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創作符號”的意義究竟在哪裏(1 / 3)

“創作符號”的意義究竟在哪裏

課堂精粹

作者:樊景麗 張偉

《小學數學課程標準》提到“符號感主要表現在:能從具體情境中抽象出數量關係和變化規律,並用符號來表示;理解符號所代表的數量關係和變化規律;會進行符號間的轉換;能選擇適當的程序和方法解決用符號所表達的問題”。為更好地引導學生理解符號意義、發展符號意識,在教學中,教師應采用多種不同的教學形式,其中讓學生“創作符號(即用符號準確而有效地表達數學思想的意義)”是最為常見的一種。然而,這種“創作符號”的意義究竟在哪裏?它對於學生符號意識的建立到底起到怎樣的作用?那隻能走進課堂,觀察、審視和思考……

一、教學片斷展示

1.有關“正負數的認識”的教學片斷之一

教師利用課件演示情境:上車的有6人,下車的有8人。

師:如果讓我們來記錄上車的人數和下車的人數,想一想怎樣記錄能夠既清楚又簡單?

全體學生思考。

師:誰願意第一個表達自己的想法?

生1到黑板上寫下,“上車6人,下車8人”。

師:用文字的方式記錄,可以嗎?

全體學生:可以。

師:還有別的表示方法嗎?

生2到黑板上寫下,“↑6人,↓8人”。

師:請你給大家解釋一下。

生2:向上的箭頭表示上車的,向下的箭頭表示下車的。

師:用箭頭來表示上下車的情況,可以嗎?

全體學生:可以。

師:可以用文字表示,也可以用上下箭頭表示,是不是喜歡用哪種就用哪種?

全體學生沉默。

師:你用一種方式,我用一種方式,如果不解釋大家就不明白。所以必須有一個統一的標準。因此,在數學中,把上車的人數記為“+6人”(板書),把下車的人數記為“-8人”(板書)。這裏的“+”不是我們以前所說的“加號”,而叫作正號;這裏的“-”不是我們以前所說的“減號”,而叫作負號。

同一個環節,我們再來看另一位老師是如何處理的。

2.有關“正負數的認識”的教學片斷之二

在全體學生思考之後。

師:誰願意第一個表達自己的想法?

生1:我這樣記錄,“上車6人,下車8人”。

師:用文字的方式記錄,可以嗎?

全體學生:可以。

師:還有別的表示方法嗎?

生2:我這樣記錄,“↑6人,↓8人”。

師:給大家解釋一下。

生2:向上的箭頭表示上車的,向下的箭頭表示下車的。

師:用箭頭來表示上下車的情況,可以嗎?

全體學生:可以。

師:用文字表示可以,用上下箭頭也可以,你更喜歡哪一種表示方法?

生1:我更喜歡箭頭,因為這樣更方便一些。

師:大家有同感嗎?

全體學生(點頭):有。

師:箭頭向上就表示上車,箭頭向下就表示下車,將文字變為箭頭這種符號讓我們的記錄更方便,很有想法,真棒!現在,讓我們來看這樣一組數據。

大屏幕演示:北京今天的氣溫是零上18度,哈爾濱今天的氣溫是零下4度。

師:這樣一組數據,怎樣記錄才既簡潔又清楚呢?

生1:因為零上與零下也是意義相反的量,所以我還是用箭頭表示。零上18度就是↑18度,零下4度就是 ↓4度。

師:看來你對箭頭情有獨鍾。對於這位同學的箭頭記錄法,其他同學有什麼想法嗎?

生2:我覺得,箭頭是表示一個升或降的過程。在18度前麵加向上的箭頭,可能是指溫度上升了18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