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張居正家訓

【撰主簡介】

張居正(1525—1582),字叔大,號太嶽,明湖廣江陵縣(今屬湖北境內)人。明世宗嘉靖年間進士及第。明穆宗時與另一政治家高拱並任宰相,明神宗時代高拱為首輔(首相),為相達十年之久。飭吏治,整邊備,信賞必罰,令行禁止,海內稱治。又大力整理賦稅,使國庫收入大增。是中國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和改革家之一。

他的文章簡潔有力,鋒芒淩厲。著有《張江陵集》流傳後世。將要敘述的這篇家訓,是張居正寫給他的第四個兒子懋修的一封書信,幫助兒子總結科舉考試失利的原因,鼓勵兒子努力改正過去學習上的缺點。

切忌好高騖遠

【原文】

汝幼而穎異,初學作文,便知門路。居嚐以汝為千裏駒,即相知諸公見者,亦皆動色相賀[1],曰:“公之諸郎,此最先鳴者也。”乃自癸酉科舉之後[2],忽染一種狂氣,不量力而慕古,好矜己而自足,頓失邯鄲之步[3],遂至匍匐而歸[4]。丙子之春[5],吾本不欲汝求試,乃汝諸兄鹹來勸我,謂不宜挫汝銳氣,不得已黽勉從之[6],遂至顛蹶[7]。藝本不佳,於人何尤?……又意汝必懲再敗之恥,而首以就矩矱也[8]。豈知一年之中,愈作愈退,愈激愈頹。以汝為質不敏耶?固未有少而了了[9],長乃懵懵者[10];以汝行不力耶?固聞汝終日閉門,手不釋卷。乃其所造爾爾,是必誌騖於高遠,而力疲於兼涉,所謂之楚而北行也,欲圖進取,豈不難哉!

夫欲求古匠之芳躅[11],又合當世之軌轍[12],惟有絕世之才者能之。明興以來,亦不多見。吾昔童稚登科,冒竊盛名,妄謂屈、宋、班、馬[13],了不異人;區區一第,唾手可得。乃棄其本業,而馳騖古典[14]。比及三年,新功未完,舊業已蕪。今追憶當時所為,適足以發笑而自點耳[15]。甲辰下第[16],然後揣己量力,複尋前轍,晝作夜思,殫精畢力,幸而藝成,然亦僅得一第止耳。……今汝之才,未能勝餘,乃不俯尋吾之所得,而蹈吾之所失,豈不謬哉!

……但汝宜加深思,毋甘自棄,假令才質駑下,分不可強。乃才可為而不為,誰之咎與?己則乖謬,而徒諉之命耶!惑之甚矣。且如寫字一節,吾呶呶諄諄者幾年矣[17],而潦草差訛,略不少變,斯亦命為之耶?區區小藝,豈磨次歲月乃能工耶?吾言止此矣,汝其思之。

—節錄自《張江陵集》

【注釋】

[1]動色:顏色改變。

[2]癸酉:癸酉年,即明神宗萬曆元年(1573年)。

[3]邯鄲之步:比喻仿效別人不成,反喪失原有本領。

[4]匍匐:伏地而行。

[5]丙子:丙子年,即明神宗萬曆四年(1576年)。

[6]黽勉:盡力,努力;強勉,勉強。

[7]顛蹶:傾跌。

[8]首:低頭。矩矱:規則法度。

[9]了了:聰明伶俐;明白事理。

[10]懵懵:無知。

[11]芳躅:指前代賢哲的行跡。

[12]軌轍:喻法則、途徑。

[13]屈、宋、班、馬:分別指屈原、宋玉、班固、司馬遷。

[14]馳騖:奔走。

[15]點:小黑點。汙辱。

[16]甲辰:甲辰年,明世宗嘉靖二二十三年(1544年)。

[17]呶呶:多言;嘮叨。諄諄:教誨不倦。

【譯文】

你從小就聰明異常,初學作文,便知門路。平日裏認為你是我家的千裏駒,就是一些要好的朋友諸公見到的,也都動色向我祝賀,並且說:“您的幾位公子當中,這個當最先聞名。”可是你自癸酉科舉之後,忽染一種狂氣:不量力而慕古,自負賢能而自足,反而連自己原有的本領都丟掉了,遂至伏行低頭而歸。丙子年的春天,我本不想讓你再去求試,隻因你的幾位老兄都來勸我,都說不能挫傷你的銳氣,我不得已勉強從之,遂至再次傾跌。藝本不佳,於人何怨?……我心想你必懲再敗之恥,而低頭以就規則法度。誰知道一年之中,愈作愈退步,愈鼓勁就愈衰敗。是因為你的稟性不聰敏麼?本來就沒有少而聰明伶俐、明白事理,而長大以後反而無知的;是你在實行過程中不努力麼?本來就聽說你整天閉門,手不釋卷。那麼,之所以收效如此,必定是你好高騖遠,貪多務得而用力不專,所謂本來要到南邊的楚國去,可是老是往北走,這樣一來欲圖進取,難道不是很難的麼?

想追蹤前代文豪巨匠的足跡,又符合當世的法則要求,隻有絕頂聰明的人才能做到。自明朝開國以來,這樣的人還不多見。我過去年少登科,竊取盛名,錯誤地認為屈原、宋玉、班固、司馬遷等人,沒有什麼了不起;區區一進士及第,唾手可得。於是,就拋棄原來的學業而去鑽研古典。等到三年過去,結果新功未成,舊業已廢。現今回憶當年的所作所為,實在是使人發笑、令己自汙了。甲辰年我科考落榜以後,我忖度自己並估量自己的力量,複尋前車之跡,不分白天黑夜地讀書思考,用盡全身力氣,幸好藝成,然而亦僅僅得一進士及第而已。……今天你的才學,並未超過我,可是不去俯尋我之所得,而去重蹈我之所失,難道不是荒謬麼?

……隻希望你應加以深思,不可自暴自棄。假如是才質低劣,則天分不可勉強。如果是其才可為而不為,那又是誰的罪過呢?自己行為荒謬,而一定要委之於命,太使人不解了。就拿寫字一節來說吧!我嘮嘮叨叨、教誨不倦已有好幾年了,而你仍寫得潦草差謬,並沒有多少變化,這難道也是命中注定的麼?像寫字這樣的小事,難道也要磨掉多少歲月以後才能寫好麼?我就說到這裏,你好好想想吧!

【評析】

在這篇家訓中,張居正以自己的經驗教訓教育兒子,鼓勵兒子努力改正自己學習上的缺點。兒子認真聽了父親的教誨,再接再厲,後來終於在二十六歲時中了頭名狀元。

由此可見,治學也好,做事情也好,如果是一味好高騖遠而不是腳踏實地、量力而行,如果是一味分散精力而不是用力專一、精力集中,那就不可能取得成就,不可避免地要走彎路。這就是政治家、改革家張居正這篇家訓給我們留下的最有益的啟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