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朱熹家訓

[撰主簡介]

朱熹(1130—1200),字元晦,一字仲晦,號晦庵,又號晦翁,別號紫陽。宋徽州婺源(今屬江西)人,出生於南劍州龍溪(今屬福建),後遷居建陽(今屬福建)考亭。宋高宗紹興十八年(1148)進士,任泉州同安縣主簿。宋孝宗淳熙時,知南康軍,改提舉浙東茶鹽公事。宋光宗時,曆知漳州、秘閣修撰等職。宋寧宗時,任煥章閣待製。卒諡“文”。

朱熹是中國封建時代影響極深的哲學家、教育家。在哲學上發展了程顥、程頤關於理氣關係的學說,建立了完整的客觀唯心主義哲學體係,世稱程朱理學,明清兩代奉為正宗儒學,成為封建意識形態的正統。他從事教育五十餘年,廣注典籍,於經學、史學、文學、樂律以至自然科學,都有不同程度的貢獻。生平主要著作有《四書章句集注》《周易本義》《詩集傳》《楚辭集注》等。

誡以“勤謹”二字力學交友

[原文]

早晚受業請益,隨眾例不得怠慢。日間思索,有疑用冊子隨手劄記,候見質問,不得放過。所聞誨語,歸安下處[1],思省切要之言,逐日劄記,歸日要看。見好文字,錄取歸來。

不得自擅出入,與人往還。初到問先生,有合見者見之,不合見則不必往。人來相見,亦啟稟然後往報之。此外不得出入一步。居處須是居敬[2],不得倨肆惰慢[3]。言語須要諦當[4],不得戲笑喧嘩。凡事謙恭,不得尚氣淩人,自取恥辱。

不得飲酒荒思廢業[5]。亦恐言語差錯,失己忤人[6],尤當深戒。不可言人過惡,及說人家長短是非。有來告者,亦勿酬答。於先生之前,尤不可說同學之短。

交遊之間,尤當審擇。雖是同學,亦不可無親疏之辨。此皆當請於先生,聽其所教。大凡敦厚忠信[7],能攻吾過者,益友也;其諂諛輕薄[8],傲慢褻狎[9],導人為惡者,損友也。推此求之,亦自合見得五七分。更問以審之,百無所失矣。但恐誌趣卑凡[10],不能克己從善,則益者不期疏而日遠[11],損者不期近而日親,此須痛加檢點而矯革之[12],不可荏苒漸習[13],自趨小人之域。如此,則雖有賢師長,亦無救拔自家處矣。

見人嘉言善行[14],則敬慕而紀錄之。見人好文字勝己者,則借來熟看,或傳錄之而谘問之,思與之齊而後已(不拘長少,惟善是取)。

以上數條,切宜謹守,其所未及,亦可據此推廣。大抵隻是“勤謹”二字,循之而上,有無限好事,吾雖未敢言,而竊為汝願之;反之而下,有無限不好事,吾雖不欲言,而未免為汝憂之也。蓋汝若好學,在家足可讀書作文,講明義理,不待遠離膝下,千裏從師。汝既不能如此,即是自不好學,已無可望之理。然今遣汝者,恐汝在家汩於俗務[15],不得專意;又父子之間,不欲晝夜督責;及無朋友聞見,故令汝一行。汝若到彼,能奮然勇為,力改故習,一味勤謹,則吾猶有望;不然,則徒勞費。隻與在家一般,他日歸來,又隻是舊時伎倆人物,不知汝將何麵目歸見父母親戚鄉黨故舊耶?念之!念之!“夙興夜昧[16],無忝爾所生!”在此一行,千萬努力!

——節錄自《朱子文集》

[注釋]

[1]歸安下處:回到自己住處。

[2]居敬:恭敬。

[3]倨肆:放肆。

[4]諦當:恰當;精確。

[5]荒思廢業:思想迷亂,廢棄學業。

[6]忤人:與人不和;得罪人。

[7]敦厚:樸實厚重。

[8]諂諛:奉承;獻媚;巴結。

[9]褻狎:親近寵幸;輕慢;放蕩。

[10]卑凡:卑下凡庸。

[11]不期:不期而然。

[12]檢點:整飭。矯革:糾正。

[13]荏苒:逐步;漸進;推移。多指時間而言。

[14]嘉言善行:善言美行。

[15]汩於俗務:為俗務所淹沒。

[16]夙興夜寐:起早睡晚。言生活勤勞。

[譯文]

每天聆聽先生講書和向先生請教,要和他人一樣按常例進行,不得怠慢。白天思考,有疑點要用小本子隨手記錄下來,等候向老師請教,不要放過。聽到老師教誨之言,回到自己住處,要思考其中最緊要的話,逐日記下來,你回來的時候我要看的。看到好的文章,也要抄下帶回。

不要擅自出入,與人來往。有人初來,要請問先生,適合見的就見,不適合見的就不見。平時有人來相會,也要啟稟老師以後經老師同意再回訪。除這以外不要隨便出入。在住處要恭敬,不得懶惰、傲慢和放肆。言語方麵必須謹慎恰當,不得戲笑喧嘩。凡事要謙虛恭敬,不可盛氣淩人,自取恥辱。

不可飲酒迷亂思想廢棄學業。也要防止言語差錯,以免使自己產生過失和得罪人,這些尤其應當深深戒備。不要說人家的過錯,不要說人家的長短是非。對於前來說是非的人,也不要應答。在先生麵前,更不可說同學的短處。

結交朋友時,尤其要謹慎選擇。即使是同學,也不可沒有親疏之分。這些都應當請教先生,聽從先生的教誨。同學中凡樸實厚重、待人忠誠、講信用、肯指出自己過失的人,是有益的朋友;而那些奉迎巴結、輕佻浮薄、傲慢放蕩、誘人作惡的人,則是對自己有害的朋友。用這樣的標準去選擇朋友,十成就有了六七成的把握。再加上多方了解,那就百無一失了。隻怕你的誌趣卑下凡庸,不能克製自己做到一切從善,這樣一來使有益的朋友日見疏遠,使無益的朋友日見親近,這就必須痛加檢點而決心糾正,不可逐漸染上惡習,與小人合流。如果這樣,即使有賢師長,也不能救拔自己了。

見到別人有善言美行,要以敬慕的心情與態度把它記錄下來。看到有勝過自己的好文章,要借來熟看,或抄錄下來向師友請教,一直到向他看齊為止(不管是年長年少,有優點就應該學)。

以上這幾條,一定要嚴格遵守,若沒有談到的,也可以由此類推、舉一反三。說來說去,大抵不出“勤謹”二字。如果能遵循它不停地上進,那麼將會有一連串的好事發生,我雖不敢說得那麼肯定,但我私下還是為你祝願;相反如果不遵循它,那麼將會有一連串不好的事發生,我雖不想說,但不免為你擔憂。其實你如果真的喜歡學習,在家裏完全可以讀書作文,為你講明義理,用不著遠離父母,千裏拜師。你既然不能這樣,就是自己不喜歡學習,不能指望你做到這一點了。現在讓你出外拜師,是擔心你在家會淹沒於瑣碎的事務裏,不能專心專意;同時,父子之間,也不想不分白天黑夜去督促責備;加上又沒有朋友同學在一起切磋,所以決心讓你外出走一走。如果你到了那裏,能奮發有為,力改舊習,一味勤奮謹慎,那麼我還可以對你抱有希望;不然的話,就徒然勞神費力了。如果隻與在家一樣,他日回到家來,依然還是老樣子,不知你有什麼臉麵同父母、親戚、鄉鄰、故舊相見呢?你可要想一想啊!“早起晚睡,無辱於所生!”你這一去,千萬要努力才好!

[評析]

朱熹在這篇家訓中告誡兒子:要努力求學,要好好做人。在求學方麵要做到多思、多記、多問。這三者是相輔相成的,但特別要注意記。有疑問要記,有心得要記,老師講授的精辟之處要記,閱讀別人的好文章也要記。在做人方麵要謙虛、謹慎和恭敬,不要懶惰、傲慢和放肆;要結交有益於自己的朋友,不要結交有損於自己的朋友。要做到這點關鍵要多檢點和約束自己,改掉自己的缺點,才不致“自趨小人之域”。可見,朱熹教育兒子如何做人、如何求學,敘述透辟,富有哲理。

呂祖謙家訓

[撰主簡介]

呂祖謙(1137—1181),字伯恭。宋代婺州(今浙江金華)人,祖籍壽州(今屬安徽)。學者稱東萊先生。宋孝宗隆興年間進士,又中博學宏詞科。曆太學博士兼史職,官至著作郎兼國史院編修和實錄院檢討。他博學多識,為學主“明理躬行”,治經史以致用,反對空談心性。他創建了“婺學”,與朱熹、張栻齊名,時稱“東南三賢、鼎立為世師”。主要著作有《少儀外傳》《呂氏家塾讀詩記》《呂東萊集》《東萊博議》《曆代製度詳說》等。

呂祖謙對子孫的教育十分重視,特別對子孫在勤學、節儉、處世幾個方麵的教育尤為關注。

做到勤學、節儉的同時還應善於待人接物

[原文]

溫公幼時患記問不若人[1],群居講習,眾兄弟既成誦遊息矣,獨下帷絕編[2],迨能背諷乃止[3]。用力多者,其所誦乃終身不忘矣。

發人私書,拆人信物,深為不德。甚者遂至結為仇怨。餘得人所附書物[4],雖至親卑幼者,未嚐輒留[5],必為附至。及人托於某處問迅幹求[6],若事非順理,而己之力不及者,則可至誠而卻之;若己諾之矣,則必須達所欲言,至於聽與不聽,則在其人。凡與賓客對坐,及往人家,見人得親戚書,切不可往觀及注目偷視。若屈膝並坐,目力可及,則斂身而退[7],候其收書,方複進以續前話。若其人置書幾上,亦不可取觀,須俟其人雲[8]“足下可觀”,方可一看。若書中說事無大小,以至戲謔之語[9],皆不可於他處複說。

凡借人書冊器用,苟得己者,則不須借,若不獲己,則須愛護過於己物。看用才畢,即便歸還,切不可以借為名,意在沒納,及不加愛惜,至有損壞。大率豪氣者於己物多不顧惜[10],借人物豈可亦如此?此非用豪氣之所,乃無德之一端也[11]。

凡與人同坐,夏則己擇涼處,冬則己擇暖處;及與人共食,多取先取,皆無德之一端也。

文正範公子純仁娶婦將歸[12],傳聞以羅為帷幔者[13],公聞之不悅,曰:“羅綺豈帷幔之物耶?吾家素清儉,安得亂吾家法[14]?持至吾家,當火於庭。”

韓公為陝西招討時[15],尹師魯與夏英公不相與[16]。師魯於公處即論英公事,英公於公處亦論師魯,公皆納之,不形於言,遂無事。不然不靜矣。

——節錄自《戒子通錄》

[注釋]

[1]溫公:指司馬光。司馬光死後,追封溫國公。

[2]下帷絕編:到住房不停地反複翻閱書本。下:去,到……去。帷:幕布;帳子。此處作“住房”解。編:一部書或書的一部分。

[3]迨:等到;及。諷:誦讀。

[4]附:捎。

[5]輒:總是;就。

[6]問迅:即問訊。“迅”通“訊”。幹求:求取。幹:求。

[7]斂:收整;約束。

[8]俟:等待。

[9]戲謔:用有趣的引人發笑的話開玩笑。

[10]大率:大概;大致;一般。豪氣:氣魄大而無所拘束,英雄氣概。

[11]端:此處作“一個方麵”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