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遊家訓
[撰主簡介]
陸遊(1125—1210),字務觀,號放翁。宋越州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宋高宗紹興年間應禮部試,為奸相秦檜所黜。宋孝宗即位,賜進士出身,曾任鎮江、隆興通判,入四川宣撫使王炎幕府,官至寶章閣待製。他是南宋著名的偉大愛國詩人,一生主張抗擊金國侵略者,收複失地,解救淪陷區人民,一直受到投降派的壓製打擊,晚年退居家鄉,愛國之誌始終不渝。他的詩清新圓潤,格調恢宏,與楊萬裏、範成大、尤袤並稱南宋四大家。今存詩歌九千多首,內有教子詩二百多首。四十四歲時寫成了《放翁家訓》。其生平主要著作有《劍南詩稿》《渭南文集》《南唐書》《老學庵筆記》等。
凡事不能有貪心
[原文]
世之貪夫,溪壑無饜[1],固不足責。至若常人之情,見他人服玩[2],不能不動,亦是一病。大抵人情慕其所無,厭其所有。但念此物若我有之,竟亦何用?使人歆羨[3],於我何補?如是思之,貪求自息。若夫天性澹然[4],或學問已到者[5],固無待此也[6]!
——節錄自《放翁家訓》
[注釋]
[1]溪壑:本謂溪穀溝壑,此處指“欲壑”。饜:滿足。
[2]服玩:華美衣服和珍奇的玩賞物品。
[3]歆羨:欣羨;愛慕。
[4]澹然:淡泊。
[5]已到者:指學問已到家的人。
[6]固:本來;原來。
[譯文]
世上那些貪婪的人,欲壑難填、永遠不會感到滿足,本來不足為怪。至於一般人看到別人的華美豔服和珍奇的玩賞物品,不能不動心,也是一種毛病。大凡人的常情都是羨慕自己沒有的東西,厭煩自己已有的東西。隻要仔細想一想,如果我有這物品,究竟又有什麼用處?讓人羨慕,對我又有什麼益處?如果真的這麼去想,貪婪之心自然就消失了。至於那些天性淡泊或者飽學之士,就用不著這樣了!
[評析]
陸遊在這篇家訓中告誡兒子:不能有貪心。為官不能有貪心,為民也不能有貪心。
教子勿貪,是陸遊家教中的一貫思想。他在七十六歲時,因家貧被迫賣掉常用的酒杯,但仍教育兒子子龍,去吉州任職要清廉自守,“一錢亦分明”。他又是著名的硬骨頭,“丈夫窮空自其分,餓死吾肩未嚐脅”,寧肯餓死也不和昏庸無恥的統治者同流合汙。陸遊這種教子勿貪和他自己的安貧樂道以及顯示出來的硬骨頭精神,值得後人借鑒和效法!
五更讀書賦詩以示子
[原文]
近村遠村雞續鳴,大星已高天未明[1]。床頭瓦檠燈煜瀹[2],老夫凍坐書縱橫。暮年於書更多味,眼底明明見莘渭[3]。但令病骨尚枝梧[4],半盞殘膏未為費。吾兒雖戇素業存[5],頗能伴翁飽菜根[6]。萬鍾一品不足論[7],時來出手蘇元元[8]。
——節錄自《劍南詩稿》
[注釋]
[1]大星:指啟明星。
[2]瓦檠:瓦製的燈架。煜瀹:火光明亮。
[3]莘:指耕於有莘之野的商朝初年的伊尹。渭:指在渭水邊垂釣的西周初年的薑尚。
[4]枝梧:支撐;支持。
[5]戇:剛直而愚。素業:清素之業即儒業。
[6]飽菜根:咬得菜根。
[7]萬鍾一品:指厚祿高官。
[8]元元:平民。
[譯文]
近村遠村的夜晚,一雞先啼,然後諸雞續鳴;啟明星已很高,但天並沒有大亮。床頭照讀的瓦燈,火光明亮;老夫凍坐在書籍縱橫的榻上。我感到垂暮之年更能體味到書中之樂,似乎看到了耕於有莘之野的商朝初年的伊尹,看到了在渭水邊垂釣的周朝初年的薑尚。隻要帶病的身子骨還挺得住,用去半盞殘油也不是浪費。我兒雖然忠厚愚直、操守清白而不會鑽營,但頗能伴隨老父過清貧生活。萬鍾一品等厚祿高官又算得了什麼,隻希望你們能刻苦為學,有機會能做出一番事業,使老百姓能過著安居樂業的日子。
[評析]
陸遊在這篇家訓中告誡兒子:萬鍾一品等厚祿高官算得了什麼,隻希望你們能刻苦為學,將來能有機會幹一番事業,以拯救黎民百姓。
讀了這篇家訓,展現在我們麵前的,是一幅老人寒夜讀書圖。可見,陸遊要求兒子們做到的,自己早已做到了。隻有這樣言傳身教,才是富有成效的教育方法。
雪夜讀書示子聿
[原文]
古人學問無遺力[1],少壯工夫老始成。紙上得來終覺淺[2],絕知此事要躬行[3]。
聖師雖遠有遺經[4],萬世猶傳舊典刑[5]。白首自憐心未死,夜窗風雪一燈青。
讀書萬卷不謀食,脫粟在傍書在前。要識從來會心處[6],曲肱飲水亦欣然[7]。
世間萬事有乘除[8],自笑羸然七十餘[9]。布被藜羹緣未盡[10],閉門更讀數年書。
——節錄自《劍南詩稿》
[注釋]
[1]無遺力:不遺餘力。
[2]紙上得來:書本上得來的知識。
[3]要躬行:要親自實踐。
[4]聖師:指孔子。
[5]典刑:即典型。
[6]會心:領會聖賢的道理。
[7]曲肱:曲著手臂。
[8]有乘除:有消長盛衰。
[9]羸:羸弱;瘦弱。
[10]藜羹:藜,草名,又名萊,初生可食。藜羹,用鮮藜煮成的羹,指粗劣的食物。
[譯文]
古人做學問是不遺餘力的,少壯時要舍得下工夫老來才有成就。僅僅從書本上得來的知識終究還很淺薄,要透徹理解還得靠親身實踐。
孔子雖然相距我們這個年代很遠了,但有經典流傳下來;典型如在,萬世流傳。我雖白了頭發,但壯心還在;風雪之夜,仍在燈下苦讀。
讀書萬卷不是為了謀食,吃著糙米飯苦讀聖賢書。隻要能領會聖賢的道理,即使粗茶淡飯、曲著手臂做枕頭,也會感到心情愉快。
世間萬事萬物都有消長盛衰,自己已成了七十多歲的瘦弱老人。與布被和粗劣飯食的緣還未了,這是因為我還要關起門來再讀幾年書。
[評析]
陸遊在這篇家訓中告誡兒子:年輕人要安貧樂道,努力讀書,親自參加社會實踐,把讀書和實踐結合起來。
陸遊一生手不釋卷,年逾古稀,仍是“夜窗風雪一燈青”。他那“少壯工夫老始成”、“紙上得來終覺淺”等名句,已成為後世人們廣為傳誦的佳句和治學格言。
送子龍赴吉州掾[1]
[原文]
我老汝遠行,知汝非得已。駕車當送汝,揮涕不能止。人誰樂離別?坐貧至於此[2]。汝行犯胥濤[3],次第過彭蠡[4],波橫吞舟魚[5],林嘯獨腳鬼[6]。野飯何店炊[7]?孤棹何岸艤[8]?判習比唐時[9],猶幸免笞棰[10]。庭參亦何辱[11],負職乃可恥[12]。汝為吉州吏,但飲吉州水;一錢亦分明,誰能肆讒毀?聚俸嫁阿惜[13],擇士教元禮[14]。我食自可營,勿用念甘旨[15]。衣穿聽露肘,履破從見指[16]。出門雖被嘲,歸舍卻睡美。益公名位重[17],凜若喬嶽峙[18];汝以通家故,或許望燕幾[19];得見已足榮,切勿有所啟[20]。又若楊誠齋[21],清介世無比[22];一聞俗人言,三日歸洗耳。但汝問起居,餘事勿掛齒。希周有世好[23],敬叔乃鄉裏[24];豈惟能文辭,實以堅操履[25];相從勉講學,事業在積累。仁義本何常[26],蹈之則君子[27]。汝去三年歸,我倘未即死;江中有鯉魚[28],頻寄書一紙[29]。
——節錄自《劍南詩稿》
[注釋]
[1]送子龍赴吉州掾:南宋寧宗嘉泰二年(1202)春,陸遊次子陸子龍去吉州(今江西吉安縣)任司法參軍,這是一個協助管理訟獄等事的一類小官。這時陸遊已七十八歲高齡,致仕(退休)在家,寫了這首送行詩。
[2]坐貧:坐,因;由於。坐貧,因為貧。
[3]胥濤:傳說春秋時伍子胥為吳王夫差所殺,屍投浙江,成為濤神。後遂稱浙江潮為胥濤。也泛指洶湧的波濤。這裏指錢塘江。
[4]彭蠡:湖名。在江西省。即鄱陽湖。
[5]波橫吞舟魚:水波中橫遊著可吞舟的大魚。
[6]林嘯獨腳鬼:林中時有一隻腳的山鬼在嚎叫。
[7]炊:做飯。
[8]棹:劃水行船。艤:船攏岸。
[9]判習比唐時:宋代司法參軍沿唐製,其職務是聽訟判獄,其官位卑下。
[10]笞棰:鞭打。
[11]庭參:屬吏在公庭謁見長官的禮節。
[12]負職:玩忽職守。
[13]阿惜:子龍長女惜惜。
[14]擇士:選擇好老師。教元禮:教你長子元禮。
[15]甘旨:美味。
[16]履破:鞋破。
[17]益公:指南宋臣周必大。周必大,曾封益國公。
[18]喬嶽:高山。峙:聳立。
[19]燕幾:用於宴會的幾桌;用來靠著休息的小幾。此處可作“拜見”解。
[20]啟:指開口有所要求。
[21]楊誠齋:即南宋臣、詩人楊萬裏。楊萬裏,號誠齋。
[22]清介:清廉耿直。
[23]希周:即陳希周。
[24]敬叔:即杜敬叔。
[25]操履:操行。
[26]仁義本何常:仁義本無常道。
[27]蹈:實踐。
[28]鯉魚:書信。
[29]頻寄:常寄。
[譯文]
我年紀已經老了,你離家遠行,我知這是不得已的事。我將駕車送你,然老淚盈眶而不能止。誰人願意同親人離別呢?隻是因為貧困才這樣。你這次去要經過波濤洶湧的錢塘江,又要渡過鄱陽湖。據說波中橫遊著可以吞舟的大魚,林中又有一隻腳的山鬼在叫著。荒野中到什麼店去生火做飯,孤舟又打算到何處靠岸?協助管理訟獄官小位卑,幸好可免受鞭打之辱。公庭謁見長官也沒有什麼可以羞辱的,隻有玩忽職守才可恥。你身為吉州的吏員,隻能飲吉州的水;對於錢就是一分一厘也應公私分明,你這麼做又有誰能肆意詆毀你?要設法把你的俸錢節省下來嫁你的長女惜惜。選擇一個好的老師教你的長子元禮。我可以自己照顧自己的飲食,不必擔心我有沒有美味佳肴。穿衣聽其露肘,鞋破任它露趾,出門雖然會有人嘲笑,回到家來卻可以睡得甜美。益國公周必大位高名重,像高山那樣巍然聳立;你憑著咱們兩家的世交舊好,或許可以能拜見他;能見到他就應引以為榮,切不要開口提出什麼要求來。又比如楊萬裏,清廉耿直世莫能比;他一聽俗人之言便以為恥,要花三天時間洗卻恥辱;你去見他隻可以請安問候,別的事不要開口。還有陳希周也是世交舊好,杜敬叔還是同鄉;他們不但能詩能文,而且操行高潔,可跟隨他們努力做學問,要知事業的成功還在於逐步積累。仁義本無常道,能努力實踐即為君子。你這一去三年才能回來,我還不會馬上死,這期間要經常寄書信回家來。
[評析]
陸遊在這篇家訓中告誡兒子:聽訟決獄要明察詳審,盡職盡責;居官要清廉自守,一錢不可妄取;對聲望很高的世交長輩,一定要去拜訪,但切不可有所要求;可跟從長輩朋輩講求學問,以仁義互勉等等。通篇既感歎別離,又多方寬慰兒子;既表現了對遠行之子的一片深情,又反映了詩人的高尚情操和寬廣情懷;既是情文並茂的送行篇章,又是極具特色的家訓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