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曾國藩家訓

卷四·美德

九、廉謙勞

——自概之道,不外廉謙勞三字■原文

自概之道雲何?亦不外“清慎勤”三字而已。吾近將“清”字改為“廉”字,“慎”字改為“謙”字,“勤”字改為“勞”字,尤為明淺,確有可下手之處。沅弟昔年於銀錢取與之際,不甚斟酌,朋輩之譏議非薄,其根實在於此。去冬之買犁頭觜栗子山,餘亦大不謂然。以後宜不妄取分毫,不寄銀回家,不多贈親族,此“廉”字工夫也。謙之存諸中者不可知,其著於外者,約有四端:曰麵色,曰言語,曰書函,曰仆從屬員。沅弟一次添招六千人,季弟並未稟明,徑招三千人,此在他統領所斷做不到者,在弟尚能集事,亦算順手。而弟等每次來信,索取帳棚子藥等件,常多譏諷之詞,不平之語。在兄處書函如此,則與別處書函更可知矣。沅弟之仆從隨員,頗有氣焰,麵色言語,與人酬接時,吾未及見,而申夫曾述及往年對渠之詞氣,至今飲憾。以後宜於此四端痛加克治,此“謙”字工夫也。每日臨睡之時,默數本日勞心者幾件,勞力者幾件,則和宣勤王事之處無多,更竭誠以圖之,此“勞”字工夫也。餘以名位太隆,常恐祖宗留詒之福自我一人享盡,故將“勞謙廉”三字時時自惕,亦願兩賢弟之用以自惕,即以自概耳。

——引自《曾文正公全集》

■解讀

什麼是自我約束的方法?不外乎“清慎勤”這三個字。近來我把“清”字改為“廉”字,“慎”字改為“謙”字,“勤”字改為“勞”字,顯得尤為明白淺顯,有可以確實下手之處。沅弟以前對獲取與給與銀錢的事,考慮不多,朋友們因此譏議小看你,根源其實就在於此。去年冬天買犁頭觜栗子山的事,我也不認為對。以後應該一分一毫都不妄取,不把銀錢寄回家,對親族不多贈送,這就是“廉”字的功夫。“謙”藏於內,人們不易知道,它向外顯露時,約有四種方式:麵色、言語、書函和仆從下屬。沅弟一次招兵六千人,季弟沒有向我稟明,也一下子招了三千人,這在其他統領是很難做到的。而你還能成事,而且處理得也較順手。而你們每次來信索要帳棚、藥等物品時,語中常常有譏諷之語和不平之詞。你們給我的信函尚且如此,給別人的信函就更不用說了。沅弟的手下仆從隨員,氣焰頗為囂張,他們與人應酬時的臉色和語言,我沒有看到過,而申夫曾對我說過他們當年對他的言詞和氣色,至今想起來仍覺遺憾。以後應該在這四個方麵痛下功夫,這是“謙”字的功夫。每天臨睡之時,默想今天勞心的有幾件事,勞力的有幾件事,就會感到所從事的事不多,就會更加努力去做,這是“勞”字的功夫。我因為名位太高,常常怕把祖宗積貯下來的福讓我一個人享盡,所以常常用“勞謙廉”三個字自我惕厲,也希望兩位賢弟也用它來惕厲,進行自我約束。

【評析】

廉的實質就是不貪、不妄取,曾國藩在此教育自己的兩個弟弟要處處廉潔,顯示清白,認為這樣就不會招來非議。在中國曆史上,類似的家訓是很多的。

據史載,徐勉曾任黃門侍郎、吏部尚書,權重位顯,但他不用職權之便,經營產業,甘居貧素。他在誡子書中,明確告訴兒子“以清白遺子孫”,教育兒子要繼承清正廉潔的家風。此則教子篇為世傳誦:

“吾家世清廉,故常居貧素,至於產業之事,所未嚐言,非直不經營而已。薄躬遭逢,遂至今日,尊官厚祿,可謂備之。每念叨竊若斯,豈由才致?仰藉先代風範及以福慶,故臻此耳,古人所謂以清白遺子孫,不亦厚乎?”

在封建社會裏,貪官汙吏比比皆是。為官的貪贓枉法,以權謀私,屢見不鮮。因此,以剛正不阿聞名古今的包拯立下家法告誡後世之孫,書文立碑規定:後世子孫凡作官的,若貪贓枉法,以權謀私的人,活著不得入家門,死了不得葬到祖宗墳地:

包孝肅公家訓雲:後世子孫仕宦有犯贓濫者,不放歸本家;亡歿之後,不得葬於大塋之中。不從吾誌,非吾子孫。共三十七字。其下押字又雲:仰珙刊石,豎於堂屋東壁,以詔後世。又十四字。珙者,孝肅之子也。

歐陽修在《與十二侄》中,教育做官的侄子,在公務麵前,要“盡心向前,不得避事”。即使臨難赴死,亦應勇為。並告誡侄子為官守廉,禁購官府的物品:

歐陽氏自江南歸明,累世蒙朝廷官祿。吾今又蒙榮顯,致汝等並列官常,當思報效。偶此多事,如有差事,盡心向前,不得避事。至於臨難死節,亦是汝榮事。但存心盡公,神明亦自佑汝,慎不可思避事也。昨書中言欲買朱砂來,吾不缺此事。汝於官下宜守廉,何得買官下物!吾在官所,除欲食物外,不曾買一物,汝可守此為戒也。

李際陽在外做官,家中的李母聽說兒子居官不愛財,隻為百姓服務,在心喜快慰的情況下,寫了《遺子弟書》。她用從古以來有誌之士都是竭盡全力為別人服務的事例鼓勵兒子效法先賢聖哲,繼續廉潔奉公,興利除害“更當勉力多為”,“隻要認得理真,力所可為”,不要顧及外人非議而終止。並向兒子指出世態炎涼,官場危惡,希望兒子應酬對答,盡力講求。在小心謹慎中做出大事業來。在“千裏為官隻為財”的封建社會裏,李母教子做官莫貪財,教子盡心公務,為民眾多謀利的精神,至今仍值得提倡和效法:

行後不見一信,某多疑人也,這番我心甚掛牽,不比往時。昨聞人雲:爾不好錢,隻是以身借人,似乎不得時人欣羨,我心竊喜,但恐非爾所及也。

從古聖賢,哪個不以身借人?堯舜以身借洪荒者也,死呼渡河如宗澤,死守睢陽如巡、遠,以身借宗社者也。荊軻、聶政,以身借受恩者也。孔、孟,以身借萬古長夜者也。釋迦,以身借萬世作慈航者也,從古聖賢,皆是以身借人。子果有是,更當勉力多為,無前進後退。隻要認得理真,力所可為,雖天下非之而不顧,即害之所在,雖千萬人吾往矣!切莫因人言而終止也。是囑,是囑!

大都世態炎涼,而宦途人多疑忌,議論間,常要小心打點,未可如居鄉率心與宦途人應對也。莫視應對為末節,要知灑掃應對,便可精義入神,試味足以興,足以容,皆是小心中做出事業。從古聖賢,沒有一個不仔細小心,隻有子路率爾而對,夫子哂之。須慎哉!須慎哉!

而在中國曆史上,在家教中強調廉潔,在行為中主張清白的例子更是不勝枚舉。

東漢的樂羊子在路上拾到一個金餅,回家後告訴了妻子。妻子說:“有誌人不喝‘盜泉’水,廉潔人不吃施舍的食物,何況撿到別人遺失的錢財呢?”樂羊子聽了非常慚愧,馬上把拾來的錢丟到野地去了。

樂羊子離家外出學習,剛去一年就跑回來。妻子問他原因。樂羊子說:“想家啊!”妻子聽了就拿刀走到織布機前對樂羊子說:“這布以一根絲開始織到一寸,從一寸織到一丈、一匹。今天如果中途割斷這機上的線,那就前功盡棄了。學業如果半途而廢,跟這個道理又有何不同呢?”樂羊子受了感動,回去完成了學業,七年都沒回家。

樂羊子在外求學期間,他的妻子在家辛勤勞動,奉養婆婆。有一次,鄰居家的雞跑進他家園子,婆婆竟把雞煮吃了。樂羊子的妻子看著雞肉不但不吃,反而哭起來。婆婆奇怪地問她為什麼哭。她說:“我為生活貧困而傷心,我不能給您弄來好吃的,您才要吃別人的雞啊!”婆婆聽了,也不再吃雞,把它倒掉了。

徐勉在南梁武帝時曾官至中書令,是南梁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其父徐融也任過國相,可謂世為顯宦。但他一直牢記古訓,為官清廉正直。他認為給後人留下精神遺產要勝過萬貫家財,因此他留書給家人,說:

我家世代清白廉潔,所以日常生活總是非常節儉樸素。至於置辦家產,營求家業的事情不但不幹,甚至連談都沒有談過。我個人能力低微,能夠達到今天這樣的地步,擔任了重要職務,享受到了優厚的待遇,可以說都齊備了。……古人說要把一生清正廉潔的事跡和作風傳給下一代,這是最為重要的啊!

唐朝監察禦史李佘的母親,做人清白廉潔。一次李佘差手下人把領的俸祿米送回家,他母親讓人把米量了一下,竟比應得的數量多出三石。她問為什麼米多了,令使回答說:“給禦史量米時照例是不把冒尖的部分刮平的。”她問應付多少腳錢,令使說不收錢。李母聽了非常生氣,就付了腳錢,又把多的米送回去,並為此責備了李佘。於是李佘追查了管米倉的官吏,按法律問罪。各禦史聽說這件事,都感到很慚愧。

陶侃幼年喪父,家中貧窮。其母湛氏靠紡織供養他讀書,並教導他結交比自己強的人。晉武帝晚年,陶侃在縣裏當小官,掌管捕魚的堰。一次,他送給母親一鍋熟魚。湛氏很不高興,批評他說:“你在外當差,把公家的東西送給我,這不是孝順,反而使我為你擔心啊!”陶侃聽了母親的教誨,十分後悔,此後,再也不敢占有公家的東西。後來,陶侃成為一名很有作為的政治家和軍事家。這與他母親的諄諄教導是分不開的。

而王吉休婦的故事則更為有趣。王吉年輕的時候在長安求學。東邊的鄰居家種了一棵大棗樹,枝葉茂盛,伸到王吉家的院子裏,王吉的老婆就從樹上摘棗子給王吉吃。王吉後來知道了,非常生氣,把老婆休了。東鄰聽後,心中過意不去,想砍掉這棵樹。鄰裏一邊勸東家不要砍樹,一麵勸王吉讓他老婆回來,這事才平息下來。鄰裏都稱讚王吉的品行,編歌謠說:“東家有樹,王陽婦去;東家棗完,去婦複還。”

曾國藩主張的謙,就是要謙遜待人。劉向在《戒子歆書》中也強調了謙遜的重要。劉歆年少得黃門侍郎要職,劉向及時寫了《戒子歆書》,教子為官。在戒書中,劉向引用董仲舒富有哲理的名言,引用齊頃公成功與失敗的故事,要求兒子牢記曆史的教訓:身處要職,在道賀聲中,要保持清醒的頭腦,兢兢業業處理政務,建立功勳;切不可恃高官顯位,驕奢淫逸,走一敗塗地的道路。劉向根據少年得誌往往易於忘乎所以,卒致失敗的經驗,及時告誡兒子警惕,還是很有遠見的:

告歆無忽:若未有異德,蒙思甚厚,將何以報?董生有雲:“吊者在門,賀者在閭。”言有憂則恐懼敬事。敬事則必有善功,而福至也。又曰:“賀者在門,吊者在閭。”言受福則驕奢,驕奢則禍至,故吊隨而來。齊頃公之始,藉霸者之餘威,輕侮諸侯,蹇之容,故被鞍之禍,遁服而亡。所謂“賀者在門,吊者在閭”也。兵敗師破,人皆吊之,恐懼自新,百姓愛之,諸侯皆歸其所奪邑,所謂“吊者在門,賀者在閭”也。今若年少,得黃門侍郎,要顯處也。新拜皆謝,貴人叩頭,謹戰戰栗栗,乃可必免。

魏明帝時的王昶也有類似的言論。公元237年1月,魏明帝下詔,要求每位公卿舉薦一位德才兼備的人。司馬懿推薦兗州刺史王昶應選。王昶為人謹慎、寬厚。他教導他的兒子、侄子們說:“成長快的生物,死得也快,而成長得慢的生物衰亡得也慢。比如早晨開花的草,常常在晚上就凋零了。而鬆柏即使在嚴冬也能保持長青。所以,人辦事都不要急於求成。如果做人能把退縮當作前進,謙讓當作獲得,輕弱當作剛強,則他很少會失敗。如果有人批評自己,應該先反省自己的行為有無過失。如果有,證明人家說對了,若沒有,證明他說得不對。人家說對了,自然不應抱怨,人家說得不對,對你也無害,所以用不著報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