聯曰:
千裏瓢囊歸葉省
一屏奕局付歐公
此聯寫宋代河南名僧遠錄與歐陽修對棋連連獲勝後,借棋理給歐陽修說佛法事。浮山上現有“因棋說法”的石刻。
四川川南第一橋聯
四川南部的川南第一橋有一聯:
風月無邊,長安北望三千裏
江山如畫,天府南來第一州
上句抒發向北遠眺的感情,展現出一片蒼茫大地的壯境;下句將視線收攏,讚美了此地的美麗和富饒,虛實結合,相得益彰。
關橋亭三聯
古時候,某地有一關,一橋,一亭,有一書生睹物生情,分別題了三副對聯於其上。
關聯雲:
一樓俯瞰群山,吃緊關頭,須要看清岔路
兩腳不離大道,站高地步,自然趕上前人
明白曉暢,寓意深刻,促人清醒,催人上進。
橋聯雲:
送別橋頭,說道一聲去也,歎萬裏長征,過橋便入天涯路
迎來道左,盼將今日歸哉,喜故人相見,執手還疑夢裏情
一送一迎,傾訴了征人離別的苦楚和親人團聚的欣喜之情,感人至深。
亭聯雲:
那條窄路兒,且須讓一步。他過不去,你怎得過去
這等重擔子,也要擔三分。我做弗來,誰又做得來
表麵上說的是那些往來行客走路挑擔的小事,實際上是勸告人們要發揚謙讓和互助的美德。杭州西泠橋畔聯
南齊(公元479~501年)歌妓蘇小小死後,葬在杭州西泠橋畔。後人在她的墓上建了一座“慕才亭”;亭上題有一副楹聯:
千載芳名留古跡
六朝韻事著西泠
原來,這副楹聯還有一段故事:相傳蘇小小聰敏美麗,有才華,知自愛。有一次,她乘車出遊,在白堤遇到一個叫阮鬱的青年,騎著馬從斷橋緩緩而來。兩人一見傾心。蘇小小就吟了一首詩:“妾乘油壁車,郎跨青驄馬;何處結同心?西陵鬆柏下”。
揚州二十四橋橋聯
二十四橋是古今馳名的揚州名勝,昔年曾有人題了一副橋聯。聯文是:
勝地據淮南,看雲影當空,與水平分秋一色
扁舟過橋下,聞簫聲何處?有人吹到月三更
說起揚州的橋,唐人有一首詩說:“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
鄭州熊耳橋聯
熊耳橋位於鄭州南關大街老城門下,傳說清朝光緒年間,鄭州西郊的秀才李簡在橋上寫下一聯:
熊耳橋,橋熊耳,熊耳橋頭對對石熊耳
一時未得下聯。後來,與鄭州西南郊比鄰的密縣有一個張秀才路過,見此上聯,讚歎不已,想起密縣的燕子嶺,靈感頓生,對出下聯:
燕子嶺,嶺燕子,燕子嶺上隻隻土燕子
雙溪橋上續妙聯
湖南省大庸縣有座雙溪橋,曾經有個秀才從橋上經過,發現橋下沙灘上長著一片蕎麥,靈機一動,就在橋樁上題了一句:
雙溪橋,橋下生蕎,風吹蕎動橋不動
還想題寫下句,但思索良久,卻怎麼也想不出來,竟擲筆河中,頹然而去。多年以後,這位秀才再次從這裏路過,見仍無下聯,又提筆寫出:
七甲坪,坪上長萍,水滿萍流坪未流
蘇州留園聯
留園為蘇州四大古名園之一,在閶門外。
園內有楊泗孫集句聯:
留連舊德,嘯傲琴緒
園涉成趣,門設常關
鄭文源集句聯:
奇石盡含千古秀
桂花香動萬山秋
盛康聯曰:
曆宦海四朝身,且住為佳,莫辜負清風明月
借他鄉一厘地,囚寄所托,任安排奇石名花
晉江五裏長橋聯
福建晉江縣安海鎮,有天下第一長橋,名“平安橋”。因橋長5裏,又名五裏橋。橋橫跨晉江、南安二縣交界的海灣上,南宋紹興八年(公元1138年)建成。橋全長2251米,寬53米,為古代世界上最長的石橋,聞名中外。橋上築有“水心亭”、“中亭”、“宮亭”、“橋亭”,中亭上有聯雲:
世界有佛宗斯佛
天下無橋長此橋
此橋巧奪天工,雄偉壯觀。臨橋遠眺,水天一色,情景交融。
嶽麓山蔡鍔墓聯
蔡鍔墓在嶽麓山白鶴泉上方,基座、塚、碑均由花崗岩砌成。蔡鍔,字鬆坡,湖南邵陽人,近代軍事家。1899年赴日本留學,回國後準備在武漢發動武昌起義。1911年辛亥革命時在雲南起義,後組織護國軍討伐袁世凱。1916年病逝,有墓聯若幹。
其一:
義不帝秦,間關萬裏
功在救國,俎豆千秋
其二:
平生慷慨班都護
萬裏間關馬伏波
其三:
一戎衣而天下定
微斯人吾誰與歸
其四:
從頭收拾了山河,一身塵土
正氣磅礴在天地,萬古日星
竹禪墓聯
竹禪(公元1825—1901年),號熹公,俗姓王,四川梁平縣人,擅畫水墨人物、山水、竹石,人謂別成一派,題畫的詩、字均佳,他給杭州靈隱寺畫的濟公相及其對聯,被傳為神畫。此人放蕩詼諧,玩世不恭。他的書畫上常鈐兩方閑印:一曰“王子出家”,一曰“報國削發”。說他是王姓人家的子弟出家的,故叫“王子出家”;又因他出家剃度的廟是梁平縣的“報國寺”,所以叫“報國削發”。
後來竹禪從漢口輾轉到上海龍華寺,晚年曾在上海賣畫為生,所得甚豐。但內心孤寂,思戀故鄉。他畫一八哥站立的孤石,並題詩曰:“吾年七十多,養個老八哥,與我為伴侶,教他念彌陀。”並贈銀千兩給家鄉“雙桂堂”。1900年毅然回到雙桂堂,半年後即圓寂。後人題其墓聯曰:
攜大筆一枝縱橫天下
與破山齊名膾炙人間
橫批是:書畫名家
長沙嶽麓書院聯
我國古代四大書院之一的“嶽麓書院”,位於風景秀麗的長沙嶽麓山。它創建於宋代,數百年古今曆史人物,不少在此講學、學習,成為楚地人才之搖籃。大理學家朱熹、張栻等曾講學於此;王夫之、魏源、左宗棠、曾國藩等也曾為院生。近代革命先驅者如唐才常、黃興、陳天華、蔡和森、鄧中夏等亦曾求學於此。毛澤東早年也曾寄居書院的“半學齋”,同蔡和森、張昆弟等人主編《湘江評論》和《新湖南》。故書院大門口便有一副極為自豪的對聯:
惟楚有材
於斯為盛
據說嶽麓書院的院旨棄空談重務實。“學習注重於立身、敦品、養性;治業則注重於博學、審問、慎思、明辨、力行”。因此培養出了許多政界、學界的風雲人物。故近人為此題一聯曰:
治無今古,育才是急,莫漫觀四海潮流、千秋講院
學有因革,通變為雄,試忖度朱張意氣、毛蔡風神
襄城紫雲書院聯
紫雲書院,在河南襄城縣之西的紫雲山中。明成化四年太子少保李敏,丁憂回鄉,愛此山秀麗幽靜,建屋三楹,讀書講學。成化十八年,奉詔賜名“紫雲書院”。有費耕亭聯:
聞使君講院新開,說理敦詩,名相風流推後起
願諸生賢關早辟,讀書論道,大儒理學有真傳
桂林桂山書院楹聯
桂林的桂山書院曾有一聯:
理本精深,看階前、雙水合流,尋到源頭方悟澈
學無止境,想宇後、孤峰獨秀,登來巔頂莫辭勞
上句寫水(漓江),下句寫山(獨秀峰),而都帶著深刻的哲理。一是教育人們求學要“尋源”,知其所以然;一是要不辭勞苦,勇攀高峰。
遼寧沈陽書院楹聯
沈陽書院在沈陽市中街,始建於清初,王爾烈主講於此,蔣祥墀有一聯雲:
地近聖居,洙泗宮牆瞻數仞
基開王跡,鎬豐鍾鼓振千年
綏遠長白書院聯
長白書院在今呼和浩特市。書院為綏遠將軍所建。有聯曰:
盛世本同文,合左雲右玉封疆,息馬投戈,沙漠寖成鄒魯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