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劉邦家訓

【撰主簡介】

劉邦,即漢高祖(公元前247-前195,一作公元前256-前195),字季,沛縣(今屬江蘇)人。西漢王朝的創立者。公元前202-前195年在位。曾在秦朝任泗水亭長。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陳勝起義,他在沛起兵響應,自稱沛公。初屬項梁,後與項羽領導的起義軍同為反秦主力。前206年,率軍攻占秦都鹹陽,推翻秦王朝,廢除秦的嚴刑苛法,約法三章,得到人民擁護。同年,項羽入關,大封諸侯,他被封為漢王,占有巴蜀、漢中之地。不久,即與項羽展開長達五年的楚漢戰爭。前202年,破項羽於垓下,統一全國,即皇帝位,先定都洛陽,不久遷都長安(今陝西西安)。在位期間,他繼承秦製,實行中央集權製度。先後消滅韓信、彭越、英布等異姓諸侯王的割據勢力;遷六國舊貴族和地方豪強到關中,以加強控製;實行重本抑末政策,發展農業生產;以秦律為根據,製定《漢律》九章。這些措施,有利於社會經濟的恢複和全國的統一。他後來懂得了“馬上得之不可以馬上治之”的道理,並用自己的親身體驗去告誡太子,勉勵太子勤奮於學。下麵著重介紹他的《手敕太子文》,以饗讀者。

手敕太子文[1]

【原文】

吾遭亂世,當秦禁學,自喜謂讀書無益。洎踐阼以來[2],時方省書,乃使人知作者之意,追思昔所行,多不是。堯舜不以天下與子而與他人[3],此非為不惜天下,但子不中立耳[4]。人有好牛馬尚惜,況天下耶?吾以爾是元子[5],早有立意[6],群臣鹹稱汝友四皓[7],吾所不能致,而為汝來,為可任大事也。今定汝為嗣[8]。

吾生不學書,但讀書問字而遂知耳[9]。以此故不大工[10],然亦足自辭解。今視汝書,猶不如吾[11]。汝可勤學習,每上疏宜自書[12],勿使人也。汝見蕭[13]、曹[14]、張[15]、陳諸公侯[16],吾同時人,倍年於汝者,皆拜,並語於汝諸弟。吾得疾遂困,以如意母子相累[17]。其餘諸兒,皆自足立,哀此兒猶小也。

—節錄自嚴可均校編《全漢文》

【注釋】

[1]敕(chì):古代皇帝的詔書。太子:指漢惠帝劉盈。

[2]洎(jì):及;到。踐阼(zuò):即位。踐,履。阼,古代廟、寢堂前兩階,主階在東,稱阼階。阼階上為主位,因稱即位行事為“踐阼”。

[3]堯舜:古代傳說中兩位賢明的君主。相傳堯傳位於舜,舜傳位於禹。

[4]但:隻。不中立:不適合為皇位繼承人。

[5]元子:天子、諸侯的嫡長子。

[6]立意:立為皇位繼承人的想法。

[7]四皓:秦末東園公、甪裏先生、綺裏季、夏黃公避亂隱居商山(今陝西商縣東南),四人年皆八十有餘,須眉皓白,時稱“商山四皓”。

[8]嗣:繼承人。

[9]但:隻;僅。

[10]不大工:不太工整。

[11]猶:還;尚且。

[12]疏:分條陳述,引申指臣下上給皇帝的奏章。書:書寫。

[13]蕭:蕭何,西漢沛人。秦末佐劉邦起義,後曾為丞相,封酂侯。漢朝的律令製度多由他製定。

[14]曹:曹參,西漢沛人。秦末從劉邦起義。後繼蕭何為漢惠帝丞相,舉事不變,一遵蕭何約束,有“蕭規曹隨”之稱。

[15]張:張良,字子房,相傳為城父(今安徽亳縣東南)人。祖先五代相韓。秦滅韓後,他傾家資尋刺客為韓國報仇,使刺客狙擊秦始皇於博浪沙,未成。後佐劉邦滅項羽,封留侯。

[16]陳:陳平,西漢陽武(今河南原陽東南)人。陳勝起義,他投魏王咎,後從項羽入關,旋歸劉邦。屢出奇計,佐劉邦平定天下。漢初封曲逆侯,曆任惠帝、文帝時丞相。呂後崩,與周勃合謀誅諸呂,劉漢賴以複存。

[17]如意母子:指漢高祖劉邦寵姬戚夫人和他的兒子趙隱王如意。

【譯文】

我生逢亂世,當時秦朝禁止人們求學,於是沾沾自喜,以為讀書沒有什麼用處。到登上帝位以來,才經常看看書籍,使我了解作者的原意。回想過去所為,多有不是。

堯舜不把天下傳給兒子而傳給他人,這並不是不愛惜天下,隻是因為他們的兒子不適合立為繼承人罷了。人有好牛馬尚且還愛惜,何況是天下呢?因為你是嫡長子,我很早就有立你為太子之意。群臣都稱讚你的朋友商山四皓,我不能招致他們前來,但他們卻為了你而來,因而可委任你以大事啊!現在定下你為繼承人。

我平生不學書法,隻在讀書問字時懂得一些罷了,因為這個緣故,字寫得不太工整,然而還說得過去。現在看你寫的字,還不如我。你可要勤奮學習,獻上的奏議應自己動手寫,不要使喚他人代勞。

蕭何、曹參、張良、陳平等公侯,和我是同時代的人,年長你一倍。

你見到他們,都要以禮相拜,並告訴你各位弟弟。

自我得病以來,經常感到困倦,因為牽掛如意母子。其他各個兒子,都足可以自立,隻哀憐這個兒子還小。

【評析】

《手敕太子文》是漢高祖劉邦臨終前諭告太子劉盈的遺囑。

據《史記》記載,劉邦平生不喜歡儒學,也不好讀書,還曾在讀書人戴的帽子裏小便。但是,劉邦後來聽取了陸賈“馬上得天下,不能馬上治天下”的道理,接受了叔孫通“儒者難與進取,可與守成”的思想,開始重視儒學,一改自己過去認為讀書無用的思想和不好學習的態度,認真閱讀陸賈所進《新語》。在《手敕太子文》中,劉邦認真反思自己的過去,用自己的切身體驗來告誡太子劉盈;還囑劉盈學習書法,每次上疏要自己動手,不要假手他人。在遺囑中,劉邦還叮囑劉盈要尊重老一輩開國元勳。

劉莊家訓

【撰主簡介】

劉莊,即漢明帝(公元6—75),漢光武帝子。在位期間,法令分明,重視儒學,親臨辟雍(大學)講學。相傳曾遣使往天竺求佛經像,立白馬寺於洛陽,為佛教傳入中國之始。他對於皇戚們為自己兒子謀求官職一事十分慎重,並說了一番意味深長的話以警飭之。下麵著重介紹他的《戒皇屬》的一段話以饗讀者。

皇親國戚不能輕易授封官職

【原文】

郎官上應列宿[1],出宰百裏。官非其人,則民受其殃,是以難之。

—節錄自《後漢書·明帝紀》

【注釋】

[1]列宿:各星宿。

【譯文】

郎官與天上的星宿一樣,主宰各自的封邑。擔任郎官的人如果與其職不稱,那麼老百姓就要受到他的禍害,因此我拒絕了館陶公主為兒子求郎官的要求。

【評析】

漢明帝劉莊遵循其父光武帝劉秀的舊製。

宮之家,不得被封為列侯及參與政事。他的姐姐館陶公主替自己的兒子請求郎官一職,劉莊沒有答應,隻賞賜其子很多錢,並對群臣說了這番話。其實這也是對館陶公主和所有皇戚後宮的警戒。

早在戰國時期,趙國大臣左師官觸讋就認識到:王侯子女,如果給他們以尊貴的地位和豐厚的俸祿,使他們養尊處優,而不趁他們年輕力壯讓他們去建功立業,隻會有百害而無一利。漢明帝這番話,道出了“官非其人,則民受其殃”這個道理,誠屬難能可貴。

曹操家訓

【撰主簡介】

曹操(公元155—220),即魏武帝。三國時政治家、軍事家、詩人。字孟德,小名阿瞞。沛國譙(今安徽亳縣)人。少機警有權術,二十歲舉孝廉,征拜為議郎。東漢末,參與鎮壓黃巾起義,壯大自己的勢力。後起兵討董卓。建安元年(公元196年),迎漢獻帝遷都許昌,挾天子以令諸侯,削平呂布,擊滅袁術、袁紹,逐漸統一了中國北部。建安十三年,晉位為丞相,率軍南下,被孫、劉聯軍擊敗於赤壁。

他在北方屯田,興修水利,召集流民墾荒,整飭地方吏治,抑製豪強兼並,減輕賦稅,使農業經濟得到恢複。後被封為魏王。子曹丕稱帝,追尊其為武帝。善詩歌,散文風格清新質樸,有《曹操集》行世。

曹操在封建帝王中極有政治遠見,對自己的兒子要求嚴格,經常現身說法,以親身體會來教育兒子。下麵著重介紹他的《諸兒令》《內戒令》《遺令》等以饗讀者。

諸兒令

【原文】

今壽春[1]、漢中[2]、長安[3],先欲使一兒各往督領之[4],欲擇慈孝不違吾令,亦未知用誰也。兒雖小時見愛[5],而長大能善,必用之。吾非有二言也[6],不但不私臣吏[7],兒子亦不欲有所私。

—節錄自《曹操集》

【注釋】

[1]壽春:古縣名,治所在今安徽壽縣。

[2]漢中:郡名,治所在南鄭(今陝西漢中東)。

[3]長安:今西安市西北。

[4]督領:統率和治理。

[5]見愛:被愛。

[6]非有二言:沒有二話,即說一不二。

[7]私:徇私;偏袒。

【譯文】

現在壽春、漢中、長安三個地方,我打算先各派一個兒子前往督率治理。我想選擇慈善孝順不違背我命令的,也不知用誰好。兒子們小的時候雖然受到寵愛,長大後是好樣的,我也一定用他。我說一不二,不但對部屬不徇私情,對兒子也不想有所偏愛。

【評析】

壽春、漢中、長安這三地都是重鎮,曹操打算派兒子前去鎮守,就先下了這道命令。此令發布當在曹操得漢中後和劉備奪取漢中前。曹操主持漢魏軍政大權,一貫推行唯才是舉的用人方針。在令中,他明確指出,不但對部屬不徇私情,對兒子也不例外。兒子們小時候雖然受到寵愛,但長大後隻有德才都是好的,才會任用。《諸兒令》公開表明曹操不以權謀私的思想和賞罰分明、用人唯賢的態度,這對子女也是一種激勵和最好的教育。

內戒令

【原文】

孤不好鮮飾嚴具[1]。所用雜新皮韋笥[2],以黃韋緣中[3]。遇亂無韋笥[4],乃作方竹嚴具[5],以帛衣粗布作裏,此孤之平常所用也。

百煉利器[6],以辟不祥[7],攝服奸宄者也[8]。

吾衣被皆十歲也,歲歲解浣補納之耳[9]。

今貴人位為貴人[10],金印藍紱[11],女人爵位之極。

吏民多製方繡之服,履絲不得過絳紫金黃絲織履[12]。前於江陵得雜采絲履,以與家,約當著盡此履[13],不得效作也。

孤有逆氣病[14],常儲水臥頭[15]。以銅器盛,臭惡[16]。前以銀作小方器,人不解,謂孤喜銀物,今以木作。昔天下初定,吾便禁家內不得香薰[17]。後諸女配國家為其香[18],因此得燒香,吾不好燒香,恨不遂所禁[19],今複禁不得燒香,其以香藏衣著身亦不得。

房室不潔,聽得燒楓膠及蕙草[20]。

—節錄自《曹操集》

【注釋】

[1]孤:我。鮮:新;鮮明。這裏指漂亮。嚴具:梳妝用具。古作“莊具”,因避漢明帝劉莊諱改“莊”為“嚴”。

[2]韋笥:皮箱。韋,熟牛皮。笥(sì),盛飯食或衣物的竹器。

[3]緣中:鑲在中間。

[4]遇亂:碰上戰亂。

[5]乃:才;就。

[6]利器:指兵器。

[7]辟:“避”的古字。

[8]宄(guǐ):指犯法作亂的人。

[9]浣:洗濯。

[10]貴人:妃嬪的稱號。據《魏誌·武帝紀》:建安十八年,獻帝聘曹操的三個女兒為貴人。

[11]藍紱:藍色的綬帶。紱(fú),係印章的絲帶。

[12]履:鞋。

[13]著(zhuó):“著”的本字。

[14]逆氣病:即氣往上衝,以致出現頭疼、麵紅等症狀。

[15]臥頭:浸頭。

[16]臭(xiù):氣味。

[17]香薰:即薰香。古代把香燃著放在薰籠中,以香薰衣被。

[18]諸女句:指三個女兒當了貴人,為她們薰了香。

[19]遂:順利。

[20]聽得:任憑。楓膠:楓樹脂,有香氣。蕙草:一種香草,又叫佩蘭。

【譯文】

我不喜歡裝飾漂亮的箱子。平日所用的是摻雜新皮製成的箱子,用黃牛皮鑲在中間。遇上戰亂沒有皮箱,就用方竹製成箱子,用絲帛或粗布作裏子。這就是我平常所用的東西。

經過千錘百煉的兵器,是用來消除凶惡,使壞人畏懼服從的器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