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鄰為鄰
全局
作者:查德榮
俗話說“鄰居好賽金寶”,可是最近幾年咱們的有些鄰居還真沒少添亂,尤其是為兩個島的事兒,菲律賓和日本不斷挑釁。不光如此,今年以來,“朝核危機”又粉墨登場,直把東北亞搞得草木皆兵,全世界為之風聲鶴唳。
盤點這些“鄰裏糾紛”比較複雜,但大體可以歸為四種原因:一是曆史積累,二是生存危機,三是發展競爭,四是冷戰思維。這其中有些是疊加式的,如釣魚島問題以及中日關係;有些相對單一,如中菲黃岩島之爭。而“朝核危機”更為特殊,因為不但事件本身盤根錯節、梳理困難,而且還幹係若幹大國。
大家最關心的問題一定是“朝核危機”會不會發展為戰爭?我個人的看法是可能性很小。理由如下:
第一,從內因或者主觀方麵看,縱觀曆史上所有大小戰爭都有三個重大原因:一是政治衝突,包括政治和宗教信仰、意識形態、民族仇恨等;二是領土要求;三是經濟利益,如資源和市場爭奪等。而從目前看,朝韓之間除分處不同社會發展階段或社會製度差異之外,其他原因尚不構成立即引發戰爭的必要條件。其中,朝韓之間的血脈聯係和經濟發展差距是遏製戰爭發生的重要因素。
第二,從外因條件或國際環境方麵看,當前幾乎找不到立即爆發戰爭的理由。首先是中美俄歐這些大國或大國組織誰也不希望馬上戰爭,因為他們當前都有比戰爭更重要的事情要做,比如中國要實現“中國夢”、俄羅斯要應對發展挑戰、美歐要解決經濟衰退和社會問題,除非戰爭能幫助解決他們各自麵臨的問題,否則和平發展是大家的必然選擇。其次是日本這樣的“利益攸關國”,很顯然,朝韓若戰,它是首先殃及的“池魚”。因此,雖然我們看到,日本是“朝核危機”中最忙活的人,又是要修憲又是購買新型戰機又是布置導彈攔截等等,總之小動作不斷,然而如果美國說“STOP”,它也隻能在立正或稍息中選擇。
第三,戰爭幾乎都有導火索,但值得注意的是幾次“朝核危機”都是在導火索快要點燃時被無形的手掐滅。朝核問題20年,迄今已經出現三次危機:第一次始於1991年的朝韓雙方《朝鮮半島無核化宣言》以及國際原子能機構(IAEA)對朝鮮的核調查,形成於1993年朝鮮迫於美國軍事壓力宣布退出《核不擴散條約》,終於1994年10月《朝美核框架協議》;第二次始於2001年“9.11”事件後美國的“邪惡軸心”說,形成於2002年10月朝鮮宣布擁有核武器,終於2005年11月朝核六方會談(中、朝、韓、美、日、俄)第五輪各方關於早日實現朝鮮半島無核化目標的《主席聲明》;第三次始於2006年7月朝鮮試射射程達3000公裏以上的“大浦洞-2”型遠程導彈,形成於2006年10月朝鮮宣布成功進行了地下核試驗。幾年來,圍繞朝鮮到底有沒有核打擊能力,會不會主動挑起戰爭等問題形成了世界範圍的熱議,而隨著俄美領導人的連任、韓日領導人的更替、朝鮮領導人的接任以及中國政府的換屆,又使局勢變得更加撲朔迷離。尤其是美國戰略重心向亞太轉移的舉措更成為一些“加劇地區緊張局勢,戰爭一觸即發”觀點的有力佐證。而我的看法是,美國“重返亞太”首先是為“牽製”和“遏製”而來,不是為打仗而來。如果為後者,那它不必如此大費周章,隻要複製科索沃、阿富汗、伊拉克甚至朝鮮戰爭或越南戰爭的一個模式即可。而我們看到,4月13日,美國國務卿克裏來到東亞,他帶來的也許還是掐滅戰爭導火索的一雙無形的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