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注釋〕
①曲:琴曲歌辭。②解:樂曲的章節、段落。③下坐:即下座。
〔譯文〕
《禮記》說:“君子無故不撤去琴瑟。”古代名士,大都喜好它。梁朝初年,士大夫的子孫如果不懂琴,就會被稱為有缺憾;但到了大同末年,這種風氣就蕩然無存了。然而話說回來,這種音樂和悅雅致,的確有著很深的品味。現在所流行的琴曲歌詞,雖然和古時有很大區別,但卻依然能夠愉悅人們的精神。隻是千萬不能因此而負盛名,被權貴們所支使,坐在宴席下麵,受到殘酒冷炙的屈辱。戴安道這樣的人還曾遇到這種情況,何況你們呢?
〔原文〕
《家語》曰:“君子不博①,為其兼行惡道故也。”《論語》雲:“不有博弈②者乎?為之,猶賢乎已。”然則聖人不用博弈為教;但以學者不可常精,有時疲倦,則儻為之,猶勝飽食昏睡,兀然端坐耳。至如吳太子以為無益,命韋昭論之;王肅、葛洪、陶侃之徒,不許目觀手執,此並勤篤之誌也。能爾為佳。古為大博則六箸③,小博則二焭,今無曉者。比世所行,一焭十二棋,數術淺短,不足可玩。圍棋有手談、坐隱之目,頗為雅戲;但令人耽憒,廢喪實多,不可常也。
〔注釋〕
①博:博戲,又稱局戲,六箸十二棋。②弈:圍棋,又叫“四維”。③箸:博戲時所用的竹棍。
〔譯文〕
《家語》說:“君子不做勝負的遊戲,是因為它兼有走邪道的原故。”《論語》說:“不是有玩博弈下棋等遊戲嗎?幹點這個,也總比閑著好!”話雖如此,但聖人並不把這些作為教育的內容,隻是認為讀書人不應沉湎在這遊戲中或全力以赴去研習,偶爾疲倦了,就玩一玩,還是比吃飽了昏睡或呆坐在那裏強罷了。至於像吳太子那樣,競認為這些毫無益處,命令韋昭處置它;王肅、葛洪、陶侃的學生們,則不許看、不許碰,這大約是為了鞭策和堅固他們的誌向。能這樣當然好。古時進行大賽時就用六箸。現在所通行的,隻是一筅十二棋,路數方法簡單乏味,不值得玩。圍棋有“手談”、“坐隱”的名稱,的確算得上是一種高雅的娛樂;但它卻使人們沉迷心醉,從而荒廢喪失了許多正事。這實在是不應常玩的。
〔原文〕
投壺①之禮,近世愈精。古者,實以小豆,為其矢之躍也。今則唯欲其驍②,益多益喜,乃有倚竿、帶劍、狼壺、豹尾、龍首之名。其尤妙者,有蓮花驍。汝南周璝,弘正之子,會稽賀徽,賀革之子,並能一箭四十餘驍。賀又嚐為小障,置壺其外,隔障投之,無所失也。至鄴以來,亦見廣寧、蘭陵諸王,有此校具③,舉國遂無投得一驍者。彈棋亦近世雅戲,消愁釋憒,時可為之。
〔注釋〕
①投壺:古代宴會的一種禮製,也是一種遊戲。據《禮記·投壺》,其方法是:以壺口為目標,用矢投入。②驍:矢投入壺中並使之彈出跳還。③校具:王利器認為所飾物品謂之校具。
〔譯文〕
投壺這種禮事,近世愈加精妙。古代投壺,壺中裝進小豆,這是為了防止箭矢反跳出來。現在卻要使投進的箭矢能彈跳出來,彈跳出來的次數越多越高興,於是就有了倚竿、帶劍、狼壺、豹尾、龍首等名目。其中最精彩的是蓮花驍。汝南的周璝,是周弘正的兒子;會稽的賀徽,是賀革的兒子,他們都能用一個箭矢跳彈四十個來回。賀徽還曾設了小屏障,把壺放在屏障外麵,隔著屏障投壺,無所不中。我到了鄴都以後,也看見廣寧王、蘭陵王有投壺的設備,舉國上下就沒有一個人能投得彈跳回來了。彈棋也是近代一種高雅遊戲,用來消愁解悶,可以偶爾為之。
終製第二十
死者,人之常分①,不可免也。吾年十九,值梁家②喪亂,其間與白刃為伍者,亦常數輩;幸承餘福,得至於今。古人雲:“五十不為夭。”吾已六十餘,故心坦然,不以殘年為念。先有風氣③之疾,常疑奄然④,聊書素懷⑤,以為汝誡。
〔注釋〕
①常分:定分、分內之事。②梁家:指梁朝。③風氣:疾病名。④奄然:突然死去。⑤素懷:平時所想的事情。
〔譯文〕
死,對於每個人來說,是必然的歸宿,無可避免。我十九歲的時候,正好遇到梁朝大亂,這期間出沒於刀光劍影之中,也有好多次;幸承祖上的福蔭,得以活到今天。古人說:“活到五十歲就不算短命了。”我如今六十多歲了,所以心裏坦然,不會因殘年無多而有什麼顧慮。我之前患有風氣的毛病,常疑心自己會突然死去,因而姑且記下平時的一些想法,以作為對你們的囑告。
〔原文〕
先君先夫人皆未還建鄴舊山①,旅葬②江陵東郭。承聖末,已啟求揚都,欲營遷厝③。蒙詔賜銀百兩,已於揚州小郊北地燒磚,便值本朝④淪沒,流離如此,數十年問,絕於還望。今雖混一,家道罄窮,何由辦此奉營⑤資費?且揚都汙毀,無複孑遺,還被下濕,未為得計。自咎自責,貫心刻髓。計吾兄弟,不當仕進;但以門衰,骨肉單弱,五服之內,傍無一人,播越⑥他鄉,無複資蔭⑦;使汝等沈淪斯役,以為先世之恥;故硯冒⑧人間,不敢墜失⑨。兼以北方政教嚴切,全無隱退者故也。
〔注釋〕
①舊山:猶今言故鄉。②旅葬:又稱“客葬”,指葬在外地,不曾歸葬故鄉。③厝:淺葬以待改葬。④本朝:古人謂所事之國為本朝。⑤奉營:奉祀營葬。⑥播越:離散流亡。⑦資蔭:門第的庇護。⑧靦(tiǎn)冒:慚愧、冒昧。⑨墜失:廢弛。此指辭官退隱。
〔譯文〕
先父和先母都未能回歸故鄉建鄴,客死於外,葬在江陵東域,承聖末年,曾啟求回歸揚都,打算遷葬。並承蒙宣帝賜給銀子上百兩。已在揚州近郊北麵開始燒磚,便碰上了本朝淪陷滅亡,流離到目前這種狀況。數十年間,已斷絕了回歸的希望。現在雖然統一了,但是家道已經衰敗窮困,哪裏有門路再籌措這祭祀安葬的錢財呢?況且揚州汙毀,什麼也沒有留下來,歸葬低濕處,算不上得當。隻能是自咎自責,刻心銘骨了。想來我們兄弟,不該再求官任職,但由於家道衰敗,骨肉單薄,五服之內,再無他人,背井離鄉,不再能借門第或已有資曆的庇護;假如要使你們淪落到聽人差遣的地步,那的確是先輩的恥辱;因此,隻能厚著臉混下去,不敢有什麼閃失差錯。更加上北朝紀法規矩嚴整,全沒有隱退一說,也就隻好這樣下去了。
〔原文〕
今年老疾侵,儻然①奄忽②,豈求備禮乎?一日放臂③,沐浴而已,不勞複魄,殮以常衣。先夫人棄背之時,屬世荒饉,家塗空迫,兄弟幼弱,棺器率薄,藏④內無磚。吾當鬆棺二寸,衣帽已外,一不得自隨,床上唯施七星板;至如蠟弩牙、玉豚、錫人之屬,並須停省,糧罌明器,故不得營,碑誌旒旐⑤,彌在言外。載以鱉甲車⑥,襯土而下,平地無墳;若懼拜掃不知兆域⑦,當築一堵低牆於左右前後,隨為私記耳。靈筵勿設枕幾,塑望祥禫,唯下白粥清水幹棗,不得有酒肉餅果之祭。親友來鑷酹⑧者,一皆拒之。汝曹若違吾心,有加先妣,則陷父不孝,在汝安乎?其內典功德,隨力所至,勿刳竭生資,使凍餒也。四時祭祀,周、孔所教,欲人勿死其親,不忘孝道也。求諸內典,則無益焉。殺生為之,翻增罪累。若報罔極之德,霜露之悲,有時齋供,及七月半盂蘭盆,望於汝也。
〔注釋〕
①儻然:倘或。②奄忽:同“奄然”,指突然死去。③放臂:猶言撒手死去。④藏:壽藏,即墳墓。⑤旒旐:明旌,古人用以書寫死者生前的德行。⑥鱉甲車:靈車。⑦兆域:墳墓四周的界域。⑧錣(chu6)酹:以酒灑於地表示祭奠。
〔譯文〕
現在我已年老,且疾病纏身,假若突然死了,難道還要求喪禮詳備周到嗎?如果我哪一天撒手歸天,隻要求你們為我沐浴淨身,不要你們為我行招魂複魄之禮,穿上普通的衣服人殮。你們的祖母去世時,正值饑荒,家境空乏窘迫,我們幾兄弟又年幼單弱,所以,她的棺木輕薄粗糙,也無磚塊砌築墓郭。因此,我隻能備辦二寸厚的鬆木棺材,除了衣服帽子以外,其他的東西一概不要放進去,棺材底部隻要放上一塊七星板。至於像蠟弩牙、玉豚、錫人之類東西,一並不用。糧罌明器,不要去置辦,更不用說碑誌明旌了。棺木以鱉甲車運載,墓室底部用土襯墊一層就可入葬,墓的上麵不要壘墳,弄平就行了。如果你們擔心以後祭掃時不知墓的界限,可以在墓地的前後左右修築矮牆,順便作些標識。靈床上不要設置枕幾,逢朔日、望日、祥日、禫日祭奠時,用白粥、清水、幹棗就行了,不可用酒、肉、餅、果作祭品。親友們要來祭奠,一概拒絕。你們如果違背我的意思,讓我的喪禮比你們祖母的高,那就是陷我於不孝之地,你們為此能心安嗎?至於念經誦佛等諸種功德,量力而行,不要弄得傾盡資財,使你們受凍挨餓。一年四季的祭禮,這是周公、孔子所教導的,目的是讓人不要很快忘掉死去的親人,不要忘記孝道。若以佛經來推求,這些都是沒有好處的。以殺生來進行祭祀,反而會增加我的罪惡。倘若你們想報答父母的大恩大德,表達思念親人的悲痛心情,那麼除了平常供奉齋品外,到七月半的盂蘭盆會,我希望你們能齋供。